廣東省健管學會年會召開
2016年4月9日,第五屆華南地區健康管理論壇暨2016 廣東省健康管理學會、廣東省健康服…[詳細]
不久,梅毒便在西班牙和法國的港口城市首先流行開來,這種在病人身上出現皮疹并能致命的新病種,宛如瘟疫,幾年間在歐洲迅速傳播,其嚴重程度不亞于當時正在流行的天花。由于梅毒皮疹比天花皮疹要大,因而當時曾被稱為“大天花”。
據史學家記載,15世紀末,法國軍隊攻打那不勒斯,大獲全勝。然而,那不勒斯卻用梅毒作為武器,對付征服他們的法國國王查理八世和他的軍隊。不久,大多數法國士兵均中了那不勒斯投來的“肉彈”——從罹患梅毒的妓女身上感染上梅毒,以致凱旋的士兵尚未回到巴黎便幾乎全軍覆沒。國王查理班師回朝后不久亦死于梅毒。到了16世紀初期,據說巴黎約三分之一的市民都受到了感染,梅毒在當時的歐洲成為一種可怕的流行病。
在我國,梅毒去了又來
16世紀以前,我國并無梅毒的記載。1505年,梅毒首次由印度傳入中國,在廣東登陸后很快便往內地迅速蔓延。故當時梅毒在我國被稱為“廣東瘡”。又因以為與霉氣有關而稱為“霉瘡”;因皮疹顏色似楊梅而稱“楊梅大瘡”;此病的發生又大多與尋花問柳有關,故也稱為“花柳病”。
明代陳司成在1623年所著的《霉瘡秘錄》,是我國乃至世界上第一部完整論述梅毒的專著。醫藥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亦詳細記載了當時梅毒流行的情況,對梅毒的流行病學特點、傳播途徑、臨床表現、易感人群等都進行了精辟的描寫。
直到解放前,梅毒一直在中國肆虐,發病率居高不下,位于性病之首。解放后,我國政府采取了關閉妓院、取締妓女的果斷措施,大力開展群眾性的性病防治運動。經過十多年的努力,有效地控制了梅毒等性病的流行。1964年,我國向全世界宣布已基本消滅了性病。
近十多年來,由于與國外交往頻繁,加上人們的性觀念改變,婚外性行為、不潔性行為增多,造成性病死灰復燃的機會,梅毒等各種性病重新活躍起來,再度猖狂地摧殘著人們的健康。特別是近年來,梅毒發病數量上升較大,其中隱性梅毒的病例更是有較大幅度增加。這個現實,盡管看上去一點都不美,卻需要大家正視。
早期易傳染,晚期難根治
梅毒螺旋體是引起梅毒的病原體,梅毒病人為唯一的傳染源。梅毒分先天性和后天性兩種。先天性梅毒主要是由患病的母親經胎盤傳染給胎兒;后天性梅毒則95%以上是通過性交傳播,少數可因輸血、接吻、醫療中不慎感染等直接接觸傳播。
梅毒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是嚴重的。梅毒病人懷孕時,梅毒螺旋體在胎兒和胎盤組織內大量繁殖,可引起流產、死胎或早產;若產下先天性梅毒病兒,則出現發育不良,智力低下,間質性角膜炎、神經性耳聾及內臟損害等。
后天性梅毒分三期,一二期梅毒稱早期梅毒,有傳染性。初起時在螺旋體入侵處(最常見的部位是陰莖冠狀溝、龜頭、子宮頸、陰唇,亦可在口唇、舌、肛周等)形成一個邊緣及底部質硬的無痛性潰瘍,直徑約1厘米,稱硬下疳。約經一個月后,硬下疳可不治而愈,以致病人容易產生僥幸心理,以為病已痊愈。其實,此時螺旋體早已進入人體內大量繁殖,數周后便可引起全身皮膚、黏膜的廣泛的梅毒疹和全身淋巴結腫大。梅毒的病程很長,如不治療,可長達20~30年,甚至終生。
三期梅毒又稱晚期梅毒,因常累及內臟,又稱內臟梅毒。一般在梅毒螺旋體感染后2~15年才發展至晚期梅毒。這時體內及皮損中梅毒螺旋體已大大減少,傳染力弱。晚期梅毒可累及全身任何組織器官,特別是心血管和中樞神經系統受損最為嚴重。由于病變已經造成器官結構的嚴重破壞和功能障礙,甚至會危及生命。此期抗梅毒治療雖仍有療效,但對已破壞的組織器官則無法修復。
(以上內容僅授權家庭醫生在線獨家使用,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家庭醫生在線專稿,轉載請注明家庭醫生在線;媒體合作請聯系:020-37617238
(責任編輯:余莎 )
2016年4月9日,第五屆華南地區健康管理論壇暨2016 廣東省健康管理學會、廣東省健康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