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健管學會年會召開
2016年4月9日,第五屆華南地區健康管理論壇暨2016 廣東省健康管理學會、廣東省健康服…[詳細]
記者了解到,新學期伊始,“艷照門”成了一些學生返校后的熱議話題,不少高中生用帶有藍牙功能的手機互相交換照片。更有甚者,在一些小學,“嬌身冠養”、“新陳代謝”等由“艷照門”事件相關人物衍生出的“新新詞匯”,屢屢從孩子們嘴里冒出來。
家長們急了,卻又無從下手。有媒體報道,近期撥打“12355”青少年法律與心理咨詢熱線的,幾乎一半都是不知所措的家長,咨詢的內容緊緊圍繞著“孩子看了艷照怎么辦”。很多人希望學校能在這個時候主動站出來,告訴孩子們該如何看待這一事件,但絕大多數中小學教師卻始終選擇“低調處理”——“是否向學生談及此事、如何談,要聽學校德育主任統一安排,不能貿然行動。”
而這,恰恰是我國青少年性教育現狀的一個最好的注腳。
性教育課老師被告知只能以個人名義參加學術研討會
在廣州市的一所普通中學里,化學老師盛蔚燕還有另一個身份:擔任全校學生青春期性教育課老師。
這個活兒是她自己主動找校領導“申請”來的。每學期針對不同年級的男女生各上一節課,6個年級,一共12課時,任務量不算太大,但也不輕松。因為“現在根本沒有這方面的教材”,講什么、怎么講,全要靠她自己謀劃。通常情況下,她在每次講課之前,都要對學生進行一個性知識“摸底測驗”,再根據測驗結果調整授課內容。
“這些都還好,最大的問題是周圍人的不理解。”盛蔚燕笑了笑,在學校教性教育課這件事,她一直不敢告訴丈夫,“他那么保守的人,肯定接受不了。”就連學校里的一些同事,也因此覺得她“不正經”,甚至還有人會跟她開一些帶“顏色”的笑話。
去年,盛蔚燕曾受邀在一次全國青少年的性教育問題的學術研討會上做主題發言。當她找到學校領導報告此事時卻被告知,“只能以個人名義參加,發言不能代表學校,一切費用自己承擔”。
“個人行為”,盛老師用這四個字概括自己現在的處境——一旦哪天她不教了,全校學生的這門課就徹底停了。
四川省性社會與性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胡珍用“三無”來概括我國青少年性教育的現狀:無課時、無師資、無教材。她在大量實地調研中發現,但凡涉及“青春期性教育”的內容,老師們通常會閃爍其詞地告訴學生:“該部分自學,看不懂的提問。”
我國針對青少年的性教育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逐步開展,但至今仍然狀態低迷。“探索的主要動力是來自一些國際項目。”首都師范大學副教授、性健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張玫玫告訴記者,她就親身經歷過一次這樣的青春期性教育教改實驗項目。當時,研究人員選取了北京市海淀區的幾所中學做試點,專門編寫了教材,還對任課教師進行了培訓。“授課效果很好,學生們的反饋也不錯。但遺憾的是,項目一結束,課程馬上就停止了。”
${FDPageBreak}
性教育被等同于貞潔教育是最大誤區
父母和老師之所以不敢和孩子談“性”,很大程度上是源于這樣的觀念:性教育越早,發生性行為就會越早。張玫玫也提到,很多人在青少年性教育的問題上,始終抱著“遇到問題再教育,不事先提醒,避免過早喚醒性意識”的態度。一部分家長認為,如果沒有性教育,孩子可能還接觸不到這些東西,學校一搞性教育,他們反倒對這些感興趣了。
在當今中國,“性”依然是一個需要避諱的刺激字眼。社會上一個頗為流行的論調是,如果青少年在“性”的問題上犯了錯誤,就意味著這個人的道德品質有問題。
記者了解到,目前每年全國共有近200萬婦女進行人工流產,其中約有四分之一是未成年少女。這些孩子,不是學校里的“壞學生”,也并非問題兒童。她們當中的許多人,在老師眼里是好學生,在父母面前是乖孩子。
提出“性教育是義務教育”觀點的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潘綏銘強調說,所有的義務教育都是超前的,沒有一個人直到造原子彈的時候才學數理化,所以也不應該有任何一個人,直到青春期才開始接受性教育。
“學校和家長在青春期性教育中并未起到主導作用,青少年獲取性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網絡、報刊和光盤等等。”北京大學醫學部基礎部醫學心理學教授胡佩誠說,“但這些渠道的內容良莠不齊”。
中國性學會副理事長張楓認為,在青少年性教育這個問題上,很多老師和家長的出發點是為了防止“出事情”,是防范式的教育。這樣一來,青春期性教育被等同于貞潔教育。這其實是一個最大的誤區。“要知道,任何性教育都不可能禁欲,更不可能擋在兩個人中間。所以我們應該教會孩子如何保護自己。”胡珍說。
我們的性教育除了生理知識就是一系列“不許”
“性教育一個最重要的原則就是,教會學生做決定而不是替學生做決定,教導他們對自己的性行為負責任。”臺灣師范大學教育學院院長晏涵文教授說。據這位長期致力于青少年性教育研究的專家介紹,他們授課的原則分為三個層次,依次為:禁欲或延后性行為;教導安全的性行為;萬一懷孕了怎么辦。
在西方發達國家,性教育被定位為人格教育。從小學到高中,每個學生都要接受大約120個學時的性教育課程,內容包括性知識,與性有關的價值觀、態度和分辨能力,人際關系和社交技巧,責任(性道德)。其中各項內容都要從認知、情緒情感和意志行為三方面進行討論,不僅教給學生正確的知識,同時讓他們討論自己的觀念與態度,并建立正確的社會交往行為。
反觀我國,目前學校性教育的內容,主要是性知識(多為生殖系統的解剖生理知識)和性道德,而很少涉及健康教育和人格教育。“我們在學校里能學到的,基本上都是生理知識,認識一下各個性器官。除此之外就是一系列的‘不許’。”大三學生小毛說,“就這個,老師還顯得特別不好意思,其實這些東西我們早就知道了。”
“對我來說,涉及價值觀的問題是最困難的。”一名從事大學生性教育的老師告訴記者,“現在社會上對性的認識本身就很多元,有的人堅持傳統的倫理道德,杜絕婚前性行為;而另一些人則認為性是一種本能,反對傳統禁錮。很難說哪一種觀念是主流,沒法給學生一個明確的態度,很難辦。”
對于這個讓很多人感到棘手的“不同價值觀如何納入教材”的問題,晏涵文介紹了臺灣的經驗:性教育的內容不止是性知識,還包括與性有關的各種價值觀,甚至是在社會上存在爭議的價值觀。保守與開放并存,把不同價值觀客觀地告訴學生。“但有個原則是一定要堅持的,那就是婚姻幸福,不得艾滋病。”
(責任編輯:王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