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健管學會年會召開
2016年4月9日,第五屆華南地區健康管理論壇暨2016 廣東省健康管理學會、廣東省健康服…[詳細]
性用品,一種日常生活用品。1993年3月,中國第一家性用品商店在北京悄然問世,店名叫“亞當夏娃保健中心”。隨后,形形色色的性用品商店很快出現在許多城市的大街小巷。這里所陳列的商品有令許多人面紅耳赤的“塑膠自慰器”、“電子按摩器”……
位于廣州繁華商業地段北京路的一家國營藥店,原來沒有性用品專柜。為了便于顧客了解和挑選,去年特辟性用品超市,實行開架銷售。據這里的一位導購人員介紹,到這里購物的人,有男有女,有年輕人,也有老年人。
在中國,性用品的出現并不是偶然的。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流動人口(夫妻兩地分居)、離婚人士和獨身主義者的迅速增加,社會上已形成對性用品的市場需求。正如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生殖研究中心吳明章教授所說:“消費者的需要是性用品市場存在的最好理由。”
1998年12月28日,在廣州召開的一次“性保健品的應用和展望”研討會上,中國性學會秘書長朱琪教授強調指出:性用品不是“淫藥”、“淫具”,而是一種滿足人們正常生理需求的生活用品。同時,性用品的使用對于抑制嫖娼、減少性病傳播都有好處。
性高潮:女性告別“第二性”
1993年,廣州電臺“零點1+1”節目在神秘的夜空中正式開播,據說這是大陸第一條性熱線。如今,只要在晚上12點以后打開收音機,不論是經濟臺、交通臺、音樂臺、商業臺,幾乎所有的電臺都變成了“性電臺”。
在“性熱線”上,女性聽眾向主持人咨詢率最高的一個問題是:“我還沒有達到性高潮,他就……”。
曾幾何時,以羞澀著稱的中國婦女豈敢奢談性高潮?作為“第二性”,她們好象只懂得“俺把身子給了你”(曾是中國文學、影視作品的高頻臺詞),卻不知道這其實是一件“1+1”的事。在黑暗中摸索了這么多年,她們如今終于從各種媒體上懂得了“快感”、“G點”……
中國性學會常務理事朱嘉銘先生認為:“90年代女性很突出的一個進步在于,她們敢于在性滿足、性體驗方面追求和男人一樣的平等。渴望性高潮是中國女性的巨大轉變。”
性生活不和諧:離婚的理由
不太夸張地說,今天的人們見了面,已經不問“吃了嗎?”而是改問“離了嗎?”
最近20年,中國的離婚率直線上揚,已由1978年的3.7%上升到1996年的12.1%。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開放城市,離婚率已超過20%。而且,離婚率的增長速度還在逐年加快,廣州去年上半年僅法院受理的離婚案,就比上年同期增長25%。于是,“離婚餐廳”、“離婚學校”(相對于“婚前教育”的“離前教育”),也成為一些城市的時髦景觀。
值得一提的是,離婚當事人陳述離婚理由時,80年代最流行的是“感情破裂”,90年代最流行的是“性生活不和諧”。有數字顯示,在中國近幾年來的離婚中,有34.7%的離婚案是因為“性生活不和諧”。
據廣州《黃金時代》雜志社一位資深編輯介紹,她所主持的“歡歡信箱”欄目里,80年代讀者來信詢問最多的是“如何寫情書”、“第一次約會該帶什么禮物”之類,90年代讀者來信總在問“妻子性冷淡怎么辦?”、“夫妻之間如何同時獲得性高潮”之類。她調侃說:“過去中國人只懂得談戀愛,現在不但要會談,而且還要會做。”
${FDPageBreak}
性功能障礙:男人何止心太軟
按理說這幾年咱們中國人過上了好日子,吃得好了,喝得也好了。可是不知怎么回事兒,我們的男同胞卻腰酸了,腎虛了……,于是,滿大街都是這個寶、那個精;這個鞭、那個鱉。就在我家樓下的信筒里,幾乎每天都會被塞進幾份廣告小報,全都是為了“還我男子漢的威力”。廣州一位食品公司的經理朋友曾講過一個笑話,假如你開發出一種新食品來,現在最流行的營銷策略是:對老人說可以長壽,對兒童說可以提高智力,對婦女說可以美容或減肥,對男人則說可以壯陽。
據有關專家估計,中國目前至少有10%的成年男性患有不同程度的性功能障礙。而實際人數恐怕遠不止這個數,誰愿意承認自己是“萎哥”呢?
幸好“*”來了!
“*”1998年風靡全球。在廣州、深圳一帶,一片“*”的黑市價高達300元以上。據報導,中國有關部門目前已委托北京、武漢和上海幾家醫院對“*”進行二期臨床試驗,預計到1999年4月將合法上市。
精子庫:“獻精者”的困惑
1992年,上海仁濟醫院建立了全國首家精子庫。然而,建庫6年,來此獻精者不足80人,而來自全國各地的求精者則是獻精者的10倍以上。
據該院有關人士說,由于受到傳統觀念的制約,倡議人們獻精比獻血還不容易接受。
據了解,到該院獻精每次可獲報酬200元。
1998年9月1日,仁濟醫院在“上海熱線”互聯網開設了精子庫網站,到年底約有100位志愿者報名獻精。
據該網站創建者陳彬大夫介紹,過去因為不敢大張旗鼓做廣告,所以一般從大學生中找獻精者。而這100多位獻精供選人中,除大學生外還有外企員工、銀行職員和國家公務員。不過,令人遺憾的是有幾位義務獻精者尚未參加體檢,就被家里人“勸退”了。
黃昏戀:夕陽無限好
進入90年代以來,“黃昏戀”成為老年人的一個流行詞,有些城市還專門成立了“老年人婚戀介紹所”。
據統計,廣東省60歲以上的老年人喪偶率達36%,城市老人再婚率達5%。
目前,中國老齡人口已達1.2億人,中國即將步入老年社會。
而另一項題為《全國性文明》的調查顯示,中國女性51歲以后停止性生活的,城市占35.3%,農村占58.3%;中國男性51歲以后停止性生活的,城市占56.8%,農村占80.6%。有關專家認為:中國老年人停止性生活的時間太早了。
${FDPageBreak}
婚前性行為:別忘了安全套
當女兒要去和男友約會時,美國母親的叮嚀是“別忘了戴安全套”,中國母親的叮囑是“早點回家”。但是現在,中國母親也開始擔心“安全套”的問題了。
據北京《女性月刊》去年發布的《我們的性生長歷程》專題調查,中國城市知識青年首次與異性性交的年齡在17─19歲之間的女性為27%,男性為20%;在20─22歲之間的女性為28%,男性為13%。
據上海計劃生育科學研究所1997年的調查,69.34%的上海未婚女青年承認有過婚前性行為,其中有過婚前妊娠史的占39.9%。
其實,即使在相對保守的鄉鎮小街上,我們也經常會看到諸如此類的街頭廣告:“往前200米處,人工流產,晝夜營業,絕對保密”。
1998年3月,深圳街頭出現了安全套自動投幣售貨機,只要你投入一元港幣,即得到一只“小夜曲”牌安全套。
性騷擾:煩惱的“桃色瘟疫”
正當克林頓被萊溫斯基那條藍色的連衣裙弄得焦頭爛額的時候,1998年7月5日,一則新華社電訊援引全國人大常委陳癸尊先生的話說:“中國需要懲罰性騷擾和對異性濫用職權的法律。”
1992年下半年至1994年上半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唐燦曾就性騷擾問題,在北京、上海、長沙和西安進行了隨機調查,在200多位受訪對象中,有84.2%的人曾經遭遇性騷擾。
另據北京紅楓婦女心理咨詢中心的一項調查分析:被騷擾者90.2%是從事文職工作和專業技術工作的女性,騷擾者67.5%是處于領導地位的男性。
廣州一位白領麗人說:“我們最頭疼的事情就是‘領導關心’。”
同性戀:一種亞文化
1991年,安徽省無為縣女青年潘玉珍因與另一位女性林永霞談戀愛,被林父告到當地公安機關。上報有關部門后,得到的批復是:“什么是同性戀,以及同性戀的責任問題在目前我國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的情況下,你們所反映的問題,原則上可不予處理,也不宜以流氓罪給予治安處罰。”
對于同性戀,以前許多人不是被當作“流氓”,便是被當作“患者”,直到李銀河女士出版了《同性戀亞文化》,人們才明白,原來同性戀是一種“亞文化”。
在李銀河女士對中國120位同性戀者的個案訪談中,敘述愛情所用的詞匯有“愛上了”、“占有”、“海誓山盟”、“感情破裂”等愛情名詞。一位“同志”(同性戀者)說:“我絲毫不認為我的傾向有任何不正當的地方,我堅信這是人類天性中的一部份。”
1998年2月,“華人同志交流大會”在香港召開,內地也有一些代表和專家出席。
1998年2月14日,北京同性戀者在一家麥當勞舉行聚會,這一天是浪漫的“情人節”。
性病:世紀末的流行病?
走在城市背陰的小巷,我們的視線無法回
(責任編輯:余莎 )
2016年4月9日,第五屆華南地區健康管理論壇暨2016 廣東省健康管理學會、廣東省健康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