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學家的生花妙筆下,人生的喜怒哀樂變幻莫測,男女間的那種朝暮相隨,生死相依,剪不斷理還亂的纏綿情意,如詩似畫,如訴似泣,感人肺腑。然而縱令你才華橫溢,也描繪不出感情的真諦:感情的物質基礎是什么?只有科學家的艱苦探索,才能逐步揭開其中奧秘。
神秘的性激素分泌鏈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到了青春年華的少男少女,哪一個不向往愛情,人對異性的傾慕和追求來源于性的成熟,是性激素激起人類的性愛。性激素主要包括男性睪丸分泌的雄性激素和女性卵巢分泌的雌激素與孕激素,性激素刺激男女性器官發育、成熟和副性征出現,并維持其正常狀態和保持性欲。人體通過下丘腦分泌的促性腺釋放激素來調控性激素的分泌,而性激素對腦垂體及下丘腦又有復雜的反饋作用,以制約其分泌活動,構成了一條神秘的性激素分泌鏈。如果這條分泌鏈的某一個環節發生障礙,就會影響性功能和其相關的情感反應,難怪從小被閹割睪丸的太監會失去追求異性的興趣和性
愛能力。
激素、性愛與“家庭聯系”
新近研究發現,神經垂體釋放的催產素和加壓素與哺乳類動物間相互依戀、結成伴侶、性交和“家庭聯系”密切相關。據英國《自然》雜志報道,美國國立精神健康研究所的托馬斯·英薩爾博士選擇單配偶動物草原田鼠研究,先把雄性和雌性田鼠分開,然后再放在一起,并測定交配前后各期雄性和雌性田鼠體內加壓素和催產素水平。發現交配過的田鼠體內這兩種激素水平明顯增高,且顯示出強烈的依戀行為。如果給沒有交配過的雌田鼠注射催產素,這只雌田鼠會顯示出對當時和它在一起的雄田鼠有強烈的依戀行為,渴望交配,并愿把更多的時間傾注于哺育它的后代。
田鼠一向合群,假如給某只雄性田鼠注射加壓素,這只雄性田鼠會變得強烈地依戀某一只雌田鼠,并不再與其他田鼠合群,還不讓其他田鼠接觸和它結為伴侶的那只雌田鼠,似乎構成了哺乳類動物的“家庭聯系”。據認為,人類之間與哺乳動物之間的性和依戀行為有著類似的機制。
感情催化劑──苯乙胺與內啡肽
男女在熱戀時,整天興致勃勃,如醉如癡。一旦失戀,情緒低落,精神萎靡。國外的研究機構對此現象做過專題研究,認為這種情感上大起大落與體內苯乙胺含量波動有關。苯乙胺是一種興奮劑,正常情況下,體內苯乙胺量處于相對穩定狀態。熱戀時,大腦的活動使苯乙胺含量驟增,人處于興奮狀態。失戀時,由于苯乙胺的量驟減,使人萎靡不振。男女雙方由熱戀而墜入愛河時,體內一種類似天然鴉片的物質──內啡肽產生常會增加,令人產生欣快狀態,感到安定,愉悅。據認為,巧克力含有豐富的苯乙胺,熱戀中男女不妨吃點巧克力。
喜怒哀樂為何因
一生中,每個人都有過喜怒哀樂,這種情感上的變化與體內神經遞質(化學物質)密切相關,一些令人情緒激動的事件,會促使體內神經遞質的釋放,進而引起情緒變化。研究人員
電擊病人大腦底部邊緣系統,可以促使腦把神經遞質釋放出來,使病人產生
焦慮、暴躁、高興或沮喪等情緒變化。
科學家給猴子注射一種化學物質,幾分鐘內猴子體內
腎上腺素成倍升高,猴子會變得驚恐不安,毛發直豎。人工損傷大鼠大腦的某一部位,使下丘腦釋放神經遞質血清素和去甲腎上腺素受阻,會產生沮喪情緒。臨床上發現,血清素釋放水平低的沮喪者中,自殺人數明顯增多。當人喜笑顏開時,大腦合成和釋放內啡肽增加,長期堅持體育運動的人常在運動后感到心情舒暢,就是由于運動促進內啡肽分泌的緣故。如果有一天不去運動,內啡肽分泌減少,人會變得無精打采。
人們有理由相信,隨著科學家對大腦研究的深入,人類感情的奧秘,將進一步被揭示出來。
家庭醫生在線專稿,轉載請注明家庭醫生在線;媒體合作請聯系:020-37617238
(責任編輯:顏健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