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健管學會年會召開
2016年4月9日,第五屆華南地區健康管理論壇暨2016 廣東省健康管理學會、廣東省健康服…[詳細]
“80后”將追求婚姻中的真實感覺
“我認為這些擔憂都是杞人憂天!”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黨委書記陸士禎并不認同當下社會上對“80后”的諸多指責。
陸士禎認為,和從前愛講國家、集體相比,“80后”這一代人比較實際,他們更強調和看重自我發展。但與此同時,他們可能也會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責任感不強、人際交往能力差、承受挫折的能力弱等等。
就“80后”的婚姻來講,陸士禎說,一方面我們從現代的價值觀和我們這代人的視角看,覺得他們可能缺乏責任心,生活能力差;但換一個角度,他們可能更在努力追求婚姻中那種真實的感覺,正在努力適應未來那種情感因素在整個婚姻中更具突出作用的新婚姻形式。
陸士禎認為,當看到“80后”和我們現實的價值相違背的時候,大可不必擔憂,因為,任何一代都是創造力、生命力和破壞力并存的。“當我們恪守傳統,憂慮于‘80后’的不夠寬容、不負責任時,我們也要注意到,他們中有些東西在指向未來。看一看他們的本質,想一想他們的未來,我們要相信他們也會在實踐中不斷學會怎樣去相處。”因此,陸士禎認為,對于“80后”來說,他們更需要的也許不是擔心,而是寬容、換位思考。
針對一些媒體指出“80后”的責任心差的特點,有可能讓他們“視婚姻為兒戲”讓老一代人“操碎心”的說法,從事了幾十年教學工作的北京四中黨委書記張云裳認為,“這并不那么絕對”。
“出現婚姻分分合合的現象,和社會大環境有關,也不是將來才會出現的問題。”張云裳說,按中國傳統的觀念,原來結婚離婚是非常謹慎的事情,但對外開放后,西方國家的觀念對年輕人影響很大,“很多人并不特別看重這點,兩個人高興就在一塊,不高興就分手,但這不會影響到所有的人,還會有一批人比較傳統,包括‘80后’”。
${FDPageBreak}
“80后”的不足是獨生子女的普遍問題
張云裳發現,和上世紀70年代出生的學生比,“80后”有很多強于上一代的地方,比如對個性張揚的追求、表達能力和表演能力強、眼界開闊等。
對于現在很多人看不慣的所謂“80后”的種種不足,張云裳分析說,這些其實并不是他們獨有的,而是獨生子女身上存在的普遍問題。
“為什么家里有兄弟姐妹的孩子,他與人交往的能力和心態往往要比獨生子女好呢?因為他們從小一塊長大,大的自然而然就知道關照弟弟妹妹;玩的過程中也會打架,但在打鬧中也在學著如何既打鬧又相處,所以,孩子成長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但現在的獨生子女的成長中缺失了這一環。”
陸士禎曾經做過關于獨生子女社會適應性研究,當時她最苦惱的就是用什么標準來判斷他們是否適應社會。“因為我們成年人會不自覺地把標準定在自己的價值體系上。比如當判斷他們的人際關系時,我們會看他們會不會合作,包不包容,有沒有團體主義。但他們要適應的是未來社會,而誰也不能保證成年人的標準就是真正適應未來的社會的標準。”
“任何一代人一定是一個傳承的過程。”陸士禎分析,“80后”作為一個生活在改革開放時代的獨立代群,注定他們有些特征會和其他人不一樣,這些特征中可能會有一些不好的東西,“但這并不妨礙他們在中國的文化傳承和社會發展中占有一定的位置”。
張云裳認為,對“80后”本身來說,首先,他們要明白,養成好的習慣是終身受益的。好習慣的養成需要過程,但一旦想毀掉卻很容易,放縱自己一下就沒有了;其次,應該學會傾聽成人的建議。應該說,絕大多數人給你建議都是想幫助你,要理解大家的出發點。
張云裳希望“80后”明白,路將來總是要靠自己走的,不可能躺在父母身邊過一輩子。所以,一定要有獨立意識和能力,包括生活的自立意識和能力。
陸士禎也善意提醒“80后”,當他們毫無顧忌地張揚個性時,也要想一下傳統,因為任何社會的代際傳承,都是承前啟后的,當孤立地站在一個片面的角度上時,就不能很好地構建起這個連接,譴責和反叛都意味著斷裂。
家庭醫生在線專稿,轉載請注明家庭醫生在線;媒體合作請聯系:020-37617238
(責任編輯:顏健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