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健管學會年會召開
2016年4月9日,第五屆華南地區健康管理論壇暨2016 廣東省健康管理學會、廣東省健康服…[詳細]
國人避孕愛安全套勝過避孕藥
最新調研結果顯示,在中國,年輕人初次進行性行為的平均年齡是21.5歲,而計劃生育第一個小孩的平均年齡是29.5歲,從21.5歲到29.5歲這漫長的8年里,避孕都是兩性生活的重要議題。然而,在剛剛過去的這個“世界避孕日”,有數據顯示,在中國,45%的人不知道該用什么方法避孕,超過50%的男性、女性曾得到過錯誤或者是不準確的避孕信息。由于避孕知識的缺乏和未采取可靠的避孕方式,中國人流率居高不下,每年平均有800余萬例人工流產,重復流產率更是高達50%。
發布 中國人避孕存在五大誤區
在今年世界避孕日到來之際,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中國人口宣傳教育中心聯合默沙東等機構聯合發布的《2011年京滬廣三地女性避孕認知及人流現狀調研》報告顯示,在1360名受訪女性中,人流最多次數為6次,最小人流發生年齡為13歲。
缺乏避孕知識和未采取可靠的避孕方式,是導致人工流產率居高不下的原因。國家人口計生委科學技術研究所女性臨床研究室主任吳尚純指出,中國人在避孕方式上存在著五大誤區:認為體外射精不會懷孕、安全期避孕很安全、安全套只需事前套一套、緊急避孕藥是防止“意外”的 “保護神”、短效避孕藥會導致發胖和臉上長斑。
調查 中國女性對避孕藥認可度低于歐洲
據拜耳公司2011年世界避孕日發布的調研數據顯示,中國人認為最有效的避孕方式排名前五位的分別是男性避孕套、口服避孕藥、緊急避孕藥、體外射精和安全期避孕。除口服避孕藥外,中國人對另外四種避孕方式的認知和認可程度均與其他國家和地區接近。對于口服避孕藥這種避孕方式,中國僅有49.5%的受訪者認為有效。而在歐洲多數國家,有40%-60%的育齡女性使用口服避孕藥,口服避孕藥的普及使用,使北歐成為“全球意外懷孕率最低”的地區,因而口服避孕藥也成為目前全球最為推崇的避孕措施之一。
國際上用于衡量各種避孕措施有效性有一個指標叫做“珍珠指數”(也叫珍珠指標),即每100名婦女使用某種避孕方法一年所發生的妊娠數,珍珠指數如果為1,就表示100名婦女使用某種避孕方式一年,有1人發生意外妊娠。珍珠指數數值越低,就意味著這種避孕方式可靠性越高。根據珍珠指數,中國女性使用率較高的宮內節育器數值為0.1-1.5,安全套和安全期避孕法則分別高達3-12和12-20。短效避孕藥的珍珠指數只有0-0.14,也就是說,只要正確、有效地使用口服避孕藥,就幾乎沒有意外懷孕的可能。
${FDPageBreak}
國人避孕愛安全套勝過避孕藥
糾偏 “怕吃藥”觀念有待更新
中國女性對口服避孕藥接受度較低,究其原因,和長期以來國人對口服避孕藥的“誤解”不無關系。在傳統觀念中,避孕藥常常和激素、致癌、發胖、月經紊亂甚至不孕不育畫等號。
對此,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主任醫師、中國避孕聯盟主席范光升教授在接受晨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些觀念早就應該隨著長效避孕藥的退場和新型短效復方口服避孕藥的出現更新了,“過去的長效避孕藥由于雌激素較高,副作用較大,計生委幾乎不再采購,如今已經很難見到了,取而代之的是更為安全、高效的短效復方口服避孕藥。所謂復方,就是由雌激素和孕激素共同組成,現代口服避孕藥的雌激素劑量已降低到30微克,孕激素的配伍也越來越先進,活性更強!
范光升教授說,現代短效口服避孕藥如能正確堅持使用,避孕效果可以達到99%以上。除了能可靠、高效地防止意外妊娠,短效避孕藥還有很多其他的好處,比如可以預防盆腔炎,避免異位妊娠。如果長期服用,對卵巢上皮癌、子宮內膜癌也有很好的預防作用,即使在停藥后,這種預防作用還會持續下去。
關于避孕藥的安全性,國外也有相關的研究數據來佐證。英國一項歷時近40年的研究曾全面考察了服用避孕藥與癌癥發病率之間的關系,考察的女性平均年齡為29歲,其中一半從未服用避孕藥,另外一半服過藥,平均服藥期為44個月。整個跟蹤調查的時間從1968年持續到2004年。調查結果發現,服用避孕藥不超過8年的罹患癌癥的風險降低了12%,其中腸癌、直腸癌、子宮癌等主要婦科癌癥的發病率大幅下降,患卵巢癌的幾率甚至降低了29%。單就乳癌而言,也沒有跡象表明,短期服用避孕藥會增加或降低其發病率。
不過,安全并不意味著避孕藥適用于任何人,范光升教授表示,某些特定人群不宜使用避孕藥,如有高血壓家族史且自身有嚴重高血壓的人群,有血栓家族史的人群,年齡在35歲且吸煙的女性等,使用避孕藥都應慎重。
提醒 緊急避孕藥不等同于常規避孕藥
盡管在中國口服避孕藥的普及程度不高,但作為一種事后的補救措施,緊急避孕藥在中國還是有較高應用的。
數據顯示,中國有58%的受訪者認為緊急避孕藥是有效的避孕方法,而全球方面對緊急避孕藥的認可比例只有47.6%。與之相對應的,在導致未婚人群避孕失敗的主要原因統計數據中,緊急避孕藥則與安全期和體外射精、安全套共同位列前三。吳尚純教授表示,將緊急避孕藥作為常規避孕措施是不可取的。
通常在因各種原因避孕失敗的情況下,女性可以在72小時內口服緊急避孕藥以防止意外懷孕,但緊急避孕藥并非100%可以成功避孕,也存在失敗的可能。
此外,緊急避孕藥也不同于常規避孕藥,它是通過抑制排卵、阻止孕卵著床等發揮速效避孕作用的,因而比一般短效口服避孕藥激素量更大,且需要大約3-4個月才能通過人體代謝排出體外,如果長期服用,可能會引起內分泌紊亂、月經失調等不良反應,甚至可能存在潛在致癌風險,所以一年服用不能超過3次。
${FDPageBreak}
■新聞鏈接
“關愛至伊·流產后關愛(PAC)項目”啟動
針對我國重復流產率高的現狀,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中華醫學會計劃生育學分會、國家人口計生委科學技術研究所近日共同發起“關愛至伊·流產后關愛(PAC)項目”,旨在通過設立PAC優質服務示范門診,規范流產后女性關愛服務流程,宣傳避孕知識、強化立即避孕的意識、落實有效的避孕方法并督促患者堅持正確使用,提升女性生殖健康水平。
中華醫學會計劃生育學分會主任委員程利南教授表示,為了讓PAC這一平臺高質量運作,需要建立一套標準化的服務體系,規范各地不同醫院PAC門診的服務流程和質量,中華醫學會計劃生育學分會特別制定了《流產后關愛服務(PAC)指南》,提供一套可依據的標準并幫助貫徹實施。目前,中華醫學會計劃生育學分會正在呼吁廣大醫院遵照指南建立規范化的流程及優質服務示范門診,以高質量的服務保護流產后女性的健康,并將優秀經驗向更多的醫院推廣。目前,PAC門診正在全國范圍內開展,通過流產后避孕咨詢、避孕藥具發放等多元化形式向流產后的女性提供人性化服務。
■數說避孕
在中國,只有12%的受訪者表示非常了解避孕知識,88%的年輕人對避孕問題不了解或表示困惑。
在中國,57%的受訪者身邊曾發生過意外懷孕事件。
在中國,45%的人表示不知道該用什么方法避孕;28%的人表示不知道去哪兒獲得信息;27%的人表示害怕父母或親友發現;另有27%的人表示不好意思問保健醫生。
中國80%的受訪者認為雙方都應該承擔避孕責任。認為應該承擔責任的男性比例要比女性更高(男性:26%;女性:4%)
80%的中國人認為愛是性的前提條件,在這個問題上,這個比例比其他國家高得多。另外,男人和女人在這個問題上的看法有很大不同,71%的男人認為愛是性的前提,而持此觀點的女性比例是89%。
中國人獲取避孕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網絡(網站、博客為60%,論壇為45%),其次是科普資料(56%)和雜志(38%)。
超過50%的男性、女性曾得到過錯誤的或者不準確的信息。大多數情況下,不正確的信息源自網絡、性伴侶及朋友。
以上數據來源于拜耳2011WCD調研數據
(責任編輯:劉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