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健管學會年會召開
2016年4月9日,第五屆華南地區健康管理論壇暨2016 廣東省健康管理學會、廣東省健康服…[詳細]
“血荒”過后我們才真正感受到生命的何等沉重,也讓我們認識到,有時候捐錢和捐物的局限性。近年來,隨著我們身邊環境的變化、出現不少同性戀、不孕不育夫婦、錯過生兒育女的最佳年齡,但這些人又有諸多的共同愿望,“求子心切,伴老送終”,希望通過捐精伴隨度過完美人生。于是,許多不孕不育夫婦和未婚女性渴求通過自然受孕、人工受精、試管嬰兒的方式擁有自己的親生“骨肉”來享孕天倫之樂。不過筆者乍聽“捐精”一詞,心里還是沉沉重重的,經過一番了解,筆者才明白過來,因為世界上有許多不孕癥,所以才急需“捐精者”慷慨解囊,給那些期待家庭圓滿的夫婦送去希望。捐獻精子在國外已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但是我國捐精人數還是很低,關鍵還是傳統觀念仍讓許多男性卻步不前。古語中有“一滴精,十滴血”、“養精蓄銳”的說法,人們一直認為精子是很寶貴的,經常排精會對男性身體有危害。對于這些顧慮,相關專家解釋,捐獻精子對身體不會有什么損害。
建立精子庫帶來的倫理問題一直深受人們關注,不過筆者擔心,捐獻的精子被多名婦女使用,會不會引起近親結婚的情況?而且,如果有一天捐精者知道自己的精子被哪個家庭選擇并生下小孩后,忽然想認回孩子怎么辦?人類精子庫,在很多人眼里是一個頗具神秘色彩的機構。它究竟是什么樣子的?捐獻精子像捐血那么簡單嗎……對此,相關專家解釋,對于“精子庫”的管理是一個工程項目,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簡單,對于每一個捐精者的身份,年齡,都會有詳細的資料庫,所以我們不用擔心。我們擔心的應該是我們自己的傳統觀念枷鎖。
很多人認為捐精是對人類尊嚴的褻瀆和侵犯。“人的生殖性克隆涉及的倫理問題是對人類尊嚴的褻瀆和侵犯。發展下去,有可能建立生產人的流水作業線,嬰兒像產品一樣被制造和處理,與之相關的供卵和代孕婦女將被工具化和客體化”。不過筆者不這樣認為,我自己覺得“捐精只是像獻血一樣的捐助”甚至比獻血更偉大。我們捐獻的只是一些細胞,而不是來做父親。我們將捍衛的是一個生命雷鋒的偉大工程,鮮明正當的承認其他人交流自由的普遍主義。”
不過筆者擔心的問題還是有很多的,在我國,捐精剛剛起步,困難重重,不得不靠著一點“非常之道”來解決。但是如果有一天“捐精”拿錢不再被羨慕,捐精的主力軍不再僅僅是大學生,那時我們或許擦可以感到一絲欣慰,捐精志愿者以幫助他人為樂,生活不斷改觀,在人們的觀念里,也許倫理與道德不再被拷問。
(責任編輯:劉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