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針”就能治痔瘡?醫生提醒:尤其適合這種痔瘡患者
俗話說“十人九痔”,痔瘡的高發病率讓它幾乎成為了現代人生活中的“難言之痛”。痔瘡不僅伴隨著便血、脫垂、瘙癢、腫脹和疼痛等癥狀,還常常因為發病部位的私密性,讓患者難以啟齒,甚至拖延治療,導致病情惡化。
近日,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以下簡稱“省二醫”)民航院區開展痔瘡射頻消融術,手術時間僅10分鐘,患者術后當天即可出院。省二醫民航院區普通外科鄭權主任醫師表示,目前射頻消融術在該院已成功實施了100多例,尤其適合單純以出血為主要癥狀的內痔患者。
痔瘡困擾長達五年,射頻消融10分鐘解決
年逾五旬的張先生(化名),便是眾多痔瘡患者中的一位。五年來,他飽受內痔反復脫出的折磨,從最初的自我復位,到后來的疼痛難忍。兩年前,他開始出現反復的大便伴血,近三個月來,排便時更是苦不堪言,肛門不僅頻繁脫出,且在回納時伴有難以忍受的疼痛。
直到他了解到省二醫民航院區開展的痔瘡射頻消融術,才終于看到了希望的曙光。經過詳盡的診斷與評估,張先生被確診為最嚴重的Ⅳ度內痔,并且已經是中度貧血。在鄭權主任醫師的精心治療下,僅用了10分鐘便完成了手術。回憶起這段經歷,張先生長舒一口氣:“想不到我忍受了那么多年的痔瘡痛苦,竟然可以這么快就解決。”
29歲小伙痔瘡出血嚴重,緊急回國手術治療
與張先生相比,29歲的年輕小伙王先生的經歷則更加曲折。在國外打工多年的他,因長期久坐患上痔瘡,起初并未在意。然而,在上廁所時一次突如其來的大出血讓他驚慌失措,整個便盆都被血染紅了,并且肛門部有肉球脫出。
盡管在當地醫院接受了“痔瘡切除手術”,但王先生的便血癥狀并沒有改善,反而日益嚴重,多天的出血后甚至讓王先生出現頭暈、乏力的癥狀。
為了盡快得到更好的治療,王先生連夜乘飛機抵達廣州,在機場由120救護車轉送至省二醫民航院區急診科,接診醫生見王先生面色蒼白、冷汗淋漓,生命體征不穩定,立即安置到急診搶救室予升壓藥維持血壓等治療。在全面了解情況后,急診科接診醫生聯系普通外科醫生會診。普通外科值班醫師通過肛門鏡檢查,發現王先生直腸粘膜有活動性出血,立即將他收住院并安排急診手術。
經過鄭權主任醫師團隊的緊急救治,王先生成功接受了痔瘡射頻消融術,術后便血癥狀消失,經過補鐵、促紅、營養等對癥治療,頭暈、乏力等癥狀也逐漸改善。這次跨國求醫之旅,雖然充滿艱辛,但王先生最終收獲了健康與安心。
痔瘡消融術:不開刀!微創治療的新選擇
“痔瘡可分為內痔、外痔和混合痔三大類。內痔主要位于肛管齒狀線以上,外痔則位于齒狀線以下,而混合痔則是兩者兼有。痔瘡的典型癥狀包括便血、脫出、疼痛,以及可能伴隨的肛門瘙癢、潮濕和異物感等。”鄭權介紹,痔瘡的高發人群包括:久坐久站久蹲者、孕婦、排便習慣不良者、辛辣食物愛好者,以及便秘患者。
而痔瘡消融術作為一種新型微創技術,通過肛門鏡引導,用一根“針”刺入痔核內部,利用射頻能量使痔核內部血液蛋白凝固變性,從而閉合痔血管,阻斷其血供。術后,痔核逐漸纖維化、萎縮并被吸收,最終實現平復。整個手術過程可在腰麻下進行,操作時間僅需5-10分鐘。
與傳統混合痔外剝內扎術相比,痔瘡消融術具有無開放性創面、恢復周期短、護理簡便、經濟負擔輕等優點,但其不是人人都適合。“痔瘡消融術的適應人群有兩種,一種是以出血為主要癥狀的II、III度內痔患者,這些患者常表現為便血,且內痔可能在不同情況下脫出,需要手助還納或自行還納;另外一種則是混合痔的內痔部分,對于同時存在內痔和外痔的混合痔患者,該技術也可針對其內痔部分進行有效治療。”
如何預防痔瘡?專家提醒:多做提肛運動
雖然痔瘡射頻消融術為痔瘡患者提供了高效的治療手段,但預防仍然是關鍵。鄭權主任醫師提醒廣大市民,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預防痔瘡的發生:
1、養成良好排便習慣
避免長時間蹲坐排便,控制排便時間在3-5分鐘以內。同時,不要認為延長排便時間,減少排便時的干擾因素,如玩手機、看書等,以免分散注意力導致排便時間過長。
2、堅持提肛運動
隨著年齡的增長,肛門括約肌會逐漸松弛。因此,建議每個人,尤其是老年人,每天進行提肛運動,以增強肛門括約肌的力量和彈性。具體做法為:慢慢收縮肛門,再慢慢放松肛門為1次,重復30次左右。
3、注意肛周清潔
隨著年齡的增長,肛門局部會出現很多褶皺,容易殘留糞便。因此,便后要注意清洗肛周,以免產生炎癥,引發痔瘡、肛周膿腫等常見肛周疾病。
4、 合理飲食與運動
保持均衡的飲食結構,多吃富含纖維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以促進腸道蠕動和排便順暢。同時,適量進行有氧運動如散步、慢跑等,以改善全身血液循環和增強免疫力。
(責任編輯:蔡駿業 通訊員:朱健、丘綺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