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放射學簡介
介入放射學是以影像診斷為基礎,在醫學影像診斷設備的引導下,利用穿刺針、導管及其他介入器材,對疾病進行治療或采集組織學、細菌學及生理、生化資料進行診斷的學科。
1953年瑞典Sven-Ivar Seldinger醫師首創了用套管針、導絲和導管經皮股動脈插管作血管造影的方法,為當代介入放射學奠定了基礎。1964年美國放射學家Dotter開發了使用同軸導管系統行血管成形術,在此基礎上才有球囊導管和金屬支架置入術的出現。1967年Margtlis在AJR雜志上最早提出Interventional diagnostic radiology的概念。1973年Gruntzig發明了雙腔球囊導管用于冠狀動脈擴張,1976年Wallanee系統闡述了介入放射學并形成了共識。
介入放射學中所用的影像監視設備包括直接X線透視、DSA、超聲波、CT、MRI等,每一種監視手段都有其各自特點,在實際工作中要取長補短才能保證介入放射學操作的順利進行。
介入放射學的分類
(一) 按照介入放射學方法分類
1、穿刺/引流術:如囊腫、血腫、實質性臟器的穿刺治療;阻斷破壞神經傳導用于止痛。
2、灌注/栓塞術:如治療各種原因所致的出血;實質臟器腫瘤治療;消除或減少器官功能,如脾動脈栓塞治療脾功能亢進。
3、成形術:能恢復管腔臟器形態,如動脈狹窄;建立新的通道,如TIPSS;消除異常通道,如閉塞氣管食管瘺。
4、其他:如取出血管內異物、膽囊取石等。
(二) 按照治療領域分類
1、血管系統的介入放射學
(1) 血管本身的病變,利用成形術及灌注術治療血管狹窄、血管畸形、動靜脈瘺及血管破裂出血。
(2) 利用灌注栓塞術對腫瘤性疾病進行治療。
(3) 利用動脈栓塞術消除器官功能,如脾栓。
(4) 血管造影及血管造影與其他影像設備相結合的侵襲性影像診斷。
2、非血管系統的介入放射學
(1) 利用成形術治療各種原因造成的狹窄,如食道狹窄、氣道狹窄。
(2) 利用穿刺引流術治療囊腫、膿腫、血腫、積液和梗阻性黃疸、腎盂積水等。
(3) 利用穿刺術采集組織,制成病理學標本。
(4) 利用穿刺術通過穿刺針注入藥物或施加物理、化學因素治療腫瘤或疼痛。
(責任編輯:徐惠珍 )
專家答疑
種植牙骨粉多少錢一克
2024-10-25金屬烤瓷牙多少錢一顆
2024-10-25馬里蘭橋修復義齒圖解
2024-10-25種牙什么情況下需要加骨粉
2024-10-25全口種植牙齒一般需要多少錢
2024-10-25前列腺炎患者不可以吃什么食物
2024-10-25怎么判斷是否陽痿早泄
2024-10-25有乳腺增生的話還能吃紅豆嗎
2024-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