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羅瑞 醫師
肇慶市大旺開發區醫院
一級
內科
-
心肺復蘇指南包含多個關鍵要點,如按壓部位與手法、人工呼吸方式、復蘇流程、除顫時機及復蘇后的處理等。 1.按壓部位與手法:按壓部位為兩乳頭連線中點,胸骨中下段,用手掌根部按壓,頻率至少 100 次/分,深度至少 5 厘米。 2.人工呼吸方式:仰頭舉頦法開放氣道,捏住患者鼻子,口對口吹氣,每次吹氣時間約 1 秒。 3.復蘇流程:先判斷意識和呼吸,呼叫急救,再進行心肺復蘇,每按壓 30 次進行 2 次人工呼吸。 4.除顫時機:盡早使用除顫器,若現場無除顫器,持續心肺復蘇等待救援。 5.復蘇后的處理:包括生命體征監測、評估腦功能、處理并發癥等。 掌握心肺復蘇指南的要點對于在緊急情況下挽救生命至關重要,每個人都應學習和了解。
2024-12-17 18:18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姍姍 醫師
蘭州大學第二醫院
三級甲等
神經內科一病區
-
2010年心肺復蘇(CPR)指南解讀 新指南20條核心建議 (1)進一步強調胸部按壓的重要性,建議盡量減少胸部按壓的中斷; (2)強調“跟蹤和觸發系統”可以檢測病情正在惡化的患者,且能預防院內的心搏驟停; (3)增加了在院外設置心源性猝死相關的警告標識的認識; (4)對于院外、非急診醫療服務人員目擊的電除顫,不推薦特殊的CPR時間點; (5)在除顫器充電時持續行胸部按壓,減少電擊前后的間隔。 (6)不再強調心前區捶擊的作用; (7)在心導管室或心臟外科術后立即出現的室顫和無脈室速,可使用3次快速、連續電擊; (8)在不能建立靜脈通路時,不再建議氣管插管內給藥,可通過骨髓腔途徑給藥; (9)在治療室顫或室速時,應在第3次電擊后、胸部按壓再次開始時給予腎上腺素,然后每3~5 min給藥1次。第3次電擊后,也應給予300 mg的胺碘酮; (10)在心室靜止或無脈電活動時,不再建議應用阿托品。 (11)早期行氣管插管的重要性下降; (12)進一步強調了CO2圖的重要性,CO2波形圖能夠證實氣管插管的位置,持續監測氣管插管的位置和CPR的質量,能為恢復自主循環提供一個早期標識; (13)超聲成像在高級生命支持中的潛在作用得到認可; (14)自主循環恢復(ROSC)后高氧血癥的潛在危害也得到了認可。一旦自主循環恢復,應認真監測動脈血氧飽和度。吸入的氧氣濃度應該被滴定,以使動脈血氧飽和度達到94%~98%; (15)對于心臟驟停后綜合征進行了更多的細化和強調。 (16)一個有結構的復蘇后治療計劃可改善ROSL后心搏驟停患者的存活率,這一點已得到認可; (17)進一步強調初期經皮冠脈介入術在ROSL后患者(包括昏迷)的應用; (18)修訂了血糖控制的建議:ROSC后成人血糖值超過10 mmol/L應進行治療,但要避免低血糖; (19)應用治療性低體溫治療心搏驟停后昏迷的存活者; (20)承認目前許多公認的預測因子不可靠,尤其對已用治療性低體溫進行治療的情況下。
2014-01-07 23:39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尹君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耳鼻喉科
-
問題分析:你好,2010國際心肺復蘇指南的原則是CAB,不再是2005的ABC,是先胸外按壓、開放氣道、人工呼吸,不論單人復蘇還是雙人復蘇,按壓與人工通氣的比例均是30:2。意見建議:2010國際心肺復蘇指南的原則是CAB,是先胸外按壓、開放氣道、人工呼吸,與2005急救原則有區別。
2014-01-01 19: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