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飛云 主治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逢病必輸液可能帶來諸多危害,如增加不良反應風險、產生耐藥性、影響自身免疫功能、加重肝腎負擔、導致菌群失調等。 1.增加不良反應風險:輸液時藥物直接進入血液循環,可能引發過敏反應,如皮疹、瘙癢、呼吸困難等,嚴重時甚至危及生命。常見的易致敏藥物有青霉素、頭孢菌素、磺胺類藥物等。 2.產生耐藥性:過度輸液使身體頻繁接觸藥物,容易導致細菌產生耐藥性,使得后續治療效果不佳。例如長期輸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等,可能使細菌不再對這些藥物敏感。 3.影響自身免疫功能:身體的免疫系統在對抗疾病時會逐漸增強,如果過度依賴輸液,自身免疫系統得不到鍛煉,功能會逐漸減弱。 4.加重肝腎負擔:藥物大多需要經過肝腎代謝,頻繁輸液會增加肝腎的工作負荷,可能損傷肝腎功能。 5.導致菌群失調:輸液可能破壞體內正常的菌群平衡,引發新的感染或疾病。 總之,輸液雖然在某些情況下是必要的治療手段,但不應逢病就用,應遵循醫生的建議,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
2024-12-18 06:14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袁天榮 醫師
山東大學齊魯醫院
三級甲等
藥劑科
-
液體中的微粒帶來慢性危害。即使在最嚴格的操作環境下,輸液中也難免帶入微粒,長此下去,就會直接造成很多病癥,例如微血管血栓、出血及靜脈壓增高、肺動脈高壓、肺纖維化并致癌。微粒堵積還會引起局部供血不足、組織缺血、缺氧、水腫和炎癥、過敏等。當然,輸液所導致的靜脈炎相信大家都聽說過了。
2014-01-08 18:42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
什么是自殺行為? 自殺行為分狹義和廣義兩種;狹義的自殺行為是指有意識,自愿地直接結束自己生命的行為;廣義的自殺行為是指包括故意自傷行為和吸毒酗酒等自我毀滅的“慢性自殺”行為。人們通常說的自殺行為常常指狹義的自殺行為。自殺的分類:自殺觀念,自殺未遂,自殺死亡。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