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蟲病引發腦部病變的機制及防控措施是什么
病情分析:血吸蟲卵經體循環(多經頸動脈)、脊椎靜脈系統或顱內靜脈竇進入顱內,引起特異性與非特異性兩種不同的腦組織病理改變。特異性病變為蟲卵沉積處,如軟腦膜、腦皮質、淺層腦白質的蟲卵肉芽腫、疤痕結節及假結核結節,病灶內有漿細胞浸潤,病灶為毛細血管網包繞。非特異性病變為鄰近病灶處的膠質細胞增生、腦軟化,腦水腫范圍較廣泛,嚴重者甚至引發腦疝形成,還可見血管炎性反應。門靜脈系統內的血吸蟲成蟲及蟲卵所分泌的毒素、代謝產物及蟲體、蟲卵等異種蛋白均可引起腦組織的中毒反應和變態反應,引起中樞神經系統病理改變及各種臨床表現。血吸蟲的生活史包括成蟲、蟲卵、毛蚴、胞蚴、尾蚴、童蟲六個階段。蟲卵隨糞便入水后,在適宜的溫度下孵出毛蚴侵入中間宿主淡水螺(日本血吸蟲為釘螺),在螺內經胞蚴發育為尾蚴釋放入水,當血吸蟲的終宿主人或其他哺乳動物接觸疫水后,尾蚴可從皮膚或黏膜侵入宿主體內成為童蟲,童蟲隨血流經肺、心等臟器進入門脈系統發育為成蟲,開始合抱而交配產卵。其中日本血吸蟲每天可產卵1000~3000枚,是曼氏血吸蟲和埃及血吸蟲的10倍指導意見:1.控制傳染源對流行區的病人進行普查,徹底治療病人及病畜。 2.切斷傳播途徑應加強糞便管理、保護水源,在我消滅日本血吸蟲的中間宿主釘螺是控制血吸蟲病的重要措施。 3.保護易感人群加強衛生宣教,避免接觸疫水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軒存旺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血吸蟲病引發腦部病變的機制較為復雜,涉及蟲卵沉積、組織反應及毒素作用等。防控措施包括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和保護易感人群等。 1.病變機制:血吸蟲卵經特定途徑進入顱內,導致特異性和非特異性腦組織病理改變。特異性改變為蟲卵肉芽腫等,非特異性改變有膠質細胞增生等,還會引起中毒和變態反應。 2.控制傳染源:對流行區病人進行普查,徹底治療病人及病畜,減少病原體傳播。 3.切斷傳播途徑:加強糞便管理和水源保護,消滅中間宿主釘螺,阻止血吸蟲傳播。 4.保護易感人群:加強衛生宣教,讓人們了解血吸蟲病,避免接觸疫水。 5.藥物治療:常用藥物有吡喹酮、青蒿琥酯、蒿甲醚等,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了解血吸蟲病引發腦部病變的機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和合理治療,有助于控制疾病,保障健康。
2024-12-19 05:31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