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歲手輕微顫抖且無法控制,是病嗎?
我今年才28歲,發現自己手有輕微顫抖,而且自己對此毫無意識,完全沒法控制。當疲勞身體疲勞或者吃藥藥量過重時抖動特別明顯。這種情況有兩年左右的時間了,開始沒有注意到,也就沒有引起重視。最近有朋友說他有認識的人也有抖動的情況,到醫院檢查說是神經什么地方出了毛病。我想請教一下各位專家,我這是不是病呢?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谷印亮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理療科
-
28 歲出現手輕微顫抖且無法控制的情況,可能是疾病引起,也可能是生理因素導致。比如甲狀腺功能亢進、特發性震顫、帕金森病、藥物副作用、精神心理因素等。 1.甲狀腺功能亢進: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多,會導致代謝加快,出現手抖、心慌、多汗等癥狀。可通過甲狀腺功能檢查確診,治療藥物有甲巰咪唑、丙硫氧嘧啶等。 2.特發性震顫:病因不明,多有家族史,表現為姿勢性或動作性震顫。一般不影響日常生活時無需治療,嚴重時可使用普萘洛爾等藥物。 3.帕金森病:多見于老年人,但年輕人也可能發病。除手抖外,還有運動遲緩、肌肉強直等表現。治療藥物包括左旋多巴、多巴胺受體激動劑等。 4.藥物副作用:某些藥物如抗癲癇藥、抗精神病藥等可能引起手抖。需調整用藥。 5.精神心理因素:長期焦慮、緊張、壓力大可能導致手抖。可通過心理調節緩解。 總之,如果手抖癥狀持續不緩解或加重,應及時到正規醫院神經內科就診,進行相關檢查,以明確原因,并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
2024-12-18 18:09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增沛 主治醫師
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
三級甲等
五官科
-
手抖分為生理性手抖和病理性手抖.生理性手抖動的幅度小而速度快,多在靜止時出現,是一種細小的,快速的,無規律的抖動.生理性手抖常在精神緊張,恐懼,.情緒激動,劇痛及極度疲勞的情況下出現,一旦引起手抖的上述原因消除,手抖也隨之消失.病理性手抖,醫學上稱“震顫”;是指手不隨意的顫動,常為永久性的.主要分為靜止性手抖和運動性手抖兩種類型.其中靜止性手抖是肌肉在完全放松的情況下,即安靜的狀態下出現的手抖.這種手抖在睡覺時就可消失,手抖速度為4—6次/秒,比較有規律,典型的疾病如帕金森綜合征.運動性手抖是只在運動時出現手抖,運動接近目標時抖動加重.如醫生給病人做指鼻試驗時,要病人伸直前臂;再用食指指自己的鼻尖;食指尖越接近鼻尖,手的抖動就越明顯.運動性手抖無規律,抖動幅度大,受情緒影響而增強,常見于腦神經和上肢神經的病變.
2015-11-14 12:07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賀濤 主治醫師
河北省邢臺市威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內科
-
你好,患者的癥狀結合患者的年齡來考慮是,一般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的,如果患者沒有其他的情況要考慮是緊張,情緒激動引起的,如果是生理性的就不要過于緊張,自我調節就好了.希望幫到你!ydd
2015-11-14 10:43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張俊相 住院醫師
威縣婦女兒童醫院
二級甲等
外科
-
您好,手抖分為生理性手抖和病理性手抖生理性手抖動的幅度小而速度快,多在靜止時出現,是一種細小的,快速的,無規律的抖動.生理性手抖常在精神緊張,恐懼,.情緒激動,劇痛及極度疲勞的情況下出現,一旦引起手抖的上述原因消除,手抖也隨之消失.臨床上引起病理性手抖的常見病有:上肢神經疾病與損傷,腦組織疾病和藥物中毒性手抖.
2015-11-14 08:33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崔立靜 醫師
中原油田醫療衛生服務中心光明醫院
一級
內科
-
手抖首先要懷疑2個原因;1,內分泌問題。2,帕金森綜合癥,你這個歲數,帕金森的可能性不大。建議你先查一下T3,T4,看看甲狀腺。
2015-11-14 05:47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
什么是慢性疲勞綜合征? 慢性疲勞綜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是以長期極度疲勞和認知功能障礙為主要表現的一組全身性綜合征,其病因和發病機制未明。其基本特征為新發、持續性或反復發柞性的導致虛弱的疲勞,臥床休息亦不能緩解,持續時間超過6個月,而體檢和試驗室檢查未見明顯異常。常見的伴隨癥狀還包括低熱或自覺發熱、咽喉痛、肌痛、關節痛、頭痛、神經-精神癥狀、睡眠障礙及淋巴結腫大等非特異性表現。由于CFS可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和生話,日益受到重視。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DC)曾預測慢性疲勞綜合征將成為2l世紀困擾人類健康的主要問題之一。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CFS不是單一的潛在精神紊亂所引發的一系列癥狀的主觀描述,而是由免疫系統激活、下丘腦—垂體軸功能異常和某些感染因子的再活化等綜合因素所致。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