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增沛 主治醫師
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
三級甲等
五官科
-
當檢查出疾病時,先不要驚慌。需要明確疾病類型、了解病因、評估病情嚴重程度、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以及做好日常護理。 1.明確疾病類型:通過詳細的檢查,如血液檢查、影像學檢查等,確定疾病的具體分類,這是后續治療的基礎。 2.了解病因:可能是遺傳因素、環境因素、生活習慣、感染等導致。 3.評估病情嚴重程度:根據癥狀表現、檢查指標,判斷病情是處于早期、中期還是晚期。 4.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包括藥物治療,如阿莫西林、布洛芬、奧美拉唑等;手術治療;物理治療等。 5.做好日常護理: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如規律作息、合理飲食、適度運動、避免勞累和精神壓力過大。 總之,面對疾病要保持冷靜,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相信能夠有效地控制病情,恢復健康。
2024-12-19 19:18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華卿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中醫科
-
小兒賁門失弛緩癥臨床表現主要癥狀有吞咽困難、反流嘔吐、胸部不適或疼痛。大多數病人來就醫前很長時間就有癥狀,從幾天至多年不等。癥狀開始時可能不明顯并緩慢進展,亦可突然發生,偶可無癥狀,僅在胸部常規X線檢查及檢查呼吸道時偶然發現。1.吞咽困難最常見的癥狀是吞咽固體及流質食物困難。開始時,癥狀間歇發作,逐日有變化,情緒緊張、快速進食或飲食的冷熱可使癥狀加重。以后每餐甚至每次吞咽時均可出現吞咽困難。病人可自行做不同動作而解除吞咽困難,如大量飲液體、用力咽空氣或站著進食等。癥狀有間歇期。因進食困難,造成心理障礙,只愿單獨進食。2.反流嘔吐比咽下困難發生較晚,常在進餐中、餐后或臥位時發生。發病早期在進餐中或每次進餐后反流嘔吐出少量剛進的食物,此可解除食管阻塞感覺,隨疾病的進展,食管容量亦有增加,反流嘔吐次數很快減少。反流出大量未經消化及幾天前有臭味的食物。當食管擴大明顯時,可容納大量食物及液體,仰臥位時即有反流嘔吐。尤其是夜間反流嘔吐時可發生陣發性咳嗽及支氣管誤吸,發生呼吸道并發癥,如肺炎、肺膿腫及支氣管擴張等3.胸部不適或疼痛為嚴重自發性胸骨下疼痛,可向下頜、肩及臂放射,持續幾分鐘至幾小時,常發生于疾病早期,尤其是嚴重失弛緩癥病兒,并不一定與進食有關。測壓檢查發現有高振幅收縮,可能是與食管肌發生痙攣有關。有些疼痛可因進食太快或食物卡在食管下端括約肌部時發生。對長期患病食管擴張已呈S狀的疼痛癥狀就不大明顯。4.體重下降及貧血均因吞咽困難而影響進食,并與進食的質及量有關,可發生于疾病的任何時期,但很少因饑餓而發生死亡者。營養不良還可出現維生素缺乏癥及貧血。
2015-11-14 16:29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張建國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中醫科
-
小兒賁門失弛緩癥病因本病的病因尚不清楚。1.可能與病毒感染、毒素、營養缺乏,基因及局部炎癥有關,但在迷走神經和壁內神經叢的電鏡檢查中未能發現病毒顆粒,不支持病毒感染學說。2.臨床研究發現,精神顧慮可使患兒癥狀加重,考慮是否由于精神刺激引起皮質神經功能障礙,導致中樞及自主神經功能紊亂而發病。3.近年研究發現HLADQw抗原與本病密切相關及在病人的血清中發現一種拮抗胃腸道神經的自身抗體,提示本癥有自身免疫因素。
2015-11-14 08:56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尹君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耳鼻喉科
-
近年試用鈣拮抗劑硝苯吡啶降低LES靜息壓可緩解癥狀,但總體評價藥物治療效果欠佳;(2)擴張療法:采用外力擴張失弛緩的括約肌,使
2015-11-14 08:29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申蘭闊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可以先保守治療,一次不要吃飽,一天多吃幾次,食物要容易消化又有營養。如果每天有大便,體重正常,可以不手術。用維生素B6止吐。一年治療以后沒有效果再考慮手術。
2015-11-14 03:18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
什么是賁門失弛緩癥? 由于食道下端肌層的運動障礙引起此處的食道壁無法松弛,造成食物通過障礙,胸部食道擴張呈S狀,這種情況稱為賁門失弛緩癥。以食管缺乏蠕動和食管下括約肌(LES)松弛不良為特征。目前多認為迷走神經及其背核和食管壁肌間神經叢神經節細胞變性乃至消失,使得食管下段有特殊改變,即缺少蠕動和食管下括約肌的松弛不全。臨床上賁門失弛緩癥表現為液體和固體食物的吞咽困難,餐后反食,夜間嗆咳以及胸骨后不適或疼痛。本病為一種少見病,發病率約0.6/10萬,多見于20—50歲的中青年患者,男女幾乎相等。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