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 歲男性肝豆狀核變性中醫如何治療
肝豆狀核變性中醫治療是什么?請資深專家給我些臨床的經驗藥房,最好把劑量也標注好,本人38歲,男,身高170CM,體重133斤,亞洲黃種人,長期居住四川.從事電腦方面工作.不清楚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谷印亮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理療科
-
肝豆狀核變性是一種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的銅代謝障礙疾病,中醫治療主要通過中藥調理、針灸等方法來改善癥狀。包括辨證論治、中藥方劑、針灸穴位選擇、飲食調理、情志調節等。 1. 辨證論治:根據患者的具體癥狀和體質,分為不同的證型,如肝膽濕熱型、肝腎陰虛型等,進行針對性治療。 2. 中藥方劑:常用的方劑有茵陳蒿湯、一貫煎等,但需根據個體情況調整用藥。 3. 針灸治療:選取足三里、太沖、肝俞等穴位,以疏通經絡、調和氣血。 4. 飲食調理:避免食用含銅高的食物,如動物肝臟、堅果等,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 5. 情志調節:保持心情舒暢,避免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有利于病情恢復。 中醫治療肝豆狀核變性需要綜合考慮多種因素,患者應在專業中醫醫師的指導下進行治療。
2024-12-20 01:30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張建國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中醫科
-
肝豆狀核變性是在肝的陰陽,氣血失調及肝經的氣血運行不暢的基礎上,影響肝臟合成球蛋白,進而引起銅蘭蛋白合成障礙而引發本病以羚角鉤藤湯為主方.方解:方中羚羊角,鉤藤,桑葉,菊花涼肝熄風以止痙;川貝,竹茹清熱化痰以通絡;茯神定志;白芍,生地,甘草酸甘化陰,養血以緩肝急.如果您還滿意這條建議的話,請采納,謝謝!
2015-11-15 00:34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任立存 主治醫師
淮北口腔醫院
其他
內科
-
肝豆狀核變性又稱威爾遜氏病,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的銅代謝障礙疾病.是一種遺傳性銅代謝障礙所致的肝硬化和以基底節為主的腦部變性疾病.臨床上表現為進行性加重的椎體外系癥狀,肝硬化,精神癥狀,腎功能損害及角膜色素環K-F環.1,肝經熱盛(1)治法:以清肝潛陽,熄風鎮痙為主.(2)方藥:以羚角鉤藤湯為主方.(3)方解:方中羚羊角,鉤藤,桑葉,菊花涼肝熄風以止痙;川貝,竹茹清熱化痰以通絡;茯神定志;白芍,生地,甘草酸甘化陰,養血以緩肝急.2,肝腎不足(1)治法:滋補肝腎,育陰息風.(2)方藥:大補陰丸合六味地黃湯加減.(3)方解:藥用龜板,生熟地,何首烏,山萸肉,玄參滋補肝腎陰液而潛納浮陽,丹皮,知母,黃柏滋陰降火;加入鉤藤,白蒺藜,生牡蠣平肝熄風;茯苓,生山藥益氣健脾而利生化之源.滋生清陽湯,滋榮養液膏亦可選用,頑固癥可選用大定風珠.3,氣血兩虛(1)治法:益氣養血,熄風活絡.(2)方藥:八珍湯合天麻鉤藤飲加減.藥用人參,茯苓,白術補氣;當歸,白芍,熟地養血;天麻,鉤藤,生石決明平肝熄風;杜仲,桑寄生益腎;益母草,川牛膝,丹參活血通絡.或用人參養榮丸.
2015-11-14 21:03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史東岳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肝豆狀核變性是在肝的陰陽,氣血失調及肝經的氣血運行不暢的基礎上,影響肝臟合成球蛋白,進而引起銅蘭蛋白合成障礙而引發本病,故治療本病時應標本同治,即在保肝排銅的同時用中醫方法調節肝臟的氣血陰陽,疏通肝經氣血才可取得良好療效.肝豆狀核變性的中醫治法,方藥如下. 1,肝經熱盛(1)治法:以清肝潛陽,熄風鎮痙為主.(2)方藥:以羚角鉤藤湯為主方.(3)方解:方中羚羊角,鉤藤,桑葉,菊花涼肝熄風以止痙;川貝,竹茹清熱化痰以通絡;茯神定志;白芍,生地,甘草酸甘化陰,養血以緩肝急. 2,肝腎不足(1)治法:滋補肝腎,育陰息風.(2)方藥:大補陰丸合六味地黃湯加減.(3)方解:藥用龜板,生熟地,何首烏,山萸肉,玄參滋補肝腎陰液而潛納浮陽,丹皮,知母,黃柏滋陰降火;加入鉤藤,白蒺藜,生牡蠣平肝熄風;茯苓,生山藥益氣健脾而利生化之源.滋生清陽湯,滋榮養液膏亦可選用,頑固癥可選用大定風珠.
2015-11-14 17:42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黃飛龍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婦產科
-
你好,肝豆狀核變性中醫解釋:肝風內動治療原則:平肝熄風,調理肝腎,方藥:代赭石20克,旋復花20,菊花12,薄荷10,生地15,山藥20,山茱萸15,白術15,當歸12,白芍12,川芎12,郁金15,枸杞子20,水煎服,2次/天
2015-11-14 16:44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
什么是肝豆狀核變性? 肝豆狀核變性(HLD)由Wilson(19l2)首報,是一種遺傳性銅代謝障礙,以豆狀核、肝、腎和角膜銅沉積表現的各種 異常為特征。臨床上表現為進行性加重的錐體外系癥狀、肝硬化、精神癥狀、腎功能損害及角膜色素環(Kayser-Fleischer ring,K-F環)。發病率各國報道不一,據流行病學調查結果,約為15~30/100萬。基因頻率約0.003~0.007,雜合子頻率稍大于0. 01。本病在我國尚無流行病學的大宗資料報告,根據廣州中山一院神經科1981~1991年神經遺傳專科門診957例初診病例分析,WD共97例,占10.14%,居全部單基因遺傳病的第2位,可見本病在我國并不少見。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