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腦水腫會影響腦部發育嗎能治好嗎
請問一下新生兒腦水腫.寶寶生下來嗜睡,哭一聲接著就睡著了,用勺子子喂白開水的時候,嘴巴不會吮吸,倒入嘴里會噎著。感覺沒有別的寶寶那么活躍。醫生建議做CT,醫生看片后說有腦水腫,體溫正常.請問腦水腫會不會壓迫到腦神經,會影響以后的腦部發育嗎,長大后會不會比別的小孩反應遲鈍。這個能治愈嗎,很著急。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華卿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中醫科
-
新生兒腦水腫是一種較為嚴重的情況,可能會對腦神經造成壓迫,影響腦部發育,導致日后反應遲鈍等問題。但及時治療,部分患兒可恢復良好。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手術治療等。腦水腫的恢復情況受多種因素影響,如病情嚴重程度、治療及時性和有效性、后續康復訓練等。 1.病情嚴重程度:輕度腦水腫經過及時治療,預后較好。若腦水腫嚴重,對腦神經損傷較大,可能影響較大。 2.治療及時性:越早發現并治療,腦神經受損的可能性越小,恢復機會越大。 3.治療有效性: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如脫水降顱壓藥物(甘露醇、呋塞米、甘油果糖),能有效減輕腦水腫。 4.后續康復訓練:包括運動、認知等方面的訓練,有助于促進大腦功能恢復。 5.個體差異:每個寶寶的身體狀況和恢復能力不同,對治療的反應也有差異。 總之,新生兒腦水腫需要引起重視,積極配合醫生治療,并做好后續的康復訓練。多數患兒經過規范治療和康復,能夠改善預后,但具體情況因人而異。
2024-12-20 03:29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增沛 主治醫師
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
三級甲等
五官科
-
你好: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常易有顱內出血傾向,新生兒腦室出血者幾乎都有缺氧病史。因此,新生兒應慎用或少用甘露醇以避免顱內壓驟降而加重顱內出血,或因血容量驟增而致心衰等。而應用速尿加白蛋白、地塞米松三聯治療新生兒顱內高壓療效好,作用較緩慢持久,不致有甘露醇的副作用。然而某些危重者,呼吸衰竭已危及生命時,在上述治療基礎上亦可選用小劑量甘露醇0.25g/kg緩慢靜滴,地塞米松則用大劑量(0.5-1mg)每4-6小時1次至癥狀改善后減量。
2015-11-14 23:46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孟慶福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新生兒窒息是指嬰兒出生時,由于缺氧而致呼吸微弱或無呼吸,伴紫紺、心率減慢、神經反射差或消失等一系列癥狀,是圍產期嬰兒死亡原因之一。引起新生兒窒息的原因很多,包括出生前、出生時和出生后各種原因所引起的缺氧。根據窒息的程重,臨床上將其分為輕度和重度兩種,即紫紺和蒼白兩種。也可采用Apgar評分法來判斷窒息的輕、重程度Apgar的評分8~10分為正常。4~7分為輕度窒息或青紫窒息。0~3分為重度窒息或蒼白窒息。生后1分鐘內即評分,如不正常應繼續作5分鐘評分或更長時間的評分。搶救一般是在醫院進行,待好轉后應做好預防感染,嚴密觀察的后續處理,并注意保暖。 一般來說,胎兒和新生兒對缺氧的耐受力比成人強,如果是短時間缺氧而引起的輕度窒息,是不會留下后遺癥的。如果持續時間較長,甚至達到半小時,乃至幾小時之上,腦組織缺氧受損嚴重者,可產生程度不同程度的腦神經系統后遺癥,如智力低下、癲癇、癱瘓、肢體強直及生長發育遲緩。你寶寶的病情要正確掌握呀。
2015-11-14 22:30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肖起濤 主治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2000年12月18日至12月25日,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附屬湘雅醫院兒科舉辦了第三屆全國小兒腦水腫新理論新技術學習班(國家醫學繼續教育項目)。在學習班中,學員們對小兒腦水腫液體療法提出一些疑問,現將所提問題整理和解答如下,同時簡介國內外治療腦水腫的新進展。 問:甘露醇的作用機制和副作用是什么? 答:迄今為止,甘露醇仍為國內外治療腦水腫(BE)、降低顱內壓(ICP)的首選制劑。 甘露醇治療腦水腫的作用機制:①滲透性脫水作用,能夠將腦組織中的水分轉移到血管中。但近年來研究發現,在腦組織水分減少之前,就已有1CP的降低,說明滲透性脫水并不是甘露醇降顱壓的唯一機制[1];②減少腦脊液生成,促進腦脊液吸收,降低ICP;③清除氧自由基;④鈣離子通道拮抗劑;⑤短暫地增加血容量,增加顱內灌注,降低血液粘滯度,從而改善腦的微循環。 甘露醇常見的副作用:①大量吸收組織水分使血容量聚增,加重心臟負荷,可導致心力衰竭;②甘露醇有強烈的利尿、利鈉、利鉀、利鎂等作用,可導致水電解質紊亂;③當血中甘露醇濃度超過55mmol/L時,可致腎血管收縮,腎血流量下降,并可直接損害腎小管上皮細胞,引發急性腎功能衰竭或腎病。新生兒(尤其是早產兒和低出生體重兒)由于腎臟發育不完善,更易發生腎衰或腎病[2、3],故新生兒應禁忌;④ICP聚降,可能導致新生兒、早產兒顱內出血或加重顱內出血;⑤用藥后3~6h,可有反跳現象。 問:怎樣理解甘露醇的反跳現象? 答:甘露醇的反跳包括兩個方面: 第一,甘露醇注射lOmin左右已開始降低顱壓,但在3h后可出現ICP反跳,且應用5次后作用衰減。Kobayashi治療顱內高壓患者,靜注甘露醇150~300mL后血藥濃度很快上升,繼之呈指數下降;血滲透濃度亦在注射后很快上升且隨之呈指數下降;ICP很快降低,繼之升高,3h左右恢復注射前水平[4]。陳光福等發現甘露醇用藥后30minICP降至最低點,2h則已超過注射前水平[5]。McManus將神經膠質細胞放人甘露醇內,細胞很快縮小,繼之恢復為原水平甚至腫脹,與甘露醇濃度密切相關,5min時細胞內外濃度已相近似;在高滲鹽水中無此反跳現象,認為甘露醇滲入細胞內的傾向是臨床發生反跳的機制[6]。因此,目前傾向于每4h用藥1次,并與速尿、地塞米松等聯合用藥以減慢它的藥物作用衰減。 第二,甘露醇本身可藉其滲透性作用使血腦屏障(BBB)開放,BBB破壞時可進入腦組織,反而使腦組織滲透濃度增高,因此長期以來認為甘露醇對BBB損傷較重的血管源性BE脫水無效。但如前所述,除滲透性利尿作用以外,甘露醇還可通過其他機制脫水。Bell應用MRI測定腦外傷后甘露醇的脫水作用,發現脫水最有效部位在BBB受損處,這可能是因為甘露脫水作用主要是開始于細胞內脫水,使水分移至細胞外。故對于血管源性BE是否應用甘露醇一存在爭議。 問:低鈉血癥與BE的關系如何? 答:低鈉血癥與BE關系密切,兩者常同時發生,亦可互為因果關系。首先,BE常伴發低鈉血癥,其常見原因為: ①BE患兒進食少,且治療過程中過分強調限制鈉攝入; ②大量應用脫水劑、利尿劑,排鈉增多.而補液為低滲性液; ③抗利尿激素分泌異常綜合征(SIADH):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可導致下丘腦局限性損害或異常沖動傳人下丘腦相關神經核,使ADH分泌失調。表現為低血鈉、高尿鈉、血和尿中ADH濃度升高、腎功能正常。治療上需嚴格限制補液、利尿,癥狀嚴重時需快速補鈉; ④腦性鹽耗綜合征[7](cerebralsaltwastingsyndrome,CSWS):由于中樞神經系病變致使由心房利鈉多肽(ANP)和腦利鈉多肽(BNP)介導的腎臟神經調節功能紊亂,造成腎小管對鈉的重吸收障礙,導致低鈉血癥的發生。其臨床表現與SIASH相似,但同時有細胞外液減少和脫水征,ANP增高,而ADH濃度不高。治療上應同時補充水和鈉鹽。 其次,低鈉血癥可誘發并加重BE,這一點在臨床上已形成共識。近10年來研究發現,健康的小兒過多攝入低滲性液體亦可發生嚴重低鈉血癥,引起BE,導致大腦不可逆損害甚至死亡。 (1)醫源性低鈉血癥:Arieff[8]報道16例平素健康的小兒因急性扁桃體切除或骨折復位等原因入院,人院時血清Na+平均為138mmoL/L,平均予低滲液治療37h后發生呼吸暫停,血清Na+降至101~123mmol/L(平均115mmol/L)。16例中16例死亡,5例植物人,1例遺留智力低下。所有病例均由CT或MRI證實有BE,10例尸檢有9例發生BE和腦疝。小兒較成人易發生低血鈉導致BE的原因為: ①6歲小兒肺容積已接近于成人,而顱腔容積要到16歲時才接近成人,因此小兒顱腔代償功能不如成人; ②成人的腦脊液量比小兒多10%,發生顱高壓時腦脊液可移出顱腔調節顱內壓力; ③小兒腦細胞內Na+含量較成人高27%,低血鈉時腦細胞與血漿滲透濃度梯度將更大,更易發生BE。 (2)高血糖或甘露醇血濃度過高(>75mmoL/L)時,亦可導致低血鈉,但因此種情況滲透濃度不低或升高),不會引起低滲性BE,在利尿、脫水后,血糖與甘露濃度降低,有可能發生低鈉血癥與BE[9]; (3)果汁綜合征[10](squashdrinkingsyndrome):過多補充果汁等含鈉低的飲料可引起低血鈉和BE發生,此為2歲以下嬰幼兒營養不良與無熱驚厥的主要原因之一。該病國內未見報道,但亦應引起醫生及家長的重視。 Arieff的報道對于兒科日常液體療法提出重要的啟示:過去我們常規給門、急診及住院小兒補充低滲性液體,有可能發生BE,應當引起臨床醫生的重視。 Bohn[11]認為過去40年兒科常規應用低滲液治療必須重新評估,建議人院時即給予等滲或高滲液體為宜。 問:小兒BE更多見于嬰幼兒,選用4%或2%的碳酸氫鈉(NaHC03)作為首批搶救急性BE的藥物,會不會導致高滲狀態,使腦細胞損傷? 答:我科常選用高滲性NaHCO3液作為小兒急性BE第一日搶救的首批液,主要是因為急性BE常伴代謝性酸中毒,后者是加重BE的重要因素。小兒80%以上感染性腦水腫伴發代謝性酸中毒,及時糾正酸中毒對防治BE十分重要。此外,高滲性NaHC03靜脈滴注后可使血管內滲透濃度增高,有短暫的脫暫脫水作用。至于過多補鈉會不會使BE反跳,我科液體療法邊補邊脫,同時應用甘露醇與速尿使過多的鈉鹽及時排出。 在一組臨床觀察中[12],應用4%NaHC03治療BE,測定血清鈉28例次,其中僅1例次發生輕度高血鈉(158mmol/L),第二天復查時已正常,22例次血清鈉在正常范圍,余5例次血清鈉低于正常。說明在小兒BE伴發酸中毒時,同時應用高滲性NaHC03和甘露醇,患兒能較好地耐受,高血鈉少見。為預防嬰兒BE高鈉血癥,我科液體療法方案選用2%NaHCO3,并多次測定血清鈉,尚未發現不良現象。 近年來國外有愈來愈多的報道,在搶救BE第1~3日使用3%NaCl等高滲液降低ICP,也支持我們應用高滲性NaHCO3治療急性BE。 Simma[13]對32例小兒嚴重腦外傷進行前瞻性研究,一組應用等滲性林格液(Na+131mmol/L),另一組應用2%NaCl液(Na+268mmol/L),主要用于前3日治療,其余治療方案兩組相同。結果:兩組血清Na+濃度與ICP呈反相關關系,高滲NaCl組治療8h后血清Na+濃度與腦灌注壓(CPP)呈正相關,與等滲組相比,使ICP維持在
2015-11-14 16:43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張建國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中醫科
-
您好: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常易有顱內出血傾向,新生兒腦室出血者幾乎都有缺氧病史。因此,新生兒應慎用或少用甘露醇以避免顱內壓驟降而加重顱內出血,或因血容量驟增而致心衰等。而應用速尿加白蛋白、地塞米松三聯治療新生兒顱內高壓療效好,作用較緩慢持久,不致有甘露醇的副作用。然而某些危重者,呼吸衰竭已危及生命時,在上述治療基礎上亦可選用小劑量甘露醇0.25g/kg緩慢靜滴,地塞米松則用大劑量(0.5-1mg)每4-6小時1次至癥狀改善后減量。
2015-11-14 14:10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
什么是嗜睡癥? 嗜睡癥為白晝睡眠過度(并非由于睡眠量的不適)或醒來時達到完全覺醒狀態的過渡時間延長的一種狀況。病人表現有不可控制的發作性睡眠,每次睡眠持續數小時至數天。過多的睡眠引起顯著痛苦或職業、社交等社會功能和生活質量的下降。也會有認知功能方面的改變,表現為近事記憶減退,思維能力下降,學習新事物能力下降。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