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郭立軍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濕熱體質的形成主要與環境、飲食、情志、生活習慣、先天因素等有關。 1.環境:長期處于悶熱潮濕的環境中,濕邪和熱邪易侵襲人體,影響臟腑功能,導致濕熱內生。 2.飲食:偏好辛辣、油膩、甜膩食物,或飲酒過度,容易損傷脾胃,導致脾胃運化失常,濕濁內生,郁而化熱。 3.情志:長期情緒壓抑、焦慮、緊張,導致肝氣郁結,氣郁化火,與濕邪相互作用,形成濕熱。 4.生活習慣:作息不規律,經常熬夜,過度勞累,使得身體抵抗力下降,臟腑功能失調,易產生濕熱。 5.先天因素:部分人由于先天稟賦不足,脾胃虛弱,運化功能較差,容易形成濕熱體質。 總之,濕熱體質的形成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要改善濕熱體質,需從調整飲食、改善生活習慣、調節情志等多方面入手。若濕熱癥狀較為嚴重,建議及時就醫,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調理。
2024-12-19 16:07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軒存旺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濕就是我們常說的水濕,分外濕和內濕兩種。內濕是一種病理產物,常因臟腑正常功能失調所致。消化不良,暴飲暴食,食用過多油膩、甘甜、厚味的食物,就會加重臟腑負擔,位于中焦脾胃肝膽最易受損,特別是脾最易受濕困,脾不能正常運化進而使機體“水濕內停”。外濕是由于氣候潮濕或居住環境潮濕,外來水濕入侵人體而引起的。外濕束縛體表,脾運化功能受阻或脾運不健,水濕滯留,致使濕從內生。因此濕與脾臟的關系最為密切。熱則是一種熱象。如辛辣或者熱性的食物吃多了,人體會滋生內熱。體內陽氣過盛,陰并制陽,也易產生熱象。水濕滯留過久會化熱,而陽熱的人則因水濕入侵而形成濕熱。濕熱是指人體內的濕與熱同時存在的現象。
2015-11-15 18:05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王海龍 醫師
邢臺市威縣第二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內科
-
濕熱體質是以濕熱內蘊為主要特征的體質狀態。這種體質的人吃了火鍋就容易長痘,最難挨的就是夏天,尤其是又濕又熱的暑天。因此,濕熱體質者應以清消濕濁、散熱泄火為原則,常食清熱化濕、平性偏甘寒的食物,少食辛辣燥烈溫熱的食物,宜戒煙限酒。因此,濕熱體質者宜吃口味清淡,有利水、化濕效果,能補養脾胃、益肝養血的食物。此外,濕熱體質者還可采用宣透化濕和通利化濕的方式。宣透化濕是采取散熱、泄火、解毒、去渾濁黏液為主要方法。通利化濕是采取利水、清熱、滲濕、瀉下為主要方法。
2015-11-15 14:05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周曙 主治醫師
石家莊市長安區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
其他
中醫科
-
你好,所謂濕,即通常所說的水濕,它有外濕和內濕的區分。外濕是由于氣候潮濕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濕,使外來水濕入侵人體而引起;內濕是一種病理產物,常與消化功能有關。中醫認為脾有“運化水濕”的功能,若體虛消化不良或暴飲暴食,吃過多油膩、甜食,脾就不能正常運化而使“水濕內停”;且脾虛的人也易招來外濕的入侵,外濕也常困阻脾胃使濕從內生,所以兩者是既獨立又關聯的。所謂熱,則是一種熱象。而濕熱中的熱是與濕同時存在的,或因夏秋季節天熱濕重,濕與熱合并入侵人體,或因濕久留不除而化熱,或因“陽熱體質”而使濕“從陽化熱”,因此,濕與熱同時存在很常見。
2015-11-15 13:57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