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尹君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耳鼻喉科
-
中醫里的氣虛,是指人體元氣不足,導致各臟腑功能減退的一種病理狀態。其癥狀表現多樣,如氣短、乏力、自汗、頭暈、易感冒等。 1. 氣短:呼吸短促,說話時感覺氣不夠用,活動后加重。 2. 乏力:肢體疲倦,精神不振,做事情容易感到疲勞。 3. 自汗:不因外界環境影響,自行出汗,活動后更明顯。 4. 頭暈:頭腦昏沉,感覺天旋地轉,嚴重時可能站立不穩。 5. 易感冒:正氣不足,衛外不固,容易受到外邪侵襲而感冒。 6. 面色蒼白:氣血不能上榮于面,面色無華。 7. 心悸:自覺心跳加快,心慌不安。 總之,氣虛是中醫常見的證候之一。若出現上述癥狀,應及時調理。可通過飲食、運動、中藥等方法改善。常用的補氣中藥有黃芪、黨參、白術等,但用藥需遵醫囑。建議前往正規醫院,在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調理。
2024-12-22 21:03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王海龍 醫師
邢臺市威縣第二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內科
-
提要火證雖多,而以陰火、陽火進行概括。陰火其病源有二,外癥有四,治法有四。本文重點闡述了一種大家較為陌生的陰火,其產生機理為勞倦,飲食內傷脾胃,清陽下陷,導致谷氣下流,壅于少陰,引動少陰陰火“上乘土位”。其治用甘溫保元之劑,以升為降,以補為瀉,即“補土伏火”之法。關鍵詞陰火脾胃內傷補土伏火火的病證,為臨床常見病癥之一。火病種類雖多,簡而言之,不外乎虛、實兩類。實火又名“陽火”,屬邪實;虛火又名“陰火”,屬正虛。張景岳對虛火和實火作了最形象的比喻:“是以虛火實火,亦總由中氣之有虛實耳。凡氣實于內而為寒者,有如嚴冬陽伏于下而陰凝于上,故冰雪滿地而井泉溫暖也;氣虛于內而為熱者,有如盛夏陰盛于中而陽浮于外,故炎暑逼人而淵源清冷也,天地間理原如此。”因此,陽火一般用清解之法治之,陰火用溫補,滋補之法治之。并且“陰火”在辨證和治療上都有一定難度。對于虛火的病源及外癥,《景岳全書·傳忠錄·火證》篇敘之甚詳。其曰:“虛火之病源有二,虛火之外證有四,何也,蓋一曰陰虛者能發熱,此以真陰虧損,水不制火也。二曰陽虛者亦能發熱,此以元陽敗竭,火不歸源也。至若外癥之四,則一曰戴陽于上而見于頭面咽喉之間者,此其上雖熱而下則寒,所謂無根之火也。治宜導龍入海,引火歸源。二曰陽浮于外而發于皮膚肌肉之間者,此其外雖熱而內則寒,所謂格陽之水也。治宜急救亡失之陽。三曰陽亢乘陰而見于精血髓液之間者,此其金水敗而鋁汞干,所謂陰虛之火也,治宜滋陰降火。四曰陽陷于下而見于便溺二陰之間者,此其下雖熱而中則寒,所謂失位之火也。治宜補土伏火”。上述前三法醫者大都知之,唯補土伏火一法,人多不能知。故特闡發于此,以饗同道,片面之見,錯誤難免,敬請指教。脾胃得后天之氣,為后天之本,水谷之海,氣血津液生化之源。《內經·五常政大論》曰:“陰精所奉,其人壽;陽精所降,其人夭。”陰精所奉,謂脾胃既和,谷氣上升,春夏令行,故其人壽;陽精所陷,謂脾胃不和,谷氣下流,收藏令行,故其人夭。故脾胃宜養宜和而不宜傷。脾胃又位居中焦,為連接上下二焦之樞紐。上下二焦臟腑之為病,皆可影響到脾胃。如心腎病變,心火獨強,腎水不足以涼潤,則可能橫行肆虐,薰蒸脾胃,助長陽明腑熱,出現口干、齒衄、不得眠等癥狀;腎水獨盛,心火不足以溫煦,則可能泛濫成災,寒困脾胃,促成太陰脾寒,出現腹痛、下利等癥。若飲食、勞倦內傷脾胃,則會導致谷氣不能得到運化,水谷精微不得以輸布,谷氣溢流至下焦,蘊為濕熱,從而造成少陰“陰火上沖”,而出現一系列陰火癥候,如納呆、胸滿,長期低熱,二便不調,多唾口燥,或齒衄,口瘡長期難以愈合等。關于陰火產生的機理,李東垣在《脾胃論》中說之甚詳。他說:“脾胃既虛,不能升浮,為陰火傷其生發之氣……既脾胃氣衰,元氣不足而心火獨盛。心火者,陰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絡之火,元氣之賊也,火與元氣不兩立,一勝則一負,脾胃氣虛則滋于腎,陰火得乘土位”。但東垣此說,常被誤解,妨害了對這一病機的正確認識。例如:他說的“心火者,陰火也。”乍一看,好像把心火叫陰火,實際上他是指心火的發生,來于下焦的陰火,而不是把心火也叫陰火。這樣體會,對下文的“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這兩句話,才能完整的聯系起來,井然不亂。李氏認為由下焦上燃之陰火,并不是心君之火,因心不主令,亦不受邪,所以,這個火應由心包代之,這顯然是從《靈樞·邪客篇》“故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心之包絡”這句話影響而來。所以東垣又說:“相火下焦包絡之火”指出陰火和包絡都是相火,而與君火有所區別。當然,火之動,是和清陽下陷分不開的。因為清陽下陷,才導致了陰火上升,故又說:“火與元氣不兩立,一勝則一負。”可見,內傷脾胃,元氣不足,則使清陽不能上升,而反下降,清陽下流成為獨濕,則下壅少陰,少陰被郁,陰火仍動。水中之火名陰火,沿少陰經脈上沖于心,心為君主之官,不主令亦不受邪,有邪則心包相火代之。如果把內傷的致病根由概括起來講,叫作“陰火上乘土位”。所謂“土位”,不單純指脾胃言,而是涉及心肺的部位。蓋脾胃之氣如行春夏升發之令,則上奉心肺,以為元氣。如《靈樞·決氣篇》說:“上焦開發、宣五谷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此正指谷氣假心肺化生元氣而言。若脾胃之氣下流,不能上奉心肺;則下焦陰火取而代之,心胸乃熱,發為內傷的病變,即“土薄則火動”。所以這種由脾虛陽陷導致的陰火,不能單純用水制、也不能單純用寒伏,唯以甘溫保元之劑,采用以補為瀉,以升為降的方法,才能使陰火下降而復其位——即所謂“土厚則火斂”。其治法命名為“補土伏火法”。關于補土伏火法的證治,最早出現于《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篇”中“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沖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熱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冒者,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治其氣沖”。尤在涇解釋為:“茯苓桂枝能抑沖氣使之下行……土厚則陰火自伏,故以甘草之甘補其中以。”隨著祖國醫學的不斷完善與發展,“補土伏火法”現常用代表方劑有三:一是東垣補中益氣湯系列;二是仲景附子理中湯加減,三是羅氏三才封髓湯化裁。為使學者更快掌握其遣方用意,特將方義及醫案附錄于下。一、補中益氣湯方義:此方藥味組成為黃芪、炙甘草、人參、白術、當歸、升麻、柴胡、陳皮。方以黃芪、炙甘草、人參(名保元湯)、為全方之主體,取其性味甘溫,大補脾胃元氣,及內外上下之氣,使脾胃之氣充足,而恢復升清降濁的功能。加白術健脾除濕,當歸補血潤燥,柴胡鼓動清陽上升,陳皮、升麻理濁氣下降。如是,則脾胃之氣上升,以治心肺而榮衛通達,氣血以順。陰火無援則自不上乘,包絡大熱不清而自愈。劉渡舟醫案一則:李×,女,病已數月。心煩口干,氣弱食衰,周身發熱,如同火灼。家中之墻,砌以方石,每以后背貼之,方覺涼爽。月經較準,惟每來必多,下肢浮腫,動作乏力。切其脈大而無力,舌淡而苔白。小便微黃,大便有時溏瀉。視其所服之方,多為滋陰涼血之品,非但無效,反增胸悶而胃呆不食。余辨為內傷脾胃,清陽下陷,陰火乘于心胸之證。東垣曰:“心火者陰火也”,指出心胸之火,來于下焦,這是清陽不升,谷氣下流腎之過。治當升陽益脾,甘溫除熱,以升為降,以補為瀉,方能奏效。處方:補中益氣湯,另加生甘草二錢,以瀉心包之熱,知母,黃柏各一錢,以瀉下焦之相火,六劑而發熱消退。后以參苓白術散調理而愈。二、三才封髓湯本方藥物組成為黃柏、砂仁、甘草、天冬、地黃、人參等。封髓丹為固腎之要藥,方中黃柏為君、苦能堅腎、益腎水之不足,同時又能泄膀胱之相火,制陰水之泛濫,陽得陰潛,則龍火不至上腹,方以甘草,砂仁水土合德、通三焦,納津液,納五臟六肺之精歸于腎,同時又能溫運脾土。蒲輔周老中醫認為:“甘草與砂仁相配伍,有補土伏火之效”。三才湯為精氣神三補之劑,天冬補肺,地黃補腎,太子參補脾。此方乃脾腎兩顧之法,補土伏火之妙計。路志正醫案一則:馬×,女,69歲,舌面糜爛十個月,口干咽燥,心慌氣短,胸脘滿悶惡心、納呆、神疲乏力,形體消瘦,大便秘結、脈沉弦細數,舌體瘦、質紅,舌面光紅如鏡,糜爛如粟點。辨證:火伏太陰,上炎于舌。治則:益氣陰、溫脾陽、泄陰火。方:三方封髓湯加減,沙參、太子參、生熟地、懷牛膝、黃柏、肉桂、麥冬、玉竹、山藥、砂仁、甘草。三、附子理中湯本方藥物組成為:附子、人參、白術、干姜、炙甘草。理中湯乃是溫運脾陽之方,方以辛熱之干姜溫脾胃,而祛里寒,人參補元氣而正升降,白術健脾除濕,甘草益氣和中,四藥相伍,使中焦之寒得辛熱而去,中焦之虛得甘溫而復,清陽升而濁陰降,運化健而中焦治。再加入附子,溫三焦之陽,其力更猛,其效更速,陰火霍然而降。尤在涇醫案一則:中氣虛寒,得冷則泄。而又火升,齒衄等癥,古人所謂胸中聚焦之殘火,腹內積久之沉寒。此當溫補中氣,俾土厚則火自然斂。方:人參、茯苓、白術、炙草、干姜、益智仁、附子。綜上所述,補土伏火法實乃脾腎兩補、升清降濁之法。在臨床實踐中,證實其確是行之有效的一種治法,大大豐富了祖國醫學在治療虛火中的不足之處。我們應重視這一學術成就,很好的進行繼承與發揚。參考文獻1.胡國成,等.張景岳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2.陳明,等.劉渡舟傷寒臨證指要.北京.學菀出版社.19983.胡國成,等.尤在涇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4.路志正,等.路志正醫林集腋.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85.薛伯壽.蒲輔周醫療經驗繼承心悟.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FL)〗
2015-11-16 20:23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孔書雪 醫師
河北省邢臺市威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內科
-
泛指身體虛弱、面色蒼白、呼吸短促、四肢乏力、頭暈、動則汗出、語聲低微等。包括元氣、宗氣、衛氣的虛損,以及氣的推動、溫煦、防御、固攝和氣化功能的減退,從而導致機體的某些功能活動低下或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等衰弱的現象。多由先天稟賦不足,或后天失養,或勞傷過度而耗損(“勞則氣耗”),或久病不復,或肺脾腎等臟腑功能減退,氣的生化不足等所致。
2015-11-16 16:40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劉浩慶 醫師
肇慶市大旺開發區醫院
一級
全科
-
你好氣虛[deficiencyofvitalenergy],泛指身體虛弱、面色蒼白、呼吸短促、四肢乏力、頭暈、動則汗出、語聲低微等。包括元氣、宗氣、衛氣的虛損,以及氣的推動、溫煦、防御、固攝和氣化功能的減退,從而導致機體的某些功能活動低下或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等衰弱的現象。多由先天稟賦不足,或后天失養,或勞傷過度而耗損(“勞則氣耗”),或久病不復,或肺脾腎等臟腑功能減退,氣的生化不足等所致。
2015-11-16 16:09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史東岳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你好中醫上講的氣虛,氣虛包括很多主要有肺氣虛,脾氣虛,心氣虛等你覺得氣短就是肺氣虛各臟器都是相互影響的所以其他的也會相應的氣虛,氣虛說明的你身體素質比較差容易感冒、疲勞,氣短、乏力建議你飲食要營養規律,禁辛辣,可以吃點人參,紅棗等多鍛煉身體,藥物方面可服用補中益氣丸效果非常好。
2015-11-16 08:48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