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斌 主治醫師
滁州市第一人民醫院
三級甲等
骨外科
-
你好,對于你的情況是同時存在膽囊息肉與膽囊炎,建議平時吃一點消炎藥,如消炎利膽片同,同時在飲食上應該清淡一點,減輕膽囊的負擔。每半年進行一下復查,看一下息肉的生長情況,如果地繼續長大,應該進行手術治療,膽囊息肉有癌變的可能,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對你有幫助。
2019-01-25 09:20
-
-
回答6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劉保福 主治醫師
威縣常屯衛生院
一級甲等
婦產科
-
您好:息肉一般不會癌變,現公認腺瘤,膽囊腺肌瘤是癌前病變.由于良性腫瘤和息肉在形態學上極其相似,確診要依賴病理檢查,故臨床上對膽囊息肉樣病變治療原則是:1)在10毫米以上者應手術切除.2)小于10毫米的無癥狀者嚴密隨訪.你的膽囊息肉直徑約4mm目前可不需手術.
2015-11-16 21:48
-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尹君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耳鼻喉科
-
膽囊息肉是一種多發病,分為單發性膽囊息肉和多發性膽囊息肉兩種,得了此病,一般需要手術治療.對于單發性膽囊息肉來說,如果息肉較小,手術切除后可能僅為膽固醇結晶.但假如確診為多發性膽囊息肉,或體積較大的息肉,一般應考慮手術切除膽囊.否則,假如息肉惡變,成為膽囊癌,其預后極差,多數病人在發病數月內死亡.對于息肉較小,又不愿意手術者,應當嚴密隨訪,定期復查B超,如發生變化應盡早手術,現在膽囊切除可以做腹腔鏡手術,創傷小恢復快,術后第二天即可下床活動.膽囊息肉是膽囊黏膜向膽囊腔內生長出一種突起的局限性病變.患者一般沒有什么癥狀,有的患者只是感到右脅下不適,通過B超檢查可被發現.近幾年,隨著B超檢查的普及,臨床發現的膽囊息肉樣病變呈現出越來越多的趨勢.同時,因為膽囊息肉樣病變可包含良性,惡性病變共20余種.如果膽囊息肉小于5毫米,建議暫時不用治療,每隔3個月做一次B超,觀察息肉是否增大;膽囊息肉患者平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平時飲食以清淡為主,忌食高膽固醇和高脂肪食品;生活作息要規律,不宜過度勞累;多運動,切忌就坐不動;多飲水,一天飲水2500毫升左右;一般來說,膽囊息肉增大到5毫米以上后,其內部會生成血管,造成息肉增大的速度加快,膽囊惡變的可能性增大,有一定比例的患者會出現膽囊惡變,而又很難知道它的性質什么時侯會改變,造成思想有負擔,因此一般建議進行治療;目前治療膽囊息肉最有效的方法是手術治療,分兩種:1,切除膽囊手術;2,新式內鏡微創“保膽取息肉”手術,取出息肉,保住膽囊;膽囊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消化器官,是消化系統重要的一環.切除膽囊會對人體造成重創,引起長期的消化不良和腹脹腹瀉,很多人切除膽囊后氣色不好,體質差就是因長期的消化不良引起的.因此只要有可能,都應該盡量保住膽囊;切除膽囊對以后的生活及身體影響太大,因此建議采用內鏡微創“保膽取息肉”手術治療,取出息肉,保住膽囊.手術的目的是摘除息肉,明確病理性質和防止惡變,解除心理負擔.要了解更多“保膽取息肉”手術的詳細情況可通過百度搜索“保膽取息肉”.內鏡微創“保膽取息肉”手術的介紹在膽囊底作小切口進入膽囊腔后,使用硬性纖維膽道鏡這一內鏡設備,借助其影像清晰,放大倍數高等優點,可發現并用活檢鉗逐一清除更細小的膽囊息肉.當膽囊息肉大小超過6毫米以后,息肉絕大部分有小動脈供血,舊式手術方法經常出現鉗夾息肉后“血肉模糊”的尷尬場面,借助于纖維膽道鏡+電凝設備,用于摘除息肉后的止血,出血量極少,可為術者創造“無血環境”,既縮短手術時間,又避免了血塊遮擋導致息肉的漏診;并且,術中將息肉送病檢,如為惡性病變則行膽囊癌根治手術,即切除膽囊;將息肉逐一清除干凈,確保膽囊管通暢后關閉膽囊,逐層縫合腹壁,醫用粘合膠粘合皮膚,無需拆線.術后第2天可下床活動,3到5天后即可出院.內鏡微創“保膽取息肉”手術開創了微創手術和膽囊息肉治療新的境界,保留膽囊,維持人體整體化平衡,取凈息肉,安全高效,創傷更小,極具美容效果,手術時間短,恢復快,為目前國內治療膽囊息肉最先進的方法.內鏡微創“保膽取息肉”手術,其主要意義是取出息肉,保留膽囊,維護了正常人體的平衡和生理功能.當然,它也充分體現了“微小創傷”的理念.嚴格的講,所謂“微創”,主要是指對器官功能損傷的大小,而切口的大小都是次要的.保留了一個重要器官的功能,是最大體現微創含義標準.如果膽囊器官被切掉了,膽囊功能被喪失了,即便是采用所謂的“先進”的腹腔鏡技術切除膽囊,切口再小,“恢復快”,也不能算是微創,應該是重創了.內鏡微創“保膽取息肉”手術的另一個特點是十分安全.此種手術無嚴重合并癥,無死亡率.這是目前任何膽囊切除手術所不能比擬的.這也是病人最關心的重要內容之一.同時,內鏡微創“保膽取息肉”手術,對于那些膽囊已無功能,膽囊嚴重萎縮,膽囊癌變的病例則應膽囊切除,毫不猶豫.當然,內鏡微創“保膽取息肉”手術方法,除了體現保留膽囊功能的微創精神外,還體現了切口小,創傷輕,恢復快,美容佳,收費低的特點,深受廣大患者的歡迎.內鏡微創“保膽取息肉”手術,切口小,平均2cm長,并且不做縫合,不需拆線,也不做造瘺;而傳統膽囊切除術的切口長度為15—20cm,術后需拆線治療,并留有較大的瘢痕;即使是采用腹腔鏡所謂的“微創”手術,也有3個切口,與內鏡微創“保膽取息肉”手術相比,實在算不上“微創”,應該是“大創”了.內鏡微創“保膽取息肉”手術由切口進入腹腔不切斷腹壁肌肉,故損傷極小,恢復快;術后次日即可下床活動,3到5日后出院.要想保膽,就要趁膽囊功好的時侯治療.要了解更多保膽手術的詳細情況可通過百度搜索“保膽取息肉”.
2015-11-16 09:24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王海龍 醫師
邢臺市威縣第二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內科
-
膽囊息肉的治療,目前沒有藥物可以消除.很多醫療機構打著“藥物治療膽囊息肉”的旗號,其實純屬騙錢.他們的藥物甚至連生產許可證都沒有,如何保證安全?更不用說治療息肉了;因此提醒患者朋友,即使買藥,也應該到正規醫院讓醫生開,而不應隨意相信那些廣告,擅自買藥服藥;切記,你所服用的藥物可能對你的肝臟等身體器官早晨炎癥損害,只是這些損害你一時不容易看到.以往認為,原則上息肉單發小于10mm可嚴密觀察,多發息肉或大于10mm的單發息肉多主張預防性切除.現在由于對膽囊切除的各種弊端的認識,因而建議:5mm以下可以每3個月做B超進行觀察;5mm以上,因為有一定比例的人會惡變,而又很難知道它的性質什么時侯會改變,造成思想有負擔,目前還沒有什么藥物可消除息肉,建議進行“保膽取息肉”手術,取出息肉,保住膽囊.手術的目的只是摘除息肉和明確病理性質,解除心理負擔,并不是像以前那樣等到10mm,連膽囊一起切除.目前,治療膽結石最有效的手段是手術治療,分切除膽囊手術和內鏡微創“保膽取息肉”手術.1,(開腹和腹腔鏡)切除膽囊手術 膽囊切除術近代醫學術上作為治療膽囊炎,膽囊結石,膽囊息肉等膽囊良性病變的方法,運用于臨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膽囊炎,膽囊結石,膽囊息肉的發病率有明顯的上升趨勢.且目前在縣級及部分鄉鎮醫院己能熟練開展膽囊切除術,從而使接受膽囊切除的患者空前增多,大部分臨床醫師向患者解釋:“膽囊切除后對人體沒有影響”,為很多患者接受這項手術吃了定心丸.然而,膽囊決不是可有可無,而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消化器官,是消化系統重要的一環,膽囊切除會對消化系統造成重創,容易造成長期的消化不良和腹脹腹瀉,很多人切除膽囊后人很消瘦,體質極度欠佳就是這個原因.近年來的研究發現,膽囊切除后對人體至少有以下幾點不良影響:(1)造成人體消化不良,腹脹腹瀉肝細胞每天分泌約800~1200ml膽汁,其中水分占97%.肝細胞分泌的膽汁,進入膽囊進行存儲和濃縮:因膽囊粘膜有很強的選擇性吸收膽汁中的水和電解質功能,膽汁中90%的水分被膽囊吸收后,能使膽汁濃縮約30倍并儲存于膽囊.進食后,尤其進高脂肪食物,在迷走神經和膽囊收縮素的調節下,膽囊收縮排出膽汁進入十2指腸腔內參加消化.如果膽囊被切除,此時肝膽汁由肝內排出無處可存,不管人體是否需要,只好持續不斷的排入腸道;當進食美味家肴時,需大量膽汁幫助消化,但此時體內無“富余膽汁”相助,從而影響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特別是影響對脂肪的消化吸收,其結果一是誘發脂肪瀉及脂溶性維生素的缺乏等,2是造成身體遭受消化不良,腹脹腹瀉的痛苦.膽囊切除患者日后大多消瘦,面黃,就是這個原因造成的.(2)引發堿性反流性胃炎正常人進食后膽囊收縮使膽汁集中大量進入腸道.這一過程與胃十2指腸的分泌及蠕動是有規律地同步進行的.膽囊切除后膽汁持續進入腸道而又缺乏食物和胃酸的中和,膽汁可在十2指腸內淤積而逆流入胃,使胃內PH值升高,細菌繁殖,而使胃粘膜充血,水腫,脆性增加,胃腺體萎縮及潰瘍形成.曾有人對膽囊切除6個月后的患者行胃液檢查,發現其中膽汁酸含量明顯增加,最低增加2倍,最高增加380倍,平均增加24倍.胃酸分泌明顯下降,胃壁細胞受損.胃鏡下呈彌漫性炎性改變.(3)膽囊切除術后膽總管結石的發生率增高在治療膽總管結石的過程中,可以發現:超過50切除膽囊病例組明顯高于未切除膽囊組.所以雖然切除膽囊后去除了膽結石,卻很可能因此“招來”膽總管結石,這是因為:膽囊切除前,膽囊具有濃縮膽汁的作用,濃縮的膽汁對膽固醇的溶解度較高;而膽囊切除后,膽鹽池明顯減小,膽汁的濃縮失去了場所,肝膽管的膽汁酸濃度降低導致對膽固醇的溶解能力降低,久而久之,容易造成膽固醇的積累,這樣就容易形成結石,也就是膽總管結石.而膽總管結石的治療難度遠高于膽結石.(4)膽囊切除術后結腸癌發病率可能升高近年來,許多學者發現一種現象和疑惑,即患結腸癌的病例中膽囊切除患者占很大部分:1)歐洲學者臨床調研后得出膽囊切除術后結腸癌發生的危險性較未切除者高45倍.2)有人對7000例結腸癌病例作回顧分析后發現,6千例有膽囊切除史,并發現膽囊切除10年以上患者比未切除膽囊患者的大腸瘤和癌的比明顯增加,由21.8%增加到38.5%另有人隨訪膽囊切除后10年以上的病例發現,女性結腸癌的發生率比一般女性高約70%其中右半結腸癌的發生率比一般高2倍.為什么膽囊切除后結腸癌發病率會升高?這可以用次級膽酸論來解釋.次級膽酸具有致癌或協同致癌作用:次級膽酸能使結腸粘膜細胞有絲分裂增強,容易引起結腸癌變.又因近端結腸內的次級膽酸濃度較高且右半結腸對次級膽酸的吸收大于左半結腸,故膽囊切除術后癌種好發于右半結腸.其病理生理改變的原因主要是:1)次級膽酸的由來:肝膽管分泌出的膽酸為初級膽酸,進入腸道后與細菌接觸變為次級膽酸.2)膽囊切除術后膽囊功能喪失,不能控制膽汁的排泄和在腸道的停留時間;因而初級膽酸24小時持續不斷的流入腸道并與細菌接觸,產生大量次級膽酸,無疑增加了結腸癌變的危險性.近年來,許多歐洲學者發現一種現象和疑惑,即患結腸癌的病例中,發現不少病例都有膽囊切除的病史,Moehead對100例60歲以上的切膽與100例不切膽病例分析,發現患結腸癌者分別為12:3,十分驚訝.然而,在膽囊功能正常時膽汁只發生在進食時排入腸道,空腹時腸道內并無較多的膽汁常在,顯然初級膽酸與細菌接觸的機會很少,因而產生次級膽酸的量很少,加之正常膽囊的存在,膽汁中存有大量的Ig,保護腸道粘膜不受外來抗原和次級膽酸的侵害,當然就減低了結腸癌變的可能性.故北歐的研究結腸癌的醫生大聲疾呼不要隨便切除膽囊的忠告是極為有道理了.(5)造成肝損害和結腸損害 目前己證實石膽酸對肝細胞具有一定毒性.而膽囊切除后次級膽酸增多,所產生的石膽酸經肝腸循環進入肝臟和結腸以后,會造成慢性肝損害和結腸損害,而結腸損害很可能是結腸癌的一個原因.(6)導致膽管損傷眾所周知,在膽囊切除的手術過程中,由于Calot氏3角的重要性,加之局部組織的粘連影響,膽囊切除術所帶來的合并癥再所難免,總有一定的概率(膽管損傷:0.18~2.3%);且有一定的死亡率(0.17%).其中包括:膽管損傷,肝管損傷,血管損傷,胃腸損傷等等.特別值得強調的是在膽管損傷的病例中絕大多數是由膽囊切除引起.黃曉強統計2566例CBD損傷病例中,1933例為膽囊切除引起,占狹窄病例的75%.膽管損傷的并發癥是膽道外科的非常疑難的課題,與內鏡“保膽取石”手術相比,內鏡保膽取石是在膽囊腔內施行手術,根本不可能傷及膽囊周圍器官;這一點是膽囊切除的最大缺陷.加之,考慮到膽囊切除帶來的生理缺陷和免役功能的影響,草率選擇膽囊切除之舉,就應該慎重考慮了.(7)造成“膽囊切除術后綜合癥”“膽囊切除術后綜合癥”這一名詞乃是一個模糊概念;隨著現代影象學診斷技術的進步,已經排除了膽道術后殘余結石,膽管損傷等診斷,而只有膽道術后發生的Oddi`括約肌炎癥和運動障礙方能稱得上“術后綜合癥”,而這一征候的治療臨床上甚感困難.研究表明:膽囊在膽系動力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膽囊可容納30-60cc的膽汁,可以緩沖膽道的流體壓力,維持膽道壓力生理平衡.一旦去掉膽囊,不能調節膽系壓力,即可導致oddi’s括約肌功能障礙.以上所述切除膽囊所造成的這些后果,醫生事前不可能細講,在手術同意書上也只是用“可能出現各種并發癥”來表示,在出現膽道損傷等嚴重并發癥時,醫生多是用病情復雜,不可抗拒來解釋,很難評為醫療事故.2,腹腔鏡切除膽囊的問題現在很多醫院在宣傳膽囊切除術時總會不忘帶上“腹腔鏡切除膽囊”.但是實際上,腹腔鏡只改進了器械,沒有改變膽囊切除的基本程序和所引起的后果,嚴重并發癥的發病率比開腹的更高,一想就明白,開腹手術百年,在3維直視手指觸摸下都有0.5%左右的膽道損傷率和死亡率,腹腔鏡沒有改變(分離,結扎和切斷膽囊管)造成醫原性損傷的基本步驟,怎能改變并發癥和死亡的發病率呢?更不能與保膽手術相比了.把腹腔鏡的好處拔得如此高,完全是商業上占領市場的宣傳,其實,用腹腔鏡切除有功能的膽囊,是以犧牲機體內環境為代價來換取切口美容的手術.3,內鏡微創“保膽取息肉”手術在膽囊底作小切口進入膽囊腔后,使用硬性纖維膽道鏡這一內鏡設備,借助其影像清晰,放大倍數高等優點,可發現并用活檢鉗逐一清除更細小的膽囊息肉.當膽囊息肉大小超過6毫米以后,息肉絕大部分有小動脈供血,舊式手術方法經常出現鉗夾息肉后“血肉模糊”的尷尬場面,借助于纖維膽道鏡+電凝設備,用于摘除息肉后的止血,出血量極少,可為術者創造“無血環境”,既縮短手術時間,又避免了血塊遮擋導致息肉的漏診;并且,術中將息肉送病檢,如為惡性病變則行膽囊癌根治手術,即切除膽囊;將息肉逐一清除干凈,確保膽囊管通暢后關閉膽囊,逐層縫合腹壁,醫用粘合膠粘合皮膚,無需拆線.術后第2天可下床活動,3到5天后即可出院.內鏡微創“保膽取息肉”手術開創了微創手術和膽囊息肉治療新的境界,保留膽囊,維持人體整體化平衡,取凈息肉,安全高效,創傷更小,極具美容效果,手術時間短,恢復快,為目前國內治療膽囊息肉最先進的方法.內鏡微創“保膽取息肉”手術,其主要意義是取出息肉,保留膽囊,維護了正常人體的平衡和生理功能.當然,它也充分體現了“微小創傷”的理念.嚴格的講,所謂“微創”,主要是指對器官功能損傷的大小,而切口的大小都是次要的.保留了一個重要器官的功能,是最大體現微創含義標準.如果膽囊器官被切掉了,膽囊功能被喪失了,即便是采用所謂的“先進”的腹腔鏡技術切除膽囊,切口再小,“恢復快”,也不能算是微創,應該是重創了.內鏡微創“保膽取息肉”手術的另一個特點是十分安全.此種手術無嚴重合并癥,無死亡率.這是目前任何膽囊切除手術所不能比擬的.這也是病人最關心的重要內容之一.同時,內鏡微創“保膽取息肉”手術,對于那些膽囊已無功能,膽囊嚴重萎縮,膽囊癌變的病例則應膽囊切除,毫不猶豫.當然,內鏡微創“保膽取息肉”手術方法,除了體現保留膽囊功能的微創精神外,還體現了切口小,創傷輕,恢復快,美容佳,收費低的特點,深受廣大患者的歡迎.內鏡微創“保膽取息肉”手術,切口小,平均2cm長,并且不做縫合,不需拆線,也不做造瘺;而傳統膽囊切除術的切口長度為15—20cm,術后需拆線治療,并留有較大的瘢痕;即使是采用腹腔鏡所謂的“微創”手術,也有3個切口,與內鏡微創“保膽取息肉”手術相比,實在算不上“微創”,應該是“大創”了.內鏡微創“保膽取息肉”手術由切口進入腹腔不切斷腹壁肌肉,故損傷極小,恢復快;術后次日即可下床活動,3到5日后出院.綜上所述,在保膽與切膽之間,有著本質的區別,內鏡保膽手術保留了膽囊的生理功能;而切膽手術則丟掉了膽囊,喪失了膽囊生理功能,還可引起一系列生理障礙,甚而有引發結腸癌的可能;相反,高科技保膽治療,避免了膽囊切除的合并癥,至今無嚴重合并癥發生,無死亡率.隨著現代醫學科學技術的發展,對膽囊這一重要的消化器官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除了具有濃縮,收縮和調節緩沖膽道壓力的作用外,還是一個復雜的化學和免役功能器官.不是可有可無的膽囊,而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消化器官,故不應輕易廢除.當然,對于膽囊嚴重萎縮,膽囊已無功能,或膽囊息肉可疑癌變者,無疑應該切除膽囊,去除病灶.要想保膽,就要趁膽囊功好的時侯治療.要了解更多保膽手術的詳細情況可通過百度搜索“保膽取息肉”.
2015-11-16 08:28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申蘭闊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患者膽囊息肉該如何治療.從中醫的角度來說,膽囊息肉的病人一般屬于囊腫體質,多伴有肝囊腫或是腎囊腫,所以即使手術治療,也會復發.建議病人用中醫中藥進行辯證治療.中醫認為膽囊息肉的發病,因于情志失調(壓抑,抑郁,易怒)飲食所傷(過量飲食肥甘厚膩,過量飲酒)勞逸過度(勞累,勞神過度,安逸過度)感覺外邪(暑濕,風寒)等所致.肝膽疏瀉失職,氣機阻滯,血行不暢,膽汁泌排不利,濕熱蘊結,瘀血內停,日久形成癥瘕,積聚之癥.虛實夾雜.治療時,宜辯明標本,分清虛實.①肝膽氣滯型②肝膽濕熱型③血瘀內阻型 ④肝腎陰虛型. ①肝膽氣滯型 癥狀:右脅隱痛或脹痛,走竄不定,時輕時重,時作時止,脘腹脹滿,性郁抑郁或易怒,口苦,惡心,胸悶,喜嘆息,噯氣,舌苔薄白,脈沉弦.辯析:本癥由情志不調引起,肝失通達,肝膽失疏,肝膽郁阻,氣結肋下,右肋隱痛,反復發作,氣屬無形,聚散無常,疼痛游走不定.氣郁不舒,則性情抑郁,易怒.膽郁不通,故見口苦.肝膽氣郁又犯脾胃,胃失受納,脾失運化,脾胃升降失常,故見少食,惡心,噯氣,腹脹等. 治則:疏肝利膽,行氣解郁,健脾和胃,軟堅散結. ②肝膽濕熱型癥狀:右上腹或劍突下,脹痛明顯,腹滿而拒按,口苦,咽干,惡心,嘔吐,少食,小便黃赤,大便秘結,胸脘痞悶,發熱畏寒,舌質紅,苔黃而膩,脈弦滑而數.辯析:本癥由濕熱內蘊,肝膽失于疏泄,肝郁氣滯,而見右上腹或劍突下疼痛,膽汁不循腸道,膽汁外溢,則可出現身黃,小便黃及口苦,濕熱蘊結于脾胃,故脾胃失于運化,胃氣上逆,則見惡心,嘔吐;水濕不行,則見腹部痛滿,胸脘痞悶.熱傷津液,陰液虧耗,則見咽干,便秘等.法則:清熱化濕,利膽通腑,活血化瘀,軟堅散結.
2015-11-16 06:57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肖起濤 主治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你好,膽囊息肉病手術是徹底解決問題的方法,但并非所有膽囊息都需手術治療.因其病變類型不同,大小不一,疾病轉歸亦不盡相同,因此其手術適應癥各家掌握也不一致.一般息肉超過1厘米才考慮手術.
2015-11-16 05:16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
什么是膽囊息肉? 膽囊息肉往往在體檢或其他目的的檢查中發現或因其他疾病切除膽囊后發現,分為炎性息肉和膽固醇性息肉,多數無臨床表現,如息肉較大,可出現右脅隱痛,或牽及右肩背,可伴有消化不良等類似慢性膽囊炎的臨床表現。本病偶可發生息肉樣原位癌。膽囊息肉的發病以中青年為主,30-50歲的人群占了總病人數的57.8%。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