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媽媽不解寶寶無異常卻被診腦癱,為何?
大姐現在是一位新媽媽,但是最近精神狀態不是很好,因為他的小寶寶得了腦癱,而且醫生說非常的嚴重。但是我們都沒有發現孩子有什么異常的表現,怎么就是寶寶腦癱了呢?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張俊相 住院醫師
威縣婦女兒童醫院
二級甲等
外科
-
寶寶被診斷為腦癱但無明顯異常表現,可能是由于多種原因,如腦部發育異常、圍產期損傷、遺傳因素、感染以及后天環境影響等。 1.腦部發育異常:在胎兒時期,大腦發育過程中出現結構或功能的缺陷,可能導致腦癱。比如先天性腦畸形、腦積水等。 2.圍產期損傷:分娩過程中的缺氧、早產、產傷等,都可能對寶寶的腦部造成損害。 3.遺傳因素:某些基因突變或染色體異常,可能增加腦癱的發生風險。 4.感染:孕期或新生兒期的嚴重感染,如腦炎、腦膜炎等,可能影響腦部發育。 5.后天環境影響:寶寶出生后的營養不良、頭部外傷等,也可能引發腦癱。 總之,腦癱的診斷需要綜合多方面的因素,僅憑外在表現可能難以察覺。一旦確診,應盡早進行康復治療,以提高寶寶的生活質量。建議家長帶寶寶到正規醫院的兒科|小兒神經科就診,制定科學的治療方案。
2024-12-25 02:03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許宗彥 主治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您好!幼兒腦癱癥狀。腦癱除了病情復雜外,臨床表現的癥狀也很多,比如孩子不會翻身、不會坐、不會爬、不會笑、拇指內收、眼睛斜視、流口水、不會說話、肢體僵硬緊張、足內翻、尖足、剪刀步、膝反張、智力低下等這些癥狀,有的孩子會表現多種癥狀,有的孩子只表現出其中一種癥狀。不同類型的腦癱癥狀也不相同,四肢出現不能自己控制的活動,且這些活動不規律、不協調,越要主動控制這些運動,上述現象越加重。由于這些現象的出現,使患者不能穩定的坐、站及行走。睡眠時以上現象可消失。建議及時區醫院診斷治療。
2015-11-18 15:52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邢學法 主治醫師
冠縣辛集中心衛生院
一級
外科
-
嬰幼兒由于不會表達自己的想法,所以嬰幼兒腦癱很容易被忽視,從而錯過最佳治療機會。了解嬰幼兒腦癱的癥狀,可以更早的發現小兒腦癱,對小兒腦癱的控制和治療都有重要的作用,嬰幼兒腦癱癥狀有哪些呢?下面我來詳細介紹一下。一、運動發育落后、主動運動減少腦癱小兒在新生兒時期常表現為動作減少,吸吮能力及覓食反應均差。正常3個月小兒仰臥位時常有踢腿、蹬踏樣動作,而且為交替的蹬踢。腦癱小兒踢蹬動作明顯減少,而且很少出現交替動作,正常4~5個月的小兒上肢活動很靈活,腦癱小兒上肢活動也減少。二、反射異常腦癱小兒神經反射常表現為原始反射延緩消失、保護性反射減弱或延緩出現。不對稱頸緊張反射:正常情況下生后1個月以內明顯,4~5個月時消失。腦癱小兒持續時間明顯延長,此反射的存在阻礙了患兒翻身動作的發育。例如當患兒向右翻身時,頭轉向右側,但隨之右臂外展伸直,以致不能向右翻身。握持反射:正常情況下2~3個月逐漸消失,痙攣型腦癱時持續時間延長,手經常呈握拳狀。三、姿勢異常嬰幼兒腦癱癥狀異常姿勢多種多樣,與肌張力異常及原始反射延遲消失有關。1、俯臥位:由于緊張性迷路反射延緩消失,嬰兒時期(3~4個月以后)表現為俯臥位時屈肌張力明顯增高,四肢屈曲,臀部高于頭部;或不能抬頭,雙上肢不能支撐軀干,肩部著床,臀部高舉;或上肢內旋、屈曲,兩手握拳,下肢伸直,內收內旋,足尖朝內;也可表現為一側異常,一側上肢肘關節屈曲、腕關節屈曲,圖中所示為左側受累。2、仰臥位:也受緊張性迷路反射影響,頭后仰,下肢伸直,有時呈角弓反張姿勢。由于不對稱頸緊張反射持續時間延長(正常小兒4~5個月時消失),表現為頭轉向一側時,枕部的一側上肢及下肢呈屈曲狀,面部一側上下肢伸直。有時呈Mom反射狀姿勢。有時呈雙下肢伸直。3、由仰臥位:牽拉成坐位小兒仰臥位,檢查者握住小兒雙手,緩緩從仰臥位拉成坐位,觀察在牽拉過程中姿勢的變化。正常小兒4~5個月時頭即不再明顯后垂,兩上肢能主動屈曲。3~4個月以后的腦癱小兒可表現為軀干拉起,頭極度后垂,脊柱背屈。4、直立位:正常3~4個月的小兒當扶其腋下呈直立懸空位時,表現為雙下肢屈曲,6個月扶成直立位時,下肢能支持體重。腦癱小兒直立懸空位時往往兩下肢內旋、伸直、足尖下垂,兩下肢由于內收肌張力增高表現為兩腿交叉呈剪刀狀。有些嬰幼兒腦癱癥狀不明顯,容易被誤認為是其他疾患,如缺鈣、缺鋅、營養不良等。希望各位家長能引起足夠的重視,盡早帶孩子就醫。---------------------------------------------------相關咨詢問題:幼兒腦癱癥狀嬰兒腦癱的原因幼兒腦癱的癥狀嬰幼兒腦癱癥狀孩子腦癱原因
2015-11-18 13:31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王海龍 醫師
邢臺市威縣第二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內科
-
癱瘓患兒大腦病損是靜止的,但所造成的神經功能缺陷并非永遠固定不變。如不早期進行恰當治療,異常姿勢和運動模式會固定下來,同時還會造成肌腱攣縮,骨、關節畸形,進而加重了智力障礙。嬰幼兒腦組織可塑性大、代償能力強,若康復治療措施恰當,可獲最佳效果。對癱瘓的肢體應保持功能位,并進行被動或主動運動,促進肌肉、關節活動和改善肌張力。還可配合推拿、按摩、針刺及理療。
2015-11-18 11:10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崔立靜 醫師
中原油田醫療衛生服務中心光明醫院
一級
內科
-
很多孩子到了會爬的年齡不會爬,或是不會獨坐,或是不會獨自站立,甚至是無法行走,孩子的家長都知道這些情況是不正常的,但屬于什么情況卻不清楚,甚至有的家長認為自家孩子只是發育比同齡孩子晚些,直至最后看診后才明白孩子是腦癱,等家長明白了,孩子也往往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腦癱患者這身體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與常人不一樣的地方,這是肌張力低下的癥狀,通常在幼兒一個月時即可見到。如果持續4個月以上,則可診斷為重癥腦損傷,智力低下或肌肉系統疾病。臨床上,對于以痙攣(硬癱)為主的腦癱患者的康復治療,通常首選降低肌張力。一般情況下,效果還是挺明顯的。但往往又會出現新的問題,就是肌力很低。只能通過康復訓練,治療腦癱的關鍵在于早期發現,發現的越早,治療效果就越好,康復也就越好
2015-11-18 08:42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
什么是腦癱? 小兒腦性癱瘓簡稱小兒腦癱,是一組在小兒早期即發病的非進行性癥侯群,表現為非陣發性的中樞性隨意肌功能受累,如肢體痙攣、姿勢控制異常和不隨意運動等,并可同時伴有癲癇、智力低下、語言和視覺障礙等。其發病率在我國尚無精確報道,圍外報道為1.5‰~5‰活嬰。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