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是怎樣的一種疾病,有何癥狀?
川崎病是什么?想得到怎樣的幫助:我姐的兒子最近突然間發熱,而且還出皮疹,剛開始以為是普通的發燒,到醫院去吊了幾次的針都不好,而且情況還更加嚴重了。后來到醫院去再進一步檢查,說是川崎病,聽到這個名字我感覺很奇怪,也是第一次聽。請問什么是川崎病呢?具有什么癥狀呢?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孔書雪 醫師
河北省邢臺市威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內科
-
川崎病是一種兒童常見的急性自限性血管炎綜合征,主要影響中小動脈,病因尚不明確。其癥狀多樣,包括發熱、皮疹、頸部淋巴結腫大、眼結膜充血、口腔黏膜改變等。 1.發熱:多為高熱,持續 5 天以上,抗生素治療無效。 2.皮疹:形態多樣,可為彌漫性紅斑、猩紅熱樣皮疹等。 3.頸部淋巴結腫大:單側或雙側,非化膿性,有觸痛。 4.眼結膜充血:無分泌物。 5.口腔黏膜改變:如草莓舌、口唇干裂、出血等。 6.手足癥狀:手掌和足底紅斑、硬性水腫,恢復期指(趾)端膜狀脫皮。 7.心血管癥狀:可能出現心肌炎、心包炎、冠狀動脈擴張或動脈瘤等。 川崎病如果能早期診斷和治療,多數患兒預后良好。但如果延誤治療,可能會導致心血管并發癥。一旦孩子出現上述癥狀,應及時到正規醫院兒科就診,進行相關檢查和治療。
2024-12-26 00:08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趙蕾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你好啊,皮膚粘膜淋巴結綜合癥又稱川崎病。目前認為川崎病是一種免疫介導的血管炎,病因尚未明確。臨床多表現:發熱、皮疹、頸部非膿性淋巴結腫大、眼結合膜充血、口腔黏膜彌漫充血、楊梅舌、掌跖紅斑、手足硬性水腫等。
2015-11-19 11:57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王衛理 醫師
上海市松江區新浜鎮衛生院
一級
內科
-
川崎病又稱皮膚粘膜淋巴結綜合征,是以血管炎為中心的全身性臟器炎癥如心臟、腎臟、消化道等,多發于4歲以下嬰幼兒,近年來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并取代了風濕熱而成為兒童期重要的獲得性心臟病。川崎病的病因至今未明,它所引起的發熱、皮疹、淋巴結腫大均不足慮,因為這都是一過性的。其嚴重危害是對心臟、血管的損害,是永久性的,發病率為13~20%,主要累及冠狀動脈,表現為冠狀動脈炎、冠狀動脈擴張、冠狀動脈瘤、冠狀動脈栓塞等。冠狀動脈是供應心肌的血管,出現血栓易引起心肌缺血,導致心絞痛及心肌梗塞的發生;一旦冠狀動脈瘤不慎破裂,還會引發猝死。當然,除心臟癥狀外,還累及腎臟、消化道出現腹痛、腹瀉,尿檢還可發現白細胞及蛋白。川崎病有辦法醫治,也可以完全治愈,只不過要早做診斷及時治療,這樣既能減輕癥狀,又能防止冠狀動脈病變的發生。一旦確診為川崎病,在大劑量應用免疫球蛋白的同時,必不可少的要用阿司匹林。它既可以防止血小板凝集和血栓形成,還可以起到消炎作用。療程要長,至少要用2~3個月,后期可改用小劑量。如果已有冠狀動脈擴張或冠脈瘤形成,則一直要用到病變消失為止。
2015-11-19 10:51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肖起濤 主治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川崎病主要癥狀常見持續性發熱,5~11天或更久(2周至1個月),體溫常達39℃以上,抗生素治療無效。常見雙側結膜充血,口唇潮紅,有皸裂或出血,見楊梅樣舌。手中呈硬性水腫,手掌和足底早期出現潮紅,10天后出現特征性趾端大片狀脫皮,出現于甲床皮膚交界處。還有急性非化膿性一過性頸淋巴結腫脹,以前頸部最為顯著,直徑約1.5cm以上,大多在單側出出現,稍有壓痛,于發熱后3天內發生,數日后自愈。發熱不久(約1~4日)即出現斑丘疹或多形紅斑樣皮疹,偶見痱疹樣皮疹,多見于軀干部,但無皰疹及結痂,約一周左右消退。 其它癥狀往往出現心臟損害,發生心肌炎、心包炎和心內膜炎的癥狀。患者脈搏加速,聽診時可聞心動過速、奔馬律、心音低鈍。收縮期雜音也較常有。可發生瓣膜關閉不全及心力衰竭。作超聲心動圖和冠狀動脈造影,可查見多數患者有冠狀動脈瘤、心包積液、左室擴大及二尖瓣關閉不全。X線胸片可見心影擴大。偶見關節疼痛或腫脹、咳嗽、流涕、腹痛、輕度黃疸或無菌性腦脊髓膜炎的表現。急性期約20%病例出現會陰部、肛周皮膚潮紅和脫屑并于1~3年前接種卡介苗的原部位再現紅斑或結痂。恢復期指甲可見橫溝紡。 長短不一。病程的第一期為急性發熱期,一般病程為1~11天,主要癥狀于發熱后即陸續出現,可發生嚴重心肌炎。進入第二期為亞急性期,一般為病程11~21天,多數體溫下降,癥狀緩解,指趾端出現膜狀脫皮。重癥病例仍可持續發熱。發生冠狀動脈瘤,可導致心肌梗塞、動脈瘤破裂。大多數病人在第4周進入第三期即恢復期,一般為病程21~60天,臨床癥狀消退,如無明顯冠狀動脈病變即逐漸恢復;有冠狀動脈瘤則仍可持續發展,可發生心肌梗塞或缺血性心臟病。少數嚴重冠狀動脈瘤患者進入慢性期,可遷延數年,遺留冠狀動脈狹窄,發生心絞痛、心功能不全,缺血性心臟病,可因心肌梗塞而危及生命。病因學 好發于6~18個月嬰兒。但80~85%患者在5歲以內,男孩較多,男:女為1.3~1.5∶1。無明顯季節性,或謂夏季較多。 病因尚未明確。該病呈一定的流行及地主性,臨床表現有發熱、皮疹等,推測與感染有關。一般認為可能是多種病原,包括EB病毒、逆轉錄病毒(retrovirus),或鏈球菌、丙酸桿菌感染。1986年曾報道患者外周血淋巴細胞培養上清液中逆轉錄酶活性增高,提示該病可能為逆轉錄病毒引起。但多數研究未獲得一致性結果。以往也曾提出支原體、立克次體、塵螨為該病病原,亦未得到證實。也有人考慮環境污染或化學物品過敏可能是致病原因。急性期治療 1.丙種球蛋白研究已證實早期靜脈輸入丙種球蛋白加口服阿司匹林治療可降低川崎病冠狀動脈瘤的發生率。必須強調在發病后10天之內用藥。用法為每日靜脈滴注丙種球蛋白400mg/kg,2~4小時輸入,連續4天;同時加口服阿司匹林50~100mg/kg·d,分3~4次,連續4天,以后閏至5mg/kg·d,頓服。 2.阿司匹林早期口服阿司匹林可控制急性炎癥過程,減輕冠狀動脈病變,但尚無對照研究表明阿司匹林治療能降低冠狀動脈瘤的發生率。服用劑量每天30~100mg·kg,分3~4次。日本醫生傾向于用小劑量,其依據是在是在川崎病急性期服大劑量者認為急性患者對阿司匹林吸收減低和清除增加,用大劑量才能達到抗炎效果。服用14天,熱退后減至每日3~5mg/kg,一次頓服,豐收到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3.皮質激素一向認為腎上腺皮質激素有較強的抗炎作用,可緩解癥狀,但以后發現皮質激素易致血栓形成,并妨礙冠狀動脈病變修復,促進動脈瘤形成,故不宜單用強地松等皮質激素治療。除非并發嚴重心肌炎或持續高熱重癥病例,可聯合應用強地松和阿司匹林治療,為控制川崎病的早期炎癥反應一般不單用皮質激素。恢復期及隨后治療 1.抗凝治療恢復期病例用阿司匹林每日3~5mg/kg,1次服用,至血沉、血小板恢復正常,如無冠狀動脈異常,一般在發病后6~8周停藥。此后6個月、1年復查超聲心動圖。對遺留冠狀動脈慢性期病人,需長期服用抗凝藥物并密切隨訪。有小的單發冠狀動脈瘤病人,應長期服用阿司匹林3~5mg/kg·d,直到動脈瘤消退。對阿司匹林不耐受者,可用潘生丁每日3~6mg/kg,分2~3次服。每年心臟情況。如超聲心動圖,臨床資料或運動試驗提示心肌缺血,應做冠狀動脈造影。患者有多發或較大的冠脈瘤,應長期口服造影。患者有多發或較大的冠脈瘤,應長期口服阿司匹林及潘生丁。有巨瘤的患者易形成血栓、發生冠狀動脈狹窄或閉塞,可用口服法華令抗凝劑。這些病人應限制活動,不參加體育運動。每3~6月檢查心臟情況,如有心肌缺血表現或運動試驗陽性,應作冠狀動脈造影,了解狹窄病變進展情況。患有1支或多支主要冠狀動脈閉塞的病人,應長期接受抗凝治療,反復檢查心臟情況,包括心肌掃描、運動試驗、冠狀血管造影等,并考慮外科治療。 2.溶栓治療對心有梗塞及血栓形成的病人采用靜脈或導管經皮穿刺冠狀動脈內給藥,促使冠脈再通,心肌再灌注。靜脈溶栓1小時內輸入尿激酶20000u/kg,繼之以每小時3000~4000u/kg輸入。冠狀動脈給藥1小時內輸入尿激酶1000u/kg。也可用鏈激酶,靜脈溶栓1小時內輸入鏈激酶10000u/kg,半小時后可再用1次。以上藥物快速溶解纖維蛋白,效果較好,無不良反應。 3.冠狀動脈成形術應用氣囊導管對冠狀動脈狹窄病例進行擴張,已獲成功。 4.外科治療冠狀動脈搭橋術的適應證為:①左主干高度閉塞;②多枝高度閉塞;③左前降支近高度閉塞。對嚴重二尖瓣關閉不全病例,內科治療無效,可行瓣膜成形術或瓣膜置換術。日本報道接受冠狀動脈分流術的62例川崎病患者,其中7例同時做二尖瓣手術。術前70%病人有心絞痛、心力衰竭或其他癥狀。術后4年存活率87%,10年存活率45%,大多數死于后期心肌梗塞或猝死。 發生心原性休克,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應予相應治療。
2015-11-19 06:39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申蘭闊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川崎病不會傳染。是由病毒感染引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影響心血管系統。要及早治療復發的可能性很小很小,要監察好他的心臟,怕有冠狀動脈擴張.最好半年查一次
2015-11-19 05:56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