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腦癱有什么癥狀
別的孩子一歲或不到一歲都會走了,而我家孩子卻一歲多了還不會走,而且感覺身體骨骼好像是有點軟,在八個月時就發現了,所以那時一直給補鈣,但沒什么了好轉,現在玩玩具什么的,四肢也不是很協調靈活,因為生時產程較長,所以現在有點擔心,不知會是會是輕度腦癱,請問小兒腦癱一般都會有什么癥狀呢?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冬梅 副主任醫師
牡丹江市中醫醫院
三級甲等
兒科
-
患者好,小兒腦癱典型的癥狀-最常見,為一側肢體受累,多數上肢較下肢嚴重,遠端較近端重,而面部常無受累,患兒多在3月后才出現明顯癥狀,表現為患側肢體少動、持續性握拳、握持反射不消失、前臂呈屈曲旋前狀姿勢、畫圈步態等。部分患者受累肢體最初可能表現為肌張力低下,以后才轉為痙攣狀態以上是我的建議,由于無法全面了解病情,如有不適請及時就醫。
2018-11-22 19:45
-
-
回答6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谷印亮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理療科
-
一般根據母親的妊娠史、新生兒病史、臨床表現以及結合運動評估所發現的運動障礙和姿勢異常,不難作出診斷。然而,由于不是所有的腦癱患兒均會在早期顯露出明顯的異常癥狀,特別是如果患兒僅僅是輕度受累,往往使臨床醫師難以在4個月之前,甚至6個月之前作出確切的診斷,少數患兒甚至進入學校后,從發現學習困難、精細動作笨拙以及其他方面的問題開始,才追溯病史,最后確立診斷。此外,對于腦癱的分類,在6個月之內或者稍遲些時候,尚缺乏準確性。特別是對于軟癱型患兒,往往令人難以判斷以后究竟會發展成哪一類。還有些早期被認為是痙攣型四肢癱的患兒,可能后來會變成痙攣型手足徐動型。另外,在早期對于腦癱嬰幼兒運動障礙及罹及的部位和程度也經常難以預測。例如:一些單肢癱的患兒隨著時間的推延,常會發現實際上是單側癱;還有一些早期診斷為單側癱的患兒,以后也可能會發現他們是四肢癱或雙側癱。這是因為受累較嚴重的一肢或一側肢體較早地呈現出病理狀態,從而掩蓋了較少受累的另一肢或另一側肢體的異常。
2015-11-19 19:11
-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孔書雪 醫師
河北省邢臺市威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內科
-
您好,小兒腦癱的典型癥狀主要有以下幾方面:1、體重增加不良、哺乳無力。2、身體發軟及自發運動減少,這是肌張力低下的癥狀,在一個月時即可見到。如果持續4個月以上,則可診斷為重癥腦損傷,智力低下或肌肉系統疾病。3、固定姿勢:往往是由于腦損傷使肌張力異常所致,如角弓反張、蛙位、倒U字形姿勢等。在生后一個月就可見到。4、身體發硬,這是肌張力亢進的癥狀,在一個月時即可見到。如果持續4個月以上,可診斷為腦癱。5、斜視:3-4個月的嬰兒有斜視及眼球運動不良時,可提示有腦損傷的存在。6、頭圍異常:頭圍是腦的形態發育的客觀指標,腦損傷兒往往有頭圍異常。
2015-11-19 13:36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華卿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中醫科
-
你好,告訴你腦癱常識:一、腦性癱瘓定義腦性癱瘓(cerabralpalsy,簡寫cp)是一個古老的疾病。英國倫敦著名學者,整形外科專家李德(WillanJahnLittle)博士是發現腦性癱瘓有多方面障礙的第一人,因而又稱為Little氏病。世界各國學者雖然對腦癱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終因腦癱是一個比較復雜的疾病,迄今為止還沒有一個十分完整、清楚能被各國學者都認可的定義。我國吸收了國際上特別是日本厚生省腦性癱瘓研究班制定的定義的精髓,提出:小兒腦性癱瘓指以在妊娠到新生兒期之間各種原因而致的腦的非進行性病變為基礎,形成永存的,但可以變化的運動和姿勢異常,其癥狀在2歲前出現。小頭癥、腦積水、腦畸形大致符合腦性癱瘓的定義,但要和小兒腦性癱瘓區別開來。腦性癱瘓為某種原因損害了腦部,而造成運動、姿勢發育向異常方面進展,甚至出現了損害智力、語言等的并發癥,因此腦性癱瘓為非短期醫療可以治愈的疾病。由于腦細胞受損后不能再生,即使功能完全恢復,然而嚴格說多多少少都會造成后遺癥。事實上,腦性癱瘓的治療目標,并非使病變完全恢復正常,僅是力求功能盡量正常化。二、小兒腦癱的伴發障礙腦癱是廣泛性腦損傷癥候群的一個側面,是運動機能方面的障礙,而癲癇、智力低下、行為異常也是一個側面,是腦損傷的必然結果。腦性癱瘓的伴隨障礙主要有:1.健康和體力障礙:腦性癱瘓患兒身長一般較正常兒童矮,重者更為明顯,營養亦差,常有呼吸障礙和易患呼吸道感染疾病,影響健康和體力,阻礙身心發育。還有咀嚼、吸吮、吞咽障礙和流涎。2.智能、情緒問題3.癲癇4.感覺障礙(知覺、認知障礙;眼和視覺功能障礙;聽覺障礙)5.語言障礙6.牙及牙齦問題三、小兒腦癱的危險因素1.胎兒期(產前)因素:遺傳因素;母親因素(社會階層;暴露于環境有害物質;宮內感染;其他因素);胎兒因素(腦畸形;多胎妊娠;胎兒發育遲緩;其他因素)2.出生時(產時)因素:新生兒窒息;產傷3.新生兒時期因素:早產與低出生體重;新生兒腦病;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病毒性、化膿性腦膜炎及其他感染)四、小兒腦癱的早期癥狀1.新生兒或3個月嬰兒易驚、啼哭不止、厭乳和睡眠困難。2.早期喂養、進食咀嚼、飲水、吞咽困難,以及有流涎、呼吸障礙。3.感覺閾低表現為對噪聲或體位改變易驚,擁抱反射增強伴哭鬧。4.出生后不久的正常嬰兒,因踏步反射的影響,當直立時可見兩腳交互邁步動作,2個月時雖可一度消退,但在3個月尚無站立表示或邁步者即要懷疑腦性癱瘓。5.如過百天的嬰兒尚不能抬頭,4-5個月挺腰時頭仍搖擺不定。6.握拳:一般生后3個月內嬰兒可握拳不張開,如4個月仍拇指內收,手不張開者應疑為腦性癱瘓。7.嬰兒在3-5個月時看見物體會伸手去抓,若5個月以后還不能者疑為腦性癱瘓。8.一般生后4-6周會笑,以后認人。痙攣型腦性癱瘓患兒表情淡漠,徐動型常呈皺眉苦臉的樣子。9.肌肉松軟不能翻身、動作徐緩。或者觸摸小兒大腿內側,或多次令患兒腳著床或上下跳動時,出現下肢伸展交叉者。10.僵硬,尤其在穿衣時,上肢難入袖口;換尿布清洗大腿不易外展;擦手掌時,以及洗澡開始出現四肢僵硬。嬰兒不喜歡洗澡是常見的主訴。11.過早發育:腦性癱瘓的患兒可出現過早翻身,而且是突然的反射性翻身,全身翻身如滾木樣,而不是有意識的節段性翻身。痙攣型雙癱的嬰兒,坐穩前可出現雙下肢僵硬,父母比喻有像芭蕾舞演員那樣的足尖站立姿勢。五、小兒腦癱的診斷1.診斷的依據妊娠、圍生期的高危因素;運動發育遲滯和異常;姿勢反射異常;肌緊張異常和病態姿勢。2.診斷的主要依靠病史、體格檢查、腦電圖、CT、MRI(核磁共振)等。――腦電圖可以了解是否伴隨癲癇――CT及MRI能了解顱腦結構有無異常,對探討腦性癱瘓的病因及判斷預后可能有所幫助,但不能據此肯定或否定診斷。六、小兒腦癱不治會自愈嗎?腦癱定義的三要素之一指出腦癱不是一過性疾病,而是永久性的運動功能障礙。腦癱不經治療與康復而能自然恢復正常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而且很多患者隨著年齡的增大病情呈進行性發展,有的還會伴隨繼發性肢體關節畸形、攣縮等這類第二次致殘,這些因素都會不斷的加重病情的發展。因此,對腦癱必須強調早期治療、康復,才有利于阻遏病情的發展,不要寄希望于不治自愈。七、小兒腦癱目前的治療方法(一)腦性癱瘓的手術治療1.選擇性脊神經后根切除術(簡稱SPR)選擇性脊神經后根切除術(selectiveposteriorrhizotomy,SPR)治療腦性癱瘓,已被國內外學者應用,近期獲得一定療效,遠期療效有待進一步隨訪。SPR主要針對腦癱肢體痙攣的治療適應證:(1)單純痙攣,肌張力在3級以上者;(2)無明顯固定攣縮畸形或僅有輕度畸形;(3)術前脊柱四肢有一定的運動能力;(4)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以利配合術后康復訓練;(5)嚴重痙攣與僵直,影響日常生活、護理和康復訓練者。禁忌證:(1)智力低下,不能配合術后康復訓練者;(2)肌力弱,肌張力低下;(3)手足徐動,共濟失調和扭轉痙攣;(4)肢體嚴重固定攣縮畸形;(5)脊柱嚴重畸形和脊柱不穩定者。并發癥:支氣管痙攣、吸入性肺炎、尿潴留、腸梗阻、感覺喪失、脊柱前突滑脫和過伸畸形、髖關節脫位、骨盆傾斜、癲癇、腦脊液漏等。SPR的體會:本手術的關鍵在于“選擇”,它有三種含義:其一是病例的選擇,即手術適應證選擇;其二是手術節段的選擇;其三是術中進行電刺激選擇。目前測試水平,切除后根只能說是相對的解除肌群痙攣,不能針對某一塊肌肉痙攣進行定位解除。SPR是一種新型手術,其遠期效果有待進一步隨訪,它在整體解除痙攣上優于其他任何手術,但如果手術適應證掌握不好,術后效果也不理想,術后可能出現不可逆的肌力低下,更進一步給患兒及家長帶來痛苦,影響患兒康復。嚴格掌握手術適應證及神經后根切除的比例是手術成功的關鍵,在神經切斷的比例上至今無統一標準,國內外學者報道均不一致,差別較大,全是根據經驗進行判斷,因此各醫院以及每個醫生手術后的效果差別較大,給該手術遠期療效的評定帶來很大困難。在手術適應證、神經切斷比例上或術后并發癥處置上均有一定的難度。2.矯形外科手術治療兒童在生長期,由于痙攣的肌肉不能與骨骼的生長保持同步,可使畸形呈進行性發展。肌腱與軟組織手術應在6歲以上進行。對肌體固定畸形治療有以下幾種類型:(1)肌肉、肌腱切斷手術(2)肌腱延長術(3)肌腱移位術(4)運動神經支切除術(5)手部畸形矯正術(6)關節融合術(7)截骨矯形術外科手術并不是腦性癱瘓的主要治療手段。通過手術矯正畸形后,進一步的肌肉訓練會改善肢體功能,都屬于長期治療的措施。所有的手術均有一定的適應證、禁忌證以及并發癥。矯形外科手術是一項很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諸多因素的分析、判斷、估價,甚至預測。要做到完全準確是很困難的。因此手術失敗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例如:(1)切斷或延長后的肌腱生長與骨骼生長不平衡,需多次手術矯正,至16歲才趨向穩定;(2)術前對肌力的測定有差錯,因而術后失去平衡;(3)對造成畸形的主導肌肉判斷錯誤;(4)作肌腱手術前未矯正關節畸形;(5)神經分支切斷術2-3年后,由于其他肌肉替代原肌肉的功能而使畸形復發;(6)過早施行截骨術或關節固定術,或術后固定不當。SPR與矯形手術SPR是整體解除痙攣的手術,矯形手術是對肢體局部畸形的矯正,矯形手術是對SPR的彌補。(二)腦性癱瘓的治療、功能訓練1.理學療法包括運動功能訓練和運動療法經過長時間的實踐認為,要達到康復的理想效果需要堅持的三個原則是:(1)療育盡可能早期,甚至從新生兒期開始,越早越好;(2)在醫療控制下持續不斷的堅持綜合性療育;(3)自嬰幼兒起到成人均應置于社區康復之中,應作為社會成員來活動,鼓勵其自強、自立、自信地來參加社會活動。運動功能訓練的核心是將身體的活動方式教給患兒,使之掌握正常運動功能。因此,要從簡單到復雜、從易到難來進行。一步一步地訓練,使患兒能記住和掌握這些腦-神經-肌肉運動功能聯系所反映的動作,使運動正常化,故也有人稱其為克服訓練。所有康復訓練需要注意:因其通過外在力量改變患兒異常姿勢和運動,所以不恰當的肌肉活動的訓練會導致正在學會的活動成為緩慢發展的痙攣,從而形成習慣的、不正確的和不必要的運動反應,造成嚴重后果。特別是過度的和不適當的運動活動傾向,不僅不能達到練習的目標,反而會助長病殘肌肉不平衡,其最終將導致肌肉的攣縮變形。康復訓練的不恰當將導致:足弓塌陷、膝后伸、關節攣縮變形等等嚴重的后果。即使能夠獨立行走,也是姿勢異常,搖擺不定肌力不平衡,此時運動能力不可能通過訓練達到進一步提高,將來由于長期異常姿勢運動將會繼發新的軟組織損傷,最終影響已經能夠進行的運動。2.藥物療法(1)改善腦功能選擇性地使用血管活性藥物進行綜合治療,有助于改善患者癥狀腦活素 可用于輕型嬰幼兒大腦發育不全,內源性抑郁和癲癇的支持治療及注意力不集中和記憶障礙等的治療。國內報道不少,多為綜合性治療中應用,難以確定療效。腦多肽(2)癲癇苯巴比妥、酰胺咪嗪、丙戊酸鈉、氯硝基安定等。(3)肉毒桿菌毒素A肌肉注射輔助療法肉毒桿菌毒素A用于臨床始于1980年,1992年用于腦癱。適應證:A.痙攣型腦性癱瘓的功能性畸形B.手足徐動型腦性癱瘓伴有肌痙攣和功能障礙者C.解除頸肌痙攣輔助完成頸椎固定術應用時也有局限性,能走的患者粗大運動功能測定改善比不能走的明顯。關于臨床效果持續的時間,多數報道療效出現時間在1周之內,持續時間不少于半年。3.高壓氧高壓氧:當氧的張力超過一個絕對大氣壓時即為高壓氧。由于高壓氧能提高血漿物理溶解氧,提高血氧分壓,改善腦組織缺氧狀況,促進腦細胞代謝和腦側枝循環的建立,故高壓氧治療低氧性的腦性癱瘓是有利的。對腦癱伴有智力低下、耳聾、腦萎縮有一定的療效。(三)傳統醫學中醫病名:五軟、五遲、癡呆、痿證張斯特砭術綜合療法(簡稱張氏砭術)張氏砭術是張斯特據“博濟生”醫學世家五代薪傳之經驗,發皇古義融匯新知,創用的獨特治療方法。其理論、診斷、工具、手法都不僅獨特,而且自成體系。它分砭摩和砭刺兩大類別,砭摩中的疏皮、理肉、刮骨、整筋等治法和砭刺中的劃、割、挑、剔等手法,是現今中外一切針灸推拿學派中獨有的,再加之指導施術的“張氏帶穴”理論而言,與古今各種理論有很大的差別,是張氏一脈的學術結晶。張氏砭術用特殊的方式去刺激特殊的穴位(張氏帶穴理論),配合特殊炮制的純中藥內服外貼、外摩、外浸等,并融入現代醫學的理療,通過這些綜合方式的有機結合不僅能影響大腦中樞神經系統的恢復潛能,促使其發生變化,使大腦功能獲得重新組合,代償已損壞組織的功能,達到功能再生的目的,同時對全身整體機能的調整發生影響,使腦癱患兒從整體上恢復至正常發育的軌道,這些整個大腦全面功能再生和整體發育恢復的情況是該療法最鮮明的特色。所以張氏砭術治療小兒腦癱,不僅運動姿勢明顯改變,而且情感、心理、語言、行為都全面見效,無須特殊訓練運動障礙也可隨著治療進展自然恢復。
2015-11-19 08:45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肖起濤 主治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你可以帶孩子到兒科檢查作專業檢查,檢查肌張力等.并不能單憑喜歡睡覺就懷疑腦癱.不過,在孩子的成長過程要多做健康體檢,以便及早發現一些問題.
2015-11-19 05:39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谷魁廣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1、出生前、出生時及出生后,發現有腦癱的高危因素。如懷孕期感染、風疹、嚴重妊高癥,小兒出生時窒息,早產兒,嚴重黃疸,小兒出生后顱內出血等。2、小兒出生后哺喂困難,如吸吮無力,哭聲弱或多哭,易受驚嚇。3、過分安靜,主動運動少。4、運動發育落后。如3個月到4個月大的小兒俯臥位不能豎頭或抬頭不穩,4個月仍不能用前臂支撐負重,扶站時以足尖著地或兩下肢過于挺直、交叉等。5、經常出現異常的肌張力和異常的姿勢,如雙手屈指內收,雙拳緊握,前臂內旋,頭頸后仰等。專家提醒,如家長發現小兒有上述癥狀,應立即到兒童醫院進行篩查診斷,必要時需進行智力測試。
2015-11-19 03:01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
什么是腦癱? 小兒腦性癱瘓簡稱小兒腦癱,是一組在小兒早期即發病的非進行性癥侯群,表現為非陣發性的中樞性隨意肌功能受累,如肢體痙攣、姿勢控制異常和不隨意運動等,并可同時伴有癲癇、智力低下、語言和視覺障礙等。其發病率在我國尚無精確報道,圍外報道為1.5‰~5‰活嬰。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