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使用地塞米松治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有何副作用?
病情描述發病時間、主要癥狀、癥狀變化等):我女兒患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原發性)醫生用地塞米松和酚磺乙胺以及Vc注射液靜點,請問長期使用地塞米松會有什么樣的副作用?歲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史東岳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長期使用地塞米松治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可能會產生多種副作用,如代謝紊亂、免疫系統抑制、消化系統問題、精神癥狀以及骨骼肌肉系統異常等。 1.代謝紊亂:可能導致血糖升高、血脂異常,增加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2.免疫系統抑制:降低身體的抵抗力,容易發生感染,如細菌、真菌和病毒感染。 3.消化系統問題:引起胃腸道不適,如惡心、嘔吐、胃潰瘍,甚至胃出血。 4.精神癥狀:可能出現情緒波動、失眠、焦慮、抑郁等精神方面的改變。 5.骨骼肌肉系統異常:導致骨質疏松,增加骨折的風險,還可能引起肌肉無力、萎縮。 6.其他:還可能有皮膚變薄、瘀斑、傷口愈合緩慢、水鈉潴留引起水腫等。 總之,雖然地塞米松在治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中發揮重要作用,但長期使用確實存在一定副作用。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權衡利弊,調整治療方案,盡量減少副作用的發生。患者在治療過程中也需密切配合醫生的監測和指導。
2025-01-08 14:24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谷魁廣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你好!首先祝你女兒早日恢復健康!我來給你談談“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問題。以下均為轉述,只作參考,不宜于臨床治療!什么是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又名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idiopathicthrombocytopenicpurpura,ITP)是無明顯外源性病因引起的血小板減少,但大多數是由于免疫反應引起的血小板破壞增加,故又稱為自身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是一類較為常見的出血性疾病,85%病例的血清和血小板表面有IgG抗體,其特點是血小板壽命縮短、骨髓巨核細胞增多,脾臟無明顯腫大。目前認為本病是一種與免疫有關的疾病。根據發病機理,誘發因素和病程,ITP分為急性型和慢性型兩類。急性型多見于兒童,男女發病率相近。慢性型較常見,以女性青年為多。急性型臨床出血重。但往往呈自限性,或經積極治療,常在數周內逐漸恢復或痊愈。少數病人可遷延半年左右,亦有發展為慢性者。慢性型出血癥狀一般較輕,但易反復發作,每次發作常持續數周或數月。經治療后病人可或痊愈或緩解,緩解時間長短不一,可數月或數年1)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病因及發病機理是什么?急性型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多發生在病毒感染或上呼吸道感染的恢復期,如風疹、麻疹、水痘、腮腺炎等。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肝炎、巨細胞病毒感染也可有短暫的血小板減少。目前認為病毒感染引起ITP不是由于病毒的直接作用,而是有免疫機制參與;因為常在病毒感染后2~3周發病,且患者血清中大多數存在血小板表面包被抗體(PAIgG)增加,引起血小板被吞噬細胞所破壞。急性型比慢性型抗體量更高,血小板破壞更多。有的病人同時發生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和自身免疫性溶血;新生兒患者均半數母親患有同樣疾病;這些現象都支持ITP是免疫性疾病。2)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有哪些臨床表現?本病以皮膚粘膜下及其他部位出血為主要表現。1.急性型。多見于兒童,發病前l--3周常有上呼吸道及其他病毒感染史。起病急,出血嚴重。突發廣泛的皮膚粘膜血點或成片瘀斑。甚至皮下血腫。常伴有鼻衄、牙齦出血等。胃腸和泌尿道出血可見便血及尿血。偶見結膜下、視網膜出血。少數患者同時伴有內臟或顱內出血而出現嚴重的不良后果。2.慢性型。多見于成人,病程為6個月以上。起病緩。出血癥狀輕,一般僅見皮膚瘀點或瘀斑反復發作性出現,或常見鼻衄、齒齦出血、結膜出血等其他出血傾向。女性患者可以月經過多或子宮出血為主要表現。長期反復大量出血而引起貧血者,可出現低熱、乏力、頭昏、失眠及脾腫大等。3)如何診斷及鑒別診斷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根據病史、皮膚黏膜出血癥狀,血小板減少,血小板壽命縮短,巨核細胞總數增加或正常,血清中檢出抗血小板抗體(PAIgG、M、A),無明顯肝、脾及淋巴結腫大,并排除其他引起血小板減少的疾病可診斷為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臨床常需與以下疾病鑒別:1.再生障礙性貧血:表現為發熱、貧血、出血三大癥狀,肝、脾、淋巴結不大,與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伴有貧血者相似,但一般貧血較重,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多減少,網織紅細胞不高。骨髓紅、粒系統生血功能減低,巨核細胞減少或極難查見。2.急性白血病:ITP特別需與白細胞不增高的白血病鑒別,通過血涂片中可見各期幼稚白細胞及骨髓檢查即可確診。3.過敏性紫癜:為對稱性出血斑丘疹,以下肢為多見,血小板不少,一般易于鑒別。4.紅斑性狼瘡:早期可表現為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有懷疑時應檢查抗核抗體及狼瘡細胞(LEC)可助鑒別。5.Wisktt-Aldrich綜合征:除出血及血小板減少外,合并全身廣泛濕疹并易于感染,血小板粘附性減低,對ADP、腎上腺素及膠原不發生凝集反應。屬隱性遺傳性疾病,男嬰發病,多于1歲內死亡。6.Evans綜合征:特點是同時發生自身免疫性血小板減少和溶血性貧血,Coomb′s試驗陽性,病情多嚴重,多數病人經激素或脾切除治療有效。7.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見于任何年齡,基本病理改變為嗜酸性栓塞小動脈,以前認為是血小板栓塞,后經熒光抗體檢查證實為纖維蛋白栓塞。這種血管損害可發生在各個器官。臨床上表現為血小板減少性出血和溶血性貧血,肝脾腫大,溶血較急者可發熱,并有腹痛、惡心、腹瀉甚至出現昏迷、驚厥及其他神經系癥狀。網織紅細胞增加,周圍血象中出現有核紅細胞。血清抗人球蛋白試驗一般陰性。可顯示腎功能不良,如血尿、蛋白尿、氮質血癥、酸中毒。預后嚴重,腎上腺皮質激素僅有暫時組合緩合作用。8.繼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嚴重細菌感染和病毒血癥均可引起血小板減少。各種脾腫大疾病、骨髓受侵犯疾病、化學和藥物過敏和中毒(藥物可直接破壞血小板或抑制其功能,或與血漿成分合并,形成抗原復合物,繼而產生抗體,再由抗原抗體發生過敏反應,破壞血小板。過敏反應開始時可見寒戰、發熱、頭痛及嘔吐等)、溶血性貧血均可伴有血小板減少,應仔細檢查,找出病因,以與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鑒別。4)如何治療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1.一般療法:急性?/div>2014-12-0318:26:11向我提問
2015-11-25 21:16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郭立軍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你好!首先祝你女兒早日恢復健康!我來給你談談“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問題。以下均為轉述,只作參考,不宜于臨床治療!什么是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又名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idiopathicthrombocytopenicpurpura,ITP)是無明顯外源性病因引起的血小板減少,但大多數是由于免疫反應引起的血小板破壞增加,故又稱為自身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是一類較為常見的出血性疾病,85%病例的血清和血小板表面有IgG抗體,其特點是血小板壽命縮短、骨髓巨核細胞增多,脾臟無明顯腫大。目前認為本病是一種與免疫有關的疾病。根據發病機理,誘發因素和病程,ITP分為急性型和慢性型兩類。急性型多見于兒童,男女發病率相近。慢性型較常見,以女性青年為多。急性型臨床出血重。但往往呈自限性,或經積極治療,常在數周內逐漸恢復或痊愈。少數病人可遷延半年左右,亦有發展為慢性者。慢性型出血癥狀一般較輕,但易反復發作,每次發作常持續數周或數月。經治療后病人可或痊愈或緩解,緩解時間長短不一,可數月或數年1)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病因及發病機理是什么?急性型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多發生在病毒感染或上呼吸道感染的恢復期,如風疹、麻疹、水痘、腮腺炎等。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肝炎、巨細胞病毒感染也可有短暫的血小板減少。目前認為病毒感染引起ITP不是由于病毒的直接作用,而是有免疫機制參與;因為常在病毒感染后2~3周發病,且患者血清中大多數存在血小板表面包被抗體(PAIgG)增加,引起血小板被吞噬細胞所破壞。急性型比慢性型抗體量更高,血小板破壞更多。有的病人同時發生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和自身免疫性溶血;新生兒患者均半數母親患有同樣疾病;這些現象都支持ITP是免疫性疾病。2)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有哪些臨床表現?本病以皮膚粘膜下及其他部位出血為主要表現。1.急性型。多見于兒童,發病前l--3周常有上呼吸道及其他病毒感染史。起病急,出血嚴重。突發廣泛的皮膚粘膜血點或成片瘀斑。甚至皮下血腫。常伴有鼻衄、牙齦出血等。胃腸和泌尿道出血可見便血及尿血。偶見結膜下、視網膜出血。少數患者同時伴有內臟或顱內出血而出現嚴重的不良后果。2.慢性型。多見于成人,病程為6個月以上。起病緩。出血癥狀輕,一般僅見皮膚瘀點或瘀斑反復發作性出現,或常見鼻衄、齒齦出血、結膜出血等其他出血傾向。女性患者可以月經過多或子宮出血為主要表現。長期反復大量出血而引起貧血者,可出現低熱、乏力、頭昏、失眠及脾腫大等。3)如何診斷及鑒別診斷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根據病史、皮膚黏膜出血癥狀,血小板減少,血小板壽命縮短,巨核細胞總數增加或正常,血清中檢出抗血小板抗體(PAIgG、M、A),無明顯肝、脾及淋巴結腫大,并排除其他引起血小板減少的疾病可診斷為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臨床常需與以下疾病鑒別:1.再生障礙性貧血:表現為發熱、貧血、出血三大癥狀,肝、脾、淋巴結不大,與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伴有貧血者相似,但一般貧血較重,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多減少,網織紅細胞不高。骨髓紅、粒系統生血功能減低,巨核細胞減少或極難查見。2.急性白血病:ITP特別需與白細胞不增高的白血病鑒別,通過血涂片中可見各期幼稚白細胞及骨髓檢查即可確診。3.過敏性紫癜:為對稱性出血斑丘疹,以下肢為多見,血小板不少,一般易于鑒別。4.紅斑性狼瘡:早期可表現為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有懷疑時應檢查抗核抗體及狼瘡細胞(LEC)可助鑒別。5.Wisktt-Aldrich綜合征:除出血及血小板減少外,合并全身廣泛濕疹并易于感染,血小板粘附性減低,對ADP、腎上腺素及膠原不發生凝集反應。屬隱性遺傳性疾病,男嬰發病,多于1歲內死亡。6.Evans綜合征:特點是同時發生自身免疫性血小板減少和溶血性貧血,Coomb′s試驗陽性,病情多嚴重,多數病人經激素或脾切除治療有效。7.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見于任何年齡,基本病理改變為嗜酸性栓塞小動脈,以前認為是血小板栓塞,后經熒光抗體檢查證實為纖維蛋白栓塞。這種血管損害可發生在各個器官。臨床上表現為血小板減少性出血和溶血性貧血,肝脾腫大,溶血較急者可發熱,并有腹痛、惡心、腹瀉甚至出現昏迷、驚厥及其他神經系癥狀。網織紅細胞增加,周圍血象中出現有核紅細胞。血清抗人球蛋白試驗一般陰性。可顯示腎功能不良,如血尿、蛋白尿、氮質血癥、酸中毒。預后嚴重,腎上腺皮質激素僅有暫時組合緩合作用。8.繼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嚴重細菌感染和病毒血癥均可引起血小板減少。各種脾腫大疾病、骨髓受侵犯疾病、化學和藥物過敏和中毒(藥物可直接破壞血小板或抑制其功能,或與血漿成分合并,形成抗原復合物,繼而產生抗體,再由抗原抗體發生過敏反應,破壞血小板。過敏反應開始時可見寒戰、發熱、頭痛及嘔吐等)、溶血性貧血均可伴有血小板減少,應仔細檢查,找出病因,以與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鑒別。4)如何治療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1.一般療法:急性?/div>2014-12-1013:07:47向我提問
2015-11-25 20:37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許宗彥 主治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你好!首先祝你女兒早日恢復健康!我來給你談談“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問題。以下均為轉述,只作參考,不宜于臨床治療!什么是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又名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idiopathicthrombocytopenicpurpura,ITP)是無明顯外源性病因引起的血小板減少,但大多數是由于免疫反應引起的血小板破壞增加,故又稱為自身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是一類較為常見的出血性疾病,85%病例的血清和血小板表面有IgG抗體,其特點是血小板壽命縮短、骨髓巨核細胞增多,脾臟無明顯腫大。目前認為本病是一種與免疫有關的疾病。根據發病機理,誘發因素和病程,ITP分為急性型和慢性型兩類。急性型多見于兒童,男女發病率相近。慢性型較常見,以女性青年為多。急性型臨床出血重。但往往呈自限性,或經積極治療,常在數周內逐漸恢復或痊愈。少數病人可遷延半年左右,亦有發展為慢性者。慢性型出血癥狀一般較輕,但易反復發作,每次發作常持續數周或數月。經治療后病人可或痊愈或緩解,緩解時間長短不一,可數月或數年1)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病因及發病機理是什么?急性型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多發生在病毒感染或上呼吸道感染的恢復期,如風疹、麻疹、水痘、腮腺炎等。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肝炎、巨細胞病毒感染也可有短暫的血小板減少。目前認為病毒感染引起ITP不是由于病毒的直接作用,而是有免疫機制參與;因為常在病毒感染后2~3周發病,且患者血清中大多數存在血小板表面包被抗體(PAIgG)增加,引起血小板被吞噬細胞所破壞。急性型比慢性型抗體量更高,血小板破壞更多。有的病人同時發生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和自身免疫性溶血;新生兒患者均半數母親患有同樣疾病;這些現象都支持ITP是免疫性疾病。2)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有哪些臨床表現?本病以皮膚粘膜下及其他部位出血為主要表現。1.急性型。多見于兒童,發病前l--3周常有上呼吸道及其他病毒感染史。起病急,出血嚴重。突發廣泛的皮膚粘膜血點或成片瘀斑。甚至皮下血腫。常伴有鼻衄、牙齦出血等。胃腸和泌尿道出血可見便血及尿血。偶見結膜下、視網膜出血。少數患者同時伴有內臟或顱內出血而出現嚴重的不良后果。2.慢性型。多見于成人,病程為6個月以上。起病緩。出血癥狀輕,一般僅見皮膚瘀點或瘀斑反復發作性出現,或常見鼻衄、齒齦出血、結膜出血等其他出血傾向。女性患者可以月經過多或子宮出血為主要表現。長期反復大量出血而引起貧血者,可出現低熱、乏力、頭昏、失眠及脾腫大等。3)如何診斷及鑒別診斷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根據病史、皮膚黏膜出血癥狀,血小板減少,血小板壽命縮短,巨核細胞總數增加或正常,血清中檢出抗血小板抗體(PAIgG、M、A),無明顯肝、脾及淋巴結腫大,并排除其他引起血小板減少的疾病可診斷為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臨床常需與以下疾病鑒別:1.再生障礙性貧血:表現為發熱、貧血、出血三大癥狀,肝、脾、淋巴結不大,與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伴有貧血者相似,但一般貧血較重,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多減少,網織紅細胞不高。骨髓紅、粒系統生血功能減低,巨核細胞減少或極難查見。2.急性白血病:ITP特別需與白細胞不增高的白血病鑒別,通過血涂片中可見各期幼稚白細胞及骨髓檢查即可確診。3.過敏性紫癜:為對稱性出血斑丘疹,以下肢為多見,血小板不少,一般易于鑒別。4.紅斑性狼瘡:早期可表現為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有懷疑時應檢查抗核抗體及狼瘡細胞(LEC)可助鑒別。5.Wisktt-Aldrich綜合征:除出血及血小板減少外,合并全身廣泛濕疹并易于感染,血小板粘附性減低,對ADP、腎上腺素及膠原不發生凝集反應。屬隱性遺傳性疾病,男嬰發病,多于1歲內死亡。6.Evans綜合征:特點是同時發生自身免疫性血小板減少和溶血性貧血,Coomb′s試驗陽性,病情多嚴重,多數病人經激素或脾切除治療有效。7.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見于任何年齡,基本病理改變為嗜酸性栓塞小動脈,以前認為是血小板栓塞,后經熒光抗體檢查證實為纖維蛋白栓塞。這種血管損害可發生在各個器官。臨床上表現為血小板減少性出血和溶血性貧血,肝脾腫大,溶血較急者可發熱,并有腹痛、惡心、腹瀉甚至出現昏迷、驚厥及其他神經系癥狀。網織紅細胞增加,周圍血象中出現有核紅細胞。血清抗人球蛋白試驗一般陰性。可顯示腎功能不良,如血尿、蛋白尿、氮質血癥、酸中毒。預后嚴重,腎上腺皮質激素僅有暫時組合緩合作用。8.繼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嚴重細菌感染和病毒血癥均可引起血小板減少。各種脾腫大疾病、骨髓受侵犯疾病、化學和藥物過敏和中毒(藥物可直接破壞血小板或抑制其功能,或與血漿成分合并,形成抗原復合物,繼而產生抗體,再由抗原抗體發生過敏反應,破壞血小板。過敏反應開始時可見寒戰、發熱、頭痛及嘔吐等)、溶血性貧血均可伴有血小板減少,應仔細檢查,找出病因,以與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鑒別。4)如何治療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1.一般療法:急性?/div>2014-12-0808:37:23向我提問
2015-11-25 18:25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谷印亮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理療科
-
你好!首先祝你女兒早日恢復健康!我來給你談談“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問題。以下均為轉述,只作參考,不宜于臨床治療!什么是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又名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idiopathicthrombocytopenicpurpura,ITP)是無明顯外源性病因引起的血小板減少,但大多數是由于免疫反應引起的血小板破壞增加,故又稱為自身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是一類較為常見的出血性疾病,85%病例的血清和血小板表面有IgG抗體,其特點是血小板壽命縮短、骨髓巨核細胞增多,脾臟無明顯腫大。目前認為本病是一種與免疫有關的疾病。根據發病機理,誘發因素和病程,ITP分為急性型和慢性型兩類。急性型多見于兒童,男女發病率相近。慢性型較常見,以女性青年為多。急性型臨床出血重。但往往呈自限性,或經積極治療,常在數周內逐漸恢復或痊愈。少數病人可遷延半年左右,亦有發展為慢性者。慢性型出血癥狀一般較輕,但易反復發作,每次發作常持續數周或數月。經治療后病人可或痊愈或緩解,緩解時間長短不一,可數月或數年1)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病因及發病機理是什么?急性型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多發生在病毒感染或上呼吸道感染的恢復期,如風疹、麻疹、水痘、腮腺炎等。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肝炎、巨細胞病毒感染也可有短暫的血小板減少。目前認為病毒感染引起ITP不是由于病毒的直接作用,而是有免疫機制參與;因為常在病毒感染后2~3周發病,且患者血清中大多數存在血小板表面包被抗體(PAIgG)增加,引起血小板被吞噬細胞所破壞。急性型比慢性型抗體量更高,血小板破壞更多。有的病人同時發生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和自身免疫性溶血;新生兒患者均半數母親患有同樣疾病;這些現象都支持ITP是免疫性疾病。2)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有哪些臨床表現?本病以皮膚粘膜下及其他部位出血為主要表現。1.急性型。多見于兒童,發病前l--3周常有上呼吸道及其他病毒感染史。起病急,出血嚴重。突發廣泛的皮膚粘膜血點或成片瘀斑。甚至皮下血腫。常伴有鼻衄、牙齦出血等。胃腸和泌尿道出血可見便血及尿血。偶見結膜下、視網膜出血。少數患者同時伴有內臟或顱內出血而出現嚴重的不良后果。2.慢性型。多見于成人,病程為6個月以上。起病緩。出血癥狀輕,一般僅見皮膚瘀點或瘀斑反復發作性出現,或常見鼻衄、齒齦出血、結膜出血等其他出血傾向。女性患者可以月經過多或子宮出血為主要表現。長期反復大量出血而引起貧血者,可出現低熱、乏力、頭昏、失眠及脾腫大等。3)如何診斷及鑒別診斷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根據病史、皮膚黏膜出血癥狀,血小板減少,血小板壽命縮短,巨核細胞總數增加或正常,血清中檢出抗血小板抗體(PAIgG、M、A),無明顯肝、脾及淋巴結腫大,并排除其他引起血小板減少的疾病可診斷為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臨床常需與以下疾病鑒別:1.再生障礙性貧血:表現為發熱、貧血、出血三大癥狀,肝、脾、淋巴結不大,與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伴有貧血者相似,但一般貧血較重,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多減少,網織紅細胞不高。骨髓紅、粒系統生血功能減低,巨核細胞減少或極難查見。2.急性白血病:ITP特別需與白細胞不增高的白血病鑒別,通過血涂片中可見各期幼稚白細胞及骨髓檢查即可確診。3.過敏性紫癜:為對稱性出血斑丘疹,以下肢為多見,血小板不少,一般易于鑒別。4.紅斑性狼瘡:早期可表現為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有懷疑時應檢查抗核抗體及狼瘡細胞(LEC)可助鑒別。5.Wisktt-Aldrich綜合征:除出血及血小板減少外,合并全身廣泛濕疹并易于感染,血小板粘附性減低,對ADP、腎上腺素及膠原不發生凝集反應。屬隱性遺傳性疾病,男嬰發病,多于1歲內死亡。6.Evans綜合征:特點是同時發生自身免疫性血小板減少和溶血性貧血,Coomb′s試驗陽性,病情多嚴重,多數病人經激素或脾切除治療有效。7.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見于任何年齡,基本病理改變為嗜酸性栓塞小動脈,以前認為是血小板栓塞,后經熒光抗體檢查證實為纖維蛋白栓塞。這種血管損害可發生在各個器官。臨床上表現為血小板減少性出血和溶血性貧血,肝脾腫大,溶血較急者可發熱,并有腹痛、惡心、腹瀉甚至出現昏迷、驚厥及其他神經系癥狀。網織紅細胞增加,周圍血象中出現有核紅細胞。血清抗人球蛋白試驗一般陰性。可顯示腎功能不良,如血尿、蛋白尿、氮質血癥、酸中毒。預后嚴重,腎上腺皮質激素僅有暫時組合緩合作用。8.繼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嚴重細菌感染和病毒血癥均可引起血小板減少。各種脾腫大疾病、骨髓受侵犯疾病、化學和藥物過敏和中毒(藥物可直接破壞血小板或抑制其功能,或與血漿成分合并,形成抗原復合物,繼而產生抗體,再由抗原抗體發生過敏反應,破壞血小板。過敏反應開始時可見寒戰、發熱、頭痛及嘔吐等)、溶血性貧血均可伴有血小板減少,應仔細檢查,找出病因,以與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鑒別。4)如何治療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1.一般療法:急性?/div>2014-12-0415:14:05向我提問
2015-11-25 15:29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