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強 醫師
濰坊市人民醫院
三級甲等
普內科
-
腸痙攣是由于腸壁平滑肌強烈收縮而引起的陣發性腹痛。治療方法包括一般治療、物理治療、藥物治療、中醫治療、手術治療等。 1.一般治療:調整飲食,避免食用生冷、辛辣、油膩等刺激性食物,注意腹部保暖。 2.物理治療:可用熱水袋熱敷腹部,緩解腸痙攣引起的疼痛。 3.藥物治療:顛茄片、山莨菪堿等解痙藥可緩解平滑肌痙攣;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等益生菌有助于調節腸道菌群;若伴有腸道感染,可使用諾氟沙星等抗生素。但使用藥物需遵醫囑。 4.中醫治療:針灸、按摩等中醫療法對腸痙攣也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5.手術治療:對于因腸道器質性病變導致的嚴重腸痙攣,經保守治療無效時,可能需要手術治療。 腸痙攣的治療需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患者應及時就醫,明確病因,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治療,以促進康復。
2025-01-08 13:18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任立存 主治醫師
淮北口腔醫院
其他
內科
-
腸痙攣是由于腸壁的平滑肌強烈收縮引起的陣發性腹痛,在小兒急性腹痛中最常見。從嬰兒至兒童均可出現腸痙攣,但在5-6歲小兒最常見。腸痙攣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繼發性,也就是由于其他疾病繼發引起的腸痙攣癥狀,如腸回轉不良、腸重復畸形、腸炎等可引起腸痙攣。約80%的腸痙攣是原發性的,也就是說沒有原發病因。其病因不清,可能與過敏體質有關。有些小兒在呼吸道感染、暴飲暴食、嬰兒奶中糖分含量高、咽下大量冷空氣時,均可誘發腸道的自主神經系統失衡,致使一過性腸壁肌肉痙攣,暫時阻斷腸內容物的通過,近端腸蠕動增強而發生腹痛。經過一定時間后,腸壁肌肉自然松弛,腹痛消失,以后又可復發。發生腸痙攣時,小兒可突然發生陣發性腹痛,每次腹痛時間不等,可持續數分鐘至數十分鐘,反復發作,多能自行緩解。發作時,腹痛程度有輕有重,輕者,小兒可忍受,嚴重時小兒會出現哭鬧、翻滾、出冷汗、面色蒼白,可伴發嘔吐。發作間歇小兒一切正常,不影響食欲。但如果腹痛嚴重,發作頻繁,也會影響小兒的食欲。如果小兒自生后就經常出現發作性腹痛,應進一步檢查,以除外繼發性腸痙攣的可能。如果是原發性腸痙攣,腹腔內沒有器質性病變。小兒會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的鍛煉其過敏體質會逐漸脫敏,癥狀即可消失。小兒每次發作時可臥床休息,保暖,服用解痙藥物如顛茄、阿托品,同時服用脫敏藥如異丙嗪、撲爾敏等。如果小兒發作4-6小時不緩解,應該去醫院檢查,以除外急腹癥。如為繼發性腸痙攣,要針對病因治療,以免影響小兒的生長發育。
2015-11-26 06:14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崔立靜 醫師
中原油田醫療衛生服務中心光明醫院
一級
內科
-
小兒腸痙攣,屬中醫腹痛范疇。為兒科常見病,好發年齡在5~15歲,每月發作或每周發作2~3次。一般在早晨起時、空腹或進餐時突然臍周腹痛,呈痙攣性發作,一般半小時左右可自行緩解。目前西醫對本病病因尚不明了,也無理想的西藥。詢問病史,多數患兒都在暑熱季節過食冷飲、貪涼露宿空調冷氣房間,腹部受涼所致。中醫學認為,本病多因過食生冷,寒邪直中胃腸,寒凝氣滯,氣血經脈受阻不通而現痙攣性腹痛。治宜溫中散寒,行氣止痛。自擬烏茴萸蔻芍甘湯,方用烏藥、小茴香、吳茱萸、肉豆蔻、木香、香附、枳殼、白芍、炙甘草等。方中烏藥、小茴香、吳茱萸、肉豆蔻等溫中散寒、消除積冷,白芍、甘草緩急解痙;再以木香、香附、枳殼等行氣止痛、消積化滯為佐使,每獲卓效。
2015-11-26 05:34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尹君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耳鼻喉科
-
腸痙攣是胃腸道受到冷熱刺激,或是其他感染后做出的應急反應,用點接痙止痛要就回好點,可以吃點元胡止疼片就好了!~
2015-11-26 04:25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孔書雪 醫師
河北省邢臺市威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內科
-
腸痙攣又稱痙攣性腸絞痛,是小兒急性腹痛中最為常見的機能性腹痛。其主要特點是:腹痛突然發作,但在腹痛的間歇期,又很難發現異常體征。 引起腸痙攣的病因可能是飲食不當(如攝入大量的生冷食品、暴飲暴食、喂乳過多,或食物中含糖量過高而引起腸內積氣等)導致;也可能是氣候變化(如感寒受涼等)使小兒出現腸痙攣;還可能是因為腸寄生蟲毒素的刺激導致。上述的幾種誘發因素都可能引起腸壁暫時性缺血,或導致副交感神經興奮,使腸胃的平滑肌痙攣,從而引起腹痛。當腸胃的平滑肌出現痙攣時,可以阻止腸胃的內容物通過,這樣就可能引起嘔吐。腸胃的平滑肌,在持續痙攣一段時間后,會逐嵌地自然松弛,此時患兒的腹痛即消失,而形成所謂“發作間歇期”。如果致病因素未能被消除,患兒可以再次出現腹痛。小兒發生腸痙攣的臨床表現有: 平時健康的小兒,如果突然發生陣發性、間歇性的腹痛,而在間歇期間內,又找不到異常的體征,則是本病的主要特點。患兒的腹痛,可持續數分鐘或數十分鐘不等,時作時止。經反復發作數十分鐘或數小時后,腹痛可不再出現。個別患兒,其反復發作的腹痛,可遷延數日,腹痛的程度輕重也各不相同,嚴重者可以出現就地翻滾。典型病例其腹痛部位往往以臍周為主,也就是說,出現痙攣的部位是在小腸。近端的大腸出現痙攣時,其疼痛處為右下腹;當遠端的大腸出現痙攣時,左下腹發生疼痛;如果患兒在大便之前出現腹痛,那么可能是降結腸或乙狀結腸發生痙攣。少數年齡較大的兒童,其絞痛可能出現于脅部,并且多見于一側,這是由于結腸的肝曲或脾曲發生痙攣。年歲較小者,也可能出現劍突下的腹部區域絞痛,這是由于胃發生痙攣。嚴格說來,這不是腸痙攣,而是胃痙攣,但因其發生的機理相似,故推拿治療也有效果。腸痙攣的推拿治療:1.虛寒型 手法:推法,摩按,揉法,掐法。 取穴及部位:腕陰陽穴、三關穴、六腑穴、腹陰陽穴、臍部及其周圍的腹部、脾土穴、足三里穴。操作方法及要求:①分推腕陰陽穴,一百下至三百下。②推三關穴。推三關穴的次數應為退六腑穴次數的3倍以上。如果退六腑穴為50次,那么推三關穴至少應為200次,具體的推三關的次數應根據患兒虛寒的程度而定。③退六腑穴,其次數應與推三關穴的次數相適應。④分推腹陰陽穴。使患兒取仰臥位,醫者以左右兩手的手指,分別自胸骨下端,沿肋弓的下方,同時分推至腋中線二百下。⑤摩揉臍腹。使患兒取仰臥位,醫者在患兒腹部先用掌摩法進行治療,持續數分鐘,使之有溫熱的感覺。 在醫者摩揉患兒腹部的過程中,有的患兒會頻頻矢氣;月齡或年齡較小的患兒,在醫者摩揉其腹部時,有的可能會排出大便;在患兒矢氣或排便后,其癥狀會顯著減輕。2.實熱型 手法:推法,掐法,捏法,揉法。 取穴及部位:關元穴、六腑穴、天河水穴、一窩風穴、外勞宮穴、四橫紋穴。 操作方法及要求:①分推腕陰陽穴:一百下至三百下。②推三關穴:約三百下。③推六腑穴:約九百下。④清天河水穴:一百下至二百下。⑤掐揉一窩風穴:每側掐揉數十下。⑥揉外勞宮穴:用指揉法,致十下或數百下。⑦推四橫紋穴:使患兒掌心向上,醫者以一指作推法,依次分別用推法治療第二掌指關節的掌面橫紋、第三掌指關節的掌面橫紋、第四掌指關節的掌面橫紋及第五掌指關節的掌面修紋處;在上述的每一個掌指關節處,依次各推數十下。⑧捏脊:使患兒取俯臥位,其頭應略為抬起,或由患兒的家長以手托住患兒的額部,使其頭略抬起。患兒的背部朝向醫者的面部和胸部。醫者的食指與中指并攏,拇指與食指、中指相對;兩手食指的撓側靠近,同時以指的遠端掌面捏住患兒龜尾穴的肌膚,兩拇指朝背深部方向擠,兩手的食指及中指離背深部方向輕擠,如捻物狀,雙手捏住患兒的肌膚,逐漸地不斷地向患兒的頂端移動,至大椎穴止。作6~10次。
2015-11-25 21: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