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成因、注意事項、治療及危險有哪些?
請問: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是由于什么原因引起的?應該在平時生活中注意什么?怎樣治療?有什么危險?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張建國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中醫科
-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可能由動脈粥樣硬化、頸椎病變、血管痙攣、血液黏稠度增高、心臟疾病等引起。患者在生活中要注意飲食、作息、運動等,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物理治療等,若不及時治療可能導致嚴重后果。 1.動脈粥樣硬化:這是常見原因,因血管壁脂質沉積使管腔狹窄。要控制血脂,可遵醫囑服用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降脂藥。 2.頸椎病變:頸椎增生等壓迫椎動脈。需注意頸部姿勢,避免長時間低頭。 3.血管痙攣:情緒緊張、寒冷等可致血管收縮。保持心情平和,注意保暖。 4.血液黏稠度增高:如高血脂、高血糖。要調整飲食,必要時使用阿司匹林等藥物。 5.心臟疾病:如心律失常影響供血。積極治療心臟原發病。 總之,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需要引起重視,及時就醫,明確病因,采取針對性治療,并注意生活方式的調整,以預防病情進展。
2025-01-08 18:17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賀濤 主治醫師
河北省邢臺市威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內科
-
現在一樣需要避免情緒激動.需要注意休息.
2015-11-26 09:25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孔書雪 醫師
河北省邢臺市威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內科
-
椎-基底動脈是腦的重要供血動脈.椎動脈左右各有一支,它穿行于頸椎兩側的橫突孔,向上行進入頭顱內,兩支血管在腦內合為一支叫基底動脈.從椎動脈和基底動脈又發出很多粗細不等的小血管,供應人腦的枕葉,小腦,腦干,丘腦及內耳等部位.椎動脈和基底動脈以及它們的分支統稱為椎基底動脈系統.正常雙側椎動脈血流量為200毫升/分鐘,相當于全腦血流量的1/5.當各種病因使椎基底動脈系統的血流量下降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出現相應的腦缺血癥狀,一般不超過24小時,但可反復發作,醫學上稱為椎基底動脈系統短暫缺血發作,簡稱“VBI”.有些病人癥狀不重但24小時內不緩解,又稱為椎基底動脈系統供血不足.VBI的病因:(1)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動脈硬化以及血管炎癥導致椎基底動脈系統的血管管腔狹窄,血栓形成;(2)動脈血壓過低使椎基底動脈的血流量減少;(3)嚴重的頸椎病導致頸椎橫突孔狹窄,壓迫椎動脈;(4)某些先天的椎基底動脈發育異常等.發作時的表現:頭暈伴有天旋地轉的感覺或周圍物體搖晃感即眩暈;惡心,嘔吐,耳鳴,聽力下降;視物不清或視物成雙影,視物變形;行走不穩,言語不清,聲音嘶啞,吞咽困難;一側肢體無力伴對側嘴歪眼斜,面部麻木;嚴重者可出現四肢無力,跌倒,神志喪失.臨床以眩暈,惡心,嘔吐,耳鳴最多見.癥狀持續數分鐘或數小時,多在24小時內緩解,不留后遺癥,但可反復發作.中年以后,出現發作性眩暈,惡心,嘔吐,耳鳴等癥狀,應該想到有VBI的可能,如果有高血壓,肥胖,糖尿病,嚴重的頸椎病,冠心病等,更應懷疑此病.病人應立即平臥,護送去醫院就診.選擇醫院的原則是:就近,最好是有神經專科和急診科室的醫院.尋找合適的交通工具,以減少途中病人受震動和顛簸,搬動病人時要避免突然改變體位和過度扭轉頸部.病人嘔吐時要及時清除口腔的嘔吐物,防止誤吸入氣道.VBI的治療包括以下3方面:1.針對各種危險因素的治療.這類藥物是針對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等誘發因素所進行的病因治療,包括各種降血壓藥,治療糖尿病藥,降脂藥等.2.改善腦部的血液供應和腦細胞的代謝.主要有3類:(1)防止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粘滯性;(2)選擇性擴張腦血管,增加腦血流量;(3)改善腦細胞代謝.3.發作時的對癥治療.發作時用藥以減輕癥狀,發作間期無需應用,這類藥物常可引起頭昏和困倦感覺.1/3的患者可以經過積極控制危險因素,逐漸停止發作.1/3的患者反復,頻繁發作.給予及時治療,避免誘發因素,可逐漸減少發作.1/3的患者在反復發作的基礎上發展成為腦梗塞.其中一半在首次患病后一年內發作,其余在5年內發生.還有一種基底動脈型的偏頭痛,也是VBI發作的一種形式.VBI反復發作還是心肌梗塞的一個危險信號.VBI患者睡眠不能“高枕無憂”,高枕可能影響椎動脈的血流,還可能刺激頸交感神經,誘發腦缺血.避免由臥位或蹲位突然轉成直立位.老年人“直立調節反應”能力減弱,在短暫腦缺血發作的病人中,直立調節障礙更常見.鍛煉身體時頸部不能過度地后仰,扭轉,屈曲.外出旅游不能乘坐高速,旋轉,快速升降的游樂設備,登高及坐纜車時也要小心.野外或途中有發作應立即停下來平臥休息,一些長期性治療在外出旅行時也要規律用藥.近期頻繁發作應避免外出.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是臨床常見病癥.這種病癥的發生多是因為動脈硬化或頸椎間盤突出,肥大壓迫血管,影響了血液循環,最終導致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它多發生在伏案工作時間長的人身上,如教師,編輯等.由于長期伏案工作,很少運動,引起腦血管彈性減退,頸椎疾病等,并相應地引起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以前這類患者大部分是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現在隨著電腦走進千家萬戶,許多年輕人因長時間伏案工作,加上飲食結構不科學,高脂肪高蛋白攝入過多,致使“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病癥患者年輕化了.在各個不同的年齡層中,這類患者又以女性居多.許多患了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朋友,誤以為是自己的心血管或神經系統出了問題,常到心血管科或神經科去看病.其實,當你出現經常性頭暈,頭疼等癥狀時,應該到針灸科去看看.對于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這種病,很多能擴張血管的中西藥看似對癥,實際上療效不大,還有一些副作用.而我國傳統的針灸療法能在局部集中要點改善血液循環,同時調整神經,內分泌功能,使人的肌體功能在整體上明顯好轉.
2015-11-26 08:08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
什么是基底動脈尖綜合征? 基底動脈尖綜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artery syndrome,TOBS)是因基底動脈尖端血液循環障礙所致的一組臨床綜合征,根據其臨床表現分為兩組,即中腦和丘腦受損的腦千頂端梗死和顳葉內側面、枕葉受損的大腦后動脈區梗死。有腦血管病危險因素的中老年人,以突發頭暈為首發癥狀,并出現較快恢復的意識障礙,而無明顯的運動與感覺障礙,伴有瞳孔異常,眼球運動障礙,垂直注視麻痹,須考慮為TOBS。如伴有皮質盲或偏盲,嚴重記憶障礙則可能性更大。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