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肝基因分型有哪些種類?
現在肝炎病的人群太多了,我的一個朋友現在也正在接受抗病毒的治療,他得的是丙肝,大夫說要去做基因分型來確定干擾素用量和時間.那么請問一下知道的朋友們,丙肝的基因分型都有哪幾種?了解一下,長點醫學知識.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趙蕾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丙肝基因分型主要有 1 型、2 型、3 型、4 型、5 型和 6 型。不同的基因分型在治療方案和預后上可能存在差異。 1.1 型:是全球較為常見的類型,治療難度相對較大。 2.2 型:治療效果通常較好,對藥物的反應相對積極。 3.3 型:感染后肝臟損傷可能較明顯,治療時需綜合考慮多種因素。 4.4 型:在某些地區較為流行,治療方案需根據個體情況制定。 5.5 型:相對少見,其病毒特征和治療反應有一定特點。 6.6 型:分布范圍相對較窄,治療需針對性選擇藥物和方案。 了解丙肝的基因分型對于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評估治療效果和預后都具有重要意義。患者應在正規醫院接受專業的診斷和治療。
2025-01-08 19:53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崔立靜 醫師
中原油田醫療衛生服務中心光明醫院
一級
內科
-
這個丙肝明確沒有分型。這個丙肝病毒的病毒庫比較高,應該使用干擾素進行治療,結合苦參素,病毒唑治療。
2015-11-26 16:20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史東岳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丙肝的基因分型有三種:1.反復發作型。此為典型的HCV感染表現。ALT高于正常值,在正常值上下反復波動,緩解期時ALT可恢復正常。2.持續異常型。此型的ALT呈持續性偏高,但ALT的數值僅比正常值高1~2倍。3.健康攜帶型。此型ALT正常,肝活檢可能正常或顯示不同程度的慢性肝炎改變。
2015-11-26 15:12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希弘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1、急性肝炎各型病毒均可引起。丙型肝炎超過50%轉慢性。(1)急性黃疸型肝炎:臨床經過的階段性較為明顯,可分為三期,總病程2—4個月。黃疸前期:丙型肝炎起病相對較緩,僅少數有發熱。少數患者以頭痛、發熱、四肢酸痛等癥狀為主,類似感冒。此期主要癥狀有全身乏力、食欲減退、惡心、嘔吐、厭油、腹脹、肝區痛、尿色加深等,肝功能改變主要為ALT升高。本期持續1—21天,平均5—7天。黃疸期:自覺癥狀好轉,發熱消退,尿黃加深,鞏膜和皮膚出現黃疸,1—3周內黃疸達到高峰。部分患者可有一過性糞色變淺、皮膚瘙癢、心動徐緩等梗阻性黃疸表現。肝大、質軟、邊緣銳利,有壓痛及叩痛。部分病例有輕度脾大。肝功能檢查ALT和膽紅素升高,尿膽紅素陽性。本期持續2—6周圍。恢復期:癥狀逐漸消失,黃疸消退,肝、脾回縮,肝功能逐漸恢復正常。本期持續2周至4個月,平均1個月。(2)急性無黃疸型肝炎:除無黃疸外,其他臨床表現與黃疸型相似。相比之下,黃疸型起病較緩慢,癥狀較輕,主要為全身乏力,食欲下降,惡心、腹脹,肝區痛,肝大,有輕壓痛及叩痛等。恢復較快,病程大多在3個月內。有些病例無明顯癥狀,易被忽視。實際上無黃疸型發病率遠高于黃疸型。急性丙型肝炎的臨床表現一般較輕,多無明顯癥狀或癥狀很輕,無黃疸型占2/3之上。多數病例無發熱,血清ALT呈輕中度升高即使是急性黃疸型病例,血清總膽紅素一般不超過52umol/L。 2、慢性肝炎急性肝炎病程超過半年,或原有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或HBsAg攜帶史而因同一病原再次出現肝炎癥狀、體征及肝功能異常者。發病不明確或雖無肝炎病史,但根據肝組織病理學或根據癥狀、體征、化驗及B超檢查綜合分析符合慢性肝炎表現者。慢性肝炎僅見于乙、丙、丁3型肝炎。輕度:病情較輕,可反復出現乏力、頭暈、食欲有所減退、厭油、尿黃、肝區不適、睡眠不佳、肝少大有輕觸痛,可有輕度脾大。部分病例癥狀、體如。肝功能指標僅1或2項輕度異常。中度:癥狀、體征、實驗室檢查居于輕度和重度之間。重度:有明顯或持續的肝炎癥狀,如乏力、納差、腹脹、尿黃、便溏等,伴肝病面容、肝掌、癡、脾大,ALT和/或天門冬氨酸氨酶(AST)反復或持續升高,白蛋白降低或A/G比值異常、丙種球蛋白明顯升高。反A≤32g/L,Bil>正常上限5倍,PAT60%—40%,CHE<U/L,四項中有一項者,可診斷為重度慢性肝炎。 3、重型肝炎(肝衰竭)是病毒性肝炎中最嚴重的一種類型,約占全部肝炎中的0.2%-0.5%,病死率高。所有肝炎病毒均可引起重型肝炎,甲型、丙型少見。重型肝炎發生的病因及誘因復雜,包括重疊感染(如乙型肝炎重疊戊型肝炎)、機體免疫狀況、妊娠、HBV前C區突變、過度疲勞、精神刺激、飲酒、應用肝損藥物、合并細菌感染、有其他合并癥(如甲狀腺功能亢進、糖尿病)等。(1)急性重型肝炎:又稱暴發型肝炎,發病多有誘因。以急性黃疸型肝炎起病,但病情發展迅猛,2周內出現極度乏力,嚴重消化道癥狀,出現神經、精神癥狀,表現為嗜睡、性格改變、煩躁不安、昏迷等,體檢可見撲翼樣震顫及病理反射,肝性腦病在Ⅱ度以上(按Ⅳ度劃分)。黃疸急劇加深,膽酶分離,肝濁音界進行性縮小,有出血傾向,PTA小于40%,血氨升高,出現中毒性鼓腸,肝臭,急性腎衰竭(肝腎綜合征)。即使黃疸很輕,甚至尚未出現黃疸,但有上述表現者,應考慮本病的診斷。本型病死率高。病程不超過三周。(2)亞急性重癥肝炎:又稱亞急性肝壞死。以急性型肝炎起病,15d至24周出現極度乏力,食欲缺乏頻繁嘔吐腹脹等中毒癥狀,黃疸進行性加深,膽紅素每天上升≥17.1umol/L或大于正常值10倍,明顯腹脹,肝性腦病Ⅱ度以上,有明顯出血現象,凝血酶原時間顯著延長及凝血酶原活動度<40%。首先出現Ⅱ度以上肝性腦病者,稱腦病型;首先出現腹水及其相關癥侯(包括胸水等)恩者,稱為腹水型。亞急性重型肝炎晚期可有難治性并發,如腦水腫,消化道大出血,嚴重感染,電解質紊亂及酶堿平衡失調(低鈉、低鉀、低鎂、堿中毒等)。白細胞升高、血紅蛋白下降、低血糖低膽固醇,低膽堿酯酶。一旦出現肝腎綜合征,預后極差。本型病程較長,常超過3周至數月:容易轉化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3)慢性重型肝炎:臨床表現同亞急性重癥肝炎,但有如下基礎:①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病史;②慢性HBV攜帶史;③無肝病史及無HBsAg攜帶史,但有慢性肝病體征(如肝掌、蜘蛛癡等)、影像學改變(如脾臟增厚等)及生化檢測改變者(如A/G比值下降或倒置,丙種球蛋白升高);④肝穿刺檢查支持慢性肝炎;⑤慢性乙型或丙型肝炎,或慢性HBsAg攜帶者重疊甲型、戊型或其他肝炎病毒感染時要具體分析,應除外由甲型、戊型或其他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或亞急性重癥肝炎。 4、淤膽型肝炎以肝內淤膽為主要表現的一種特殊臨床類型,又稱為毛細管肝炎。急性淤膽型肝炎起病類似急性黃疸型肝炎,但自覺癥狀較輕。黃疸較深,持續3周以上,甚至持續數月或更長。有皮膚瘙癢,大便顏色變淺,肝大。肝功能檢查血清膽紅素明顯升高,以直接膽紅素為主,PAT>60%,γ—谷氨酰胎酶,堿性酶,總膽汁酸,膽固醇等升高,ATL初期升高,中后期可正常。大多數病人可順利恢復。在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基礎上發生上述百萬者,為慢性淤膽型肝炎,其發生率較急性者多,預后較差。 5、肝炎硬化根據肝臟炎癥情況分為活動性與靜止性兩型。①活動性肝硬化,有慢性肝炎活動的表現ALT升高,乏力及消化道癥狀明顯,荒誕白蛋白下降。伴有腹壁、食道靜脈曲張,腹水,肝縮小質地變,脾進行性增大,門靜脈、脾靜脈增寬等門脈搏高壓征表現。②靜止性肝硬化:無肝臟炎癥活動的表現,癥狀輕或無特異性,可有上述體征。 根據肝組織病理及臨床表現分為代償性肝硬化和失代償性肝硬化。①代償性肝硬化,指早期肝硬化Child—PughA級。A≥35g/L,Bil>35μmol/L,PAT<60%。可有門脈高壓征,但腹水、肝性腦病或上消化道大出血;②失代償性肝硬化,指中晚期肝硬化,屬Child—PughB、C級。有明顯肝功能異常及失代償征象,如A>35g/L,A/G>1.0,Bi>35μmol/L,PAT<60%。可有腹水,肝性腦病或門脈高壓引起的食管、胃底靜脈明顯曲張或破裂出血。未達到肝硬化診斷標準,但肝纖維化表現較明顯者,稱肝炎肝纖維化。主要根據組織病理學作出診斷,B超及血清學指標如透明質酸,Ⅲ型前膠原胎、Ⅳ型膠原,層連蛋白等可供參考。 特殊人群肝炎的表現:(1)小兒病毒性肝炎:急性肝炎多為黃疸型,以甲型肝炎為主。一般起病較急,黃疸前期較短,消化道癥狀和呼吸道癥狀較明顯,早期易誤診為上呼吸道感染或消化道疾病。肝脾腫大較顯著。黃疸消退較快病程較短。嬰兒肝炎病情較重,可發展為急性重型肝炎。小兒慢性肝炎以乙型和丙型多見,病情大多較輕。因小兒免疫系統發育不成熟,感染HBV后易成免疫耐受狀態,多不表現癥狀而徹底隱性感染,或成為無癥狀HBV攜帶者。(2)老年病毒性肝炎:老年急性病毒性肝炎以戊型肝炎多見,以黃疸型為主。老年慢性肝炎較急性者為多:其特點是黃疸發生率高,黃疸較深,持續時間較長;淤膽型較多見;合并癥較多;重型肝炎比例高;預后較差。(3)妊娠期肝炎:妊娠期肝臟負擔加重,感染肝炎病毒后癥狀較重,尤其以妊娠后期為嚴重,其特點為:消化道癥狀較明顯,產后大出血多見,重型肝炎比例高,因而病死率也較高。可對胎兒有影響(早產、死胎、畸形)。妊娠合并戊型肝炎時病死率可高達30%以上。如為HBV或HCV感染者,可垂直傳播給胎兒。
2015-11-26 14:50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