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趙望泓 主任醫師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
三級甲等
口腔科
-
鵝口瘡是一種口腔黏膜感染疾病,由真菌引起,多發于嬰幼兒和特定人群,治療方法多樣。當身體感到不適時,務必及時就醫,聽從醫生的指示進行診治,不宜自己隨意用藥。
2018-11-24 13:22
1.病因:主要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嬰幼兒免疫力低、長期應用抗生素等易發病。
2.癥狀:口腔黏膜出現白色斑膜,不易擦去。
3.檢查:通過口腔檢查可確診。
4.治療:用2%~4%碳酸氫鈉溶液清潔口腔,再涂抹制霉菌素。
5.預防:注意嬰幼兒口腔衛生,加強營養,增強體質。
鵝口瘡需及時治療和預防,以促進恢復,減少復發。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增沛 主治醫師
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
三級甲等
五官科
-
你好!鵝口瘡是小嬰兒常見的口腔疾病,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表現為口腔粘膜及舌面出現點、片狀乳凝塊,不易擦去,多見體質較弱的寶寶,可用制霉菌素作口腔護理。
2015-11-26 17:43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軒存旺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口炎是指口腔粘膜的炎癥,若病變限于局部如舌、齒齦、口角亦可稱為舌炎、齒齦炎或口角炎等。本病多見于嬰幼兒。可單獨發生,亦可繼發于全身疾病如急性感染、腹瀉、營養不良、久病體弱和維生素BC缺乏等。常由細菌、病毒、真菌或螺旋體感染引起。食具消毒不嚴;口腔不衛生或由于各種疾病導致機體抵抗力下降等因素均有利于口炎的發生。口炎的種類很多,常見的有鵝口瘡、皰疹性口炎、潰瘍性口炎等。 鵝口瘡又名雪口病,為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的口炎。多見于新生兒、營養不良、腹瀉、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或激素的患兒。新生兒多由產道感染或因哺乳時奶頭不潔及污染的乳具感染。 輕癥可見口腔粘膜表面覆蓋白色乳凝塊樣小點或小片狀物,可逐漸融合成大片,不易擦去,強行剝離后局部粘膜潮紅、粗糙、可有溢血,不痛,不流涎,一般不影響吃奶,無全身癥狀;重癥則全部口腔均被白色斑膜覆蓋,甚至可蔓延到咽、喉頭、食管、氣管、肺等處,可伴低熱、拒食、吞咽困難。取白膜少許放玻片上加10%氫氧化鈉一滴,在顯微鏡下可見真菌的菌絲和抱子。 用2%碳酸氫鈉溶液于哺乳前后清潔口腔。局部涂抹10萬~20萬U/ml制霉菌素溶液,每日2~3次。
2015-11-26 13:30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賀濤 主治醫師
河北省邢臺市威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內科
-
你好,鵝口瘡又名“白口糊”或”雪口病“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鵝口瘡發生于任何年齡的人,但以嬰幼兒最多見,好發部位有頰、舌、軟腭及口唇部,損害區黏膜充血、有大量散在的似白雪樣、針尖大小的柔軟小斑點,不久即相互融合為白色班片,并不斷擴大蔓延到咽部、扁桃體、牙齦等。這些白色斑片稍用力即可擦掉,暴露出黏膜糜爛、輕度出血。病變累及食道、氣管、支氣管、肺泡時,會出現吞咽困難、惡心嘔吐、咳嗽、呼吸困難、聲音嘶啞等癥狀。鵝口瘡主要發生于長期腹瀉、營養不良、長期或反復使用廣譜抗生素的嬰幼兒,也可經消毒不嚴被污染的食具如奶瓶、奶頭感染而得病。鵝口瘡表現為口腔粘膜附著一片片白色乳凝狀物,可見于頰粘膜、舌面及上腭等處,
2015-11-26 00:15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