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zhí)業(yè)醫(y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董洪昌 主任醫(yī)師
九江泌尿科醫(yī)院
精神心理
-
你好,你這種應該是由面神經炎引起的,需要盡快治療,面神經炎俗稱面神經麻痹,“歪嘴巴”、“吊線風”,是以面部表情肌群運動功能障礙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疾病。主要表現是面部運動功能障礙,如口角流涎、口眼歪斜、面部表情怪異、僵硬等,引起面癱的原因主要是面部營養(yǎng)神經的血管因受風寒而發(fā)生這痙攣導致神經組織缺血、水腫、受壓迫而致病。建議選擇中醫(yī)治療,中醫(yī)對此病有一定的研究和治療方法,選擇中醫(yī)可更精確的對癥治療,毒性、副作用也比西醫(yī)小,所以大多數面神經炎患者更愿意選擇中醫(yī)來醫(yī)治自己的疾病。
2016-10-26 13:37
-
-
回答6
我們邀請臨床執(zhí)業(yè)醫(y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谷魁廣 醫(yī)師
家庭醫(yī)生在線合作醫(yī)院
其他
內科
-
面神經炎后出現視神經恢復不佳、易疲勞和睜眼困難,可能與神經損傷未完全修復、眼部肌肉功能障礙、炎癥反應、心理因素以及生活習慣等有關。 1.神經損傷未完全修復:面神經炎可能影響到與視神經相關的神經通路,導致神經傳導功能異常。可使用營養(yǎng)神經的藥物,如甲鈷胺、維生素 B1、腺苷鈷胺等,促進神經修復。 2.眼部肌肉功能障礙:面神經炎可能導致眼部周圍肌肉力量減弱或不協調。進行眼部肌肉的康復訓練,如眼球轉動、眨眼練習等。 3.炎癥反應:炎癥可能持續(xù)存在影響恢復。在醫(yī)生指導下,使用抗炎藥物,如潑尼松、地塞米松等。 4.心理因素:患病后的焦慮、緊張等情緒可能加重癥狀。要注意心理調節(jié),必要時尋求心理醫(yī)生幫助。 5.生活習慣:長期用眼過度、睡眠不足等不良習慣也會有影響。保持充足睡眠,避免長時間使用電子設備。 總之,面神經炎后出現視神經恢復不良的情況,需要綜合考慮多種因素,并采取相應的治療和調理措施。同時,要定期復查,以便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2024-12-11 14:54
-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zhí)業(yè)醫(y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崔立靜 醫(yī)師
中原油田醫(yī)療衛(wèi)生服務中心光明醫(yī)院
一級
內科
-
你好面神經炎癥俗稱面癱,以面部表情肌群運動功能障礙為主同時明顯表現口眼歪斜或者出現頭痛耳鳴等等,由于形成的原因復雜同時形成的時間很長所以治療和恢復的時間是很長的。部分人可能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遺癥。可以到專業(yè)的康復理療醫(yī)院進行治療,可以服用一些祛風除濕疏通經絡的藥物同時配合針灸理療相對較好,但是根據病情的程度和體質等原因恢復的時間長短不一,部分后遺癥無法完全恢復,少吃辛辣生冷食物注意不要吹風。
2015-11-27 21:42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zhí)業(yè)醫(y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軒存旺 醫(yī)師
家庭醫(yī)生在線合作醫(yī)院
其他
全科
-
你好,從你談到的這情況來看這可能是神經性的原因,一般可考慮針灸療法來治療的,同時要進行營養(yǎng)神經治療。
2015-11-27 21:04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zhí)業(yè)醫(y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谷印亮 醫(yī)師
家庭醫(yī)生在線合作醫(yī)院
其他
理療科
-
面神經炎在腦神經疾患中較為多見,這與面神經管是一狹長的骨性管道的解剖結構有關,當巖骨發(fā)育異常,面神經管可能更為狹窄,這可能是面神經炎發(fā)病的內在因素.面神經炎發(fā)病的外在原因尚未明了.有人根據其早期病理變化主要為面神經水腫,髓鞘及軸空有不同程度的變性,推測可能因面部受冷風吹襲,面神經的營養(yǎng)微血管痙攣,引起局部組織缺血,缺氧所致.也有的認為與病毒感染有關,但一直未分離出病毒.近年來也有認為可能是一種免疫反應.膝狀神經節(jié)綜合征(Ramsay-HuntSyndrome)則系帶狀皰疹病毒感染,使膝狀神經節(jié)及面神經發(fā)生炎癥所致.可見于任何年齡,無性別差異.多為單側,雙側者甚少.發(fā)病與季節(jié)無關,通常急性起病,一側面部表情肌突然癱瘓,可于數小進內達到高峰.有的患者病前1-3天患側外耳道耳后乳突區(qū)疼痛,常于清晨洗漱時發(fā)現或被他人發(fā)現口角歪斜.檢查可見同側額紋消失,不能皺眉,因眼輪匝肌癱瘓,眼裂增大,作閉眼動作時,眼瞼不能閉合或閉合不全,而眼球則向外上方轉動并露出白色鞏膜,稱Bell現象.下眼瞼外翻,淚液不易流入鼻淚管而溢出眼外.病側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示齒時口角被牽向健側.不能作噘嘴和吹口哨動作,鼓腮進病側口角漏氣,進食及嗽口時湯水從病側口角漏出.由于頰肌癱瘓,食物常滯留于齒頰之間.一般預后良好,通常于起病1~2周后開始恢復,2~3月內痊愈.約85%病例可完全恢復,不留后遺癥.但6個月以上未見恢復者則預后較差,有的可遺有面肌痙攣或面肌抽搐.前者表現為病側鼻唇溝的加深,口角被拉向病側,眼裂變小,易將健側誤為病側;后者病側面肌不自主抽動,緊張時癥狀更明顯,嚴重時可影響正常工作.少數病側還可出現“鱷淚征”即進食時病側眼流淚,可能為面神經修復過程中神經纖維再生時,誤入鄰近功能不同的神經鞘通路中所致.肌電圖檢查及面神經傳導功能測定對判斷面神經受損的程度及其可能恢復的程度,有相當價值,可在起病兩周后進行檢查. [治療] 早期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消除面神經的炎癥和水腫為主,后期以促進神經機能恢復為其主要治療原則. (一)激素治療:強的松(20-30mg)或地塞米松(1.5-3.0mg)1/d,口服,連續(xù)7-10天. (二)改善微循環(huán),減輕水腫:可用706代血漿或低分子右旋糖酐250-500ml,靜滴1/d,連續(xù)7~10天,亦可加用脫水利尿劑. (三)神經營養(yǎng)代謝藥物的應用:維生素B150-100mg,維生素B12100μg,胞二磷膽堿250mg,輔酶Q105-10mg等,肌注1/d. (四)理療:莖乳孔附近超短波透熱療法,紅外線照射,直流電碘離子導入,以促進炎癥消散.亦可用晶體管脈沖治療機刺激面神經干,以防止面肌萎縮,減輕癱瘓側肌受健側肌的過度牽引. (五)針刺治療:取翳風,聽會,太陽,地倉,下關,頰車,并配曲池,合谷等穴. (六)血管擴張劑及頸交感神經節(jié)阻滯:可選用妥拉蘇林25mg或煙酸100mg,口服,3/d或患側頸星狀神經節(jié)阻滯,1/d,連續(xù)7-10日. 恢復期除上述治療外,可口服vitB1,vitB8各10-20mg,3/d;地巴唑10-20mg,3/d.亦可用加蘭他敏2.5-5mg,肌注,1/d,以促進神經機能恢復. 此外,保護暴露的角膜,防止發(fā)生結,角膜炎,可采用眼罩,滴眼藥水,涂眼藥膏等方法.對長期不恢復者可考慮行神經移植治療.一般取腓腸神經或鄰近的耳大神經,連帶血管肌肉,移植至面神經分支,計有效率約60%左右.
2015-11-27 13:28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zhí)業(yè)醫(y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許宗彥 主治醫(yī)師
家庭醫(yī)生在線合作醫(yī)院
其他
內科
-
一般預后良好,通常于起病1~2周后開始恢復,2~3月內痊愈.約85%病例可完全恢復,不留后遺癥.但6個月以上未見恢復者則預后較差,有的可遺有面肌痙攣或面肌抽搐.前者表現為病側鼻唇溝的加深,口角被拉向病側,眼裂變小,易將健側誤為病側;后者病側面肌不自主抽動,緊張時癥狀更明顯,嚴重時可影響正常工作.少數病側還可出現“鱷淚征”即進食時病側眼流淚,可能為面神經修復過程中神經纖維再生時,誤入鄰近功能不同的神經鞘通路中所致.肌電圖檢查及面神經傳導功能測定對判斷面神經受損的程度及其可能恢復的程度,有相當價值,可在起病兩周后進行檢查. 治療 早期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消除面神經的炎癥和水腫為主,后期以促進神經機能恢復為其主要治療原則.目前治療方法很多,但有效果的不多,臨床上使用最多,效果比較好的主要是貼膏藥(如面癱康),針灸,口服中藥,口服及注射西藥等.患者患病后應及時就診,一般很快就能治愈.治療方法如下: (一)激素治療:強的松(20-30mg)或地塞米松(1.5-3.0mg)1/d,口服,連續(xù)7-10天. (二)改善微循環(huán),減輕水腫:可用706代血漿或低分子右旋糖酐250-500ml,靜滴1/d,連續(xù)7~10天,亦可加用脫水利尿劑. (三)神經營養(yǎng)代謝藥物的應用:維生素B150-100mg,維生素B12100μg,胞二磷膽堿250mg,輔酶Q105-10mg等,肌注1/d. (四)理療:莖乳孔附近超短波透熱療法,紅外線照射,直流電碘離子導入,以促進炎癥消散.亦可用晶體管脈沖治療機刺激面神經干,以防止面肌萎縮,減輕癱瘓側肌受健側肌的過度牽引. (五)針刺治療:取翳風,聽會,太陽,地倉,下關,頰車,并配曲池,合谷等穴. (六)血管擴張劑及頸交感神經節(jié)阻滯:可選用妥拉蘇林25mg或煙酸100mg,口服,3/d或患側頸星狀神經節(jié)阻滯,1/d,連續(xù)7-10日. 恢復期除上述治療外,可口服vitB1,vitB8各10-20mg,3/d;地巴唑10-20mg,3/d.亦可用加蘭他敏2.5-5mg,肌注,1/d,以促進神經機能恢復. 此外,保護暴露的角膜,防止發(fā)生結,角膜炎,可采用眼罩,滴眼藥水,涂眼藥膏等方法.對長期不恢復者可考慮行神經移植治療.一般取腓腸神經或鄰近的耳大神經,連帶血管肌肉,移植至面神經分支,計有效率約60%左右.
2015-11-27 11:15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y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
你可能對下面的內容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