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宅家且在學校交流緊張,是社交恐懼癥嗎?
我是不是有點社交恐懼癥?我除了必須要去的學校,其他時間能呆在家里就呆在家里。在學校同學和我說話,我總是緊張大腦停頓,一片空白,不知道說什么好,在學校除非有人問我話都不說話,所以也沒朋友。可是在我父母面前,卻不是這樣,性格開朗。如果有同學聚會的話也都不想去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增沛 主治醫師
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
三級甲等
五官科
-
社交恐懼癥是一種常見的心理障礙,表現為在社交場合中過度恐懼、焦慮和回避。判斷是否為社交恐懼癥,需綜合考慮多種因素,如社交回避頻率、焦慮程度、對生活的影響、內心痛苦程度、持續時間等。 1. 社交回避頻率:如果除必要外出,總是避免社交,不愿參與集體活動,這可能是一個跡象。 2. 焦慮程度:在與人交流時,感到極度緊張、心跳加速、出汗等強烈的生理反應。 3. 對生活的影響:因社交問題導致學習、工作或日常生活受到明顯干擾。 4. 內心痛苦程度:內心因社交困難感到痛苦、自卑、無助。 5. 持續時間:這種狀況持續較長時間,而非短暫的階段性表現。 綜上所述,如果這些表現較為嚴重且持續存在,影響到正常生活,可能是社交恐懼癥,建議及時尋求專業心理醫生的幫助。可通過心理治療、藥物治療等方法改善狀況。
2024-12-12 00:54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軒存旺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心理治療是指臨床醫師通過言語或非言語交談建立起與患者的良好醫患關系,應用有關心理學和醫學的知識指導和幫助患者克服和糾正不良的生活方式、行為習慣、情緒障礙、認知偏見以及適應問題。我個人認為,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是幫助強迫癥患者康復的兩條腿,心理治療也非常重要。行為療法是治療恐懼癥的首選方法。系統脫敏療法、暴露沖擊療法對社交恐懼癥效果良好。基本原則一是消除恐懼對象與焦慮恐懼反應的條件性聯系;二是對抗回避反應。許多患者在疾病過程中已經學會如何回避令他們產生恐懼的對象和場景而不影響自己的日常社會功能。
2015-12-04 13:47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賀濤 主治醫師
河北省邢臺市威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內科
-
行為療法是治療恐懼癥的首選方法。系統脫敏療法、暴露沖擊療法對社交恐懼癥效果良好。基本原則一是消除恐懼對象與焦慮恐懼反應的條件性聯系;二是對抗回避反應。許多患者在疾病過程中已經學會如何回避令他們產生恐懼的對象和場景而不影響自己的日常社會功能。
2015-12-04 03:46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