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任立存 主治醫師
淮北口腔醫院
其他
內科
-
膽囊息肉是指向膽囊腔內突出或隆起的病變,多為良性。對于 4*4 毫米的膽囊息肉,處理方法取決于息肉的性質、癥狀、患者個體情況等。常見的處理方式包括定期復查、調整飲食、藥物治療、手術治療等。 1. 定期復查:每 6 - 12 個月進行一次超聲檢查,觀察息肉的大小、形態、數量等變化。 2. 調整飲食:減少高脂肪、高膽固醇食物的攝入,如動物內臟、油炸食品等,避免暴飲暴食。 3. 藥物治療:若合并膽囊炎,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消炎利膽片、熊去氧膽酸等藥物。 4. 手術治療:如果息肉短期內迅速增大、伴有明顯癥狀或存在惡變風險,可能需要手術切除膽囊。 5. 生活方式:保持規律作息,避免過度勞累,適當運動,增強體質。 總之,對于 4*4 毫米的膽囊息肉,患者不必過于緊張,但也不能忽視。應遵循醫生的建議,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處理方法,并定期復查,以保障膽囊健康。
2024-12-12 16:56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強 醫師
濰坊市人民醫院
三級甲等
普內科
-
膽囊息肉又稱膽囊隆起樣病變或膽囊腫瘤.膽囊息肉樣病變是泛指膽囊壁向腔內呈息肉狀生長的所有親切非結石性病變總稱.膽囊息肉病變臨床并不少見,手術是根治的方法,但并非所有膽囊息都需手術治療.因其病變類型不同,大小不一,疾病轉歸亦不盡相同,因此其手術適應癥各家掌握也不一致. 手術時機選擇:膽囊息肉樣病變術前有時難以定性.根據膽囊息肉樣病變惡變可能性的高危因素我們提出下列手術指征: ?。?)單發病變,大于10mm,蒂粗大者,尤其是位于膽囊頸部,年齡大于50歲. ?。?)多發病變,伴有膽囊結石,有癥狀,年齡大于50歲. (3)單發病變,小于10mm,無癥狀,年齡小于50歲,允許觀察,隨訪;病變增大或形態有變化則應手術治療. ?。?)多普勒彩超檢查病變有豐富血供提示為惡性新生物. ?。?)CEA(腫瘤標記物),測值明顯升高且除外其它胃腸道腫瘤者. (6)膽囊息肉樣病變,有明顯癥狀且反復發作者. ?。?)對直徑小于5mm無癥狀病人應間隔3到5個月隨訪檢查.一旦病變增大或癥狀明顯亦須行手術治療.
2015-12-05 05:56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尹君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耳鼻喉科
-
膽囊息肉是一種多發病,分為單發性膽囊息肉和多發性膽囊息肉兩種,得了此病,一般需要手術治療.對于單發性膽囊息肉來說,如果息肉較小,手術切除后可能僅為膽固醇結晶.但假如確診為多發性膽囊息肉,或體積較大的息肉,一般應考慮手術切除膽囊.否則,假如息肉惡變,成為膽囊癌,其預后極差,多數病人在發病數月內死亡.對于息肉較小,又不愿意手術者,應當嚴密隨訪,定期復查B超,如發生變化應盡早手術,現在膽囊切除可以做腹腔鏡手術,創傷小恢復快,術后第二天即可下床活動.膽囊息肉是膽囊黏膜向膽囊腔內生長出一種突起的局限性病變.患者一般沒有什么癥狀,有的患者只是感到右脅下不適,通過B超檢查可被發現.近幾年,隨著B超檢查的普及,臨床發現的膽囊息肉樣病變呈現出越來越多的趨勢.同時,因為膽囊息肉樣病變可包含良性,惡性病變共20余種,患者常由于擔心癌變而四處求醫問藥.那么,膽囊息肉到底是什么樣的疾病呢?膽囊息肉的易發人群大樣本調查資料統計結果表明,膽囊息肉的人群發病率為5%以上,且男性居多.國外1999年對194767例日本健康人作B超普查,查出膽囊息肉樣病變10926例,占5.6%,其中男性發病率為5.9%,最多見于30~40歲人群;女性發病率為4.5%,最多見于40~50歲.多項調查研究發現,膽囊息肉樣病變與性別,葡萄糖不耐受等有關.此外,男性肥胖與其也存在一定的相關性,而女性則無此相關性.膽囊息肉的類型及分類膽囊息肉樣病變的表現形式包含很多病理類型,病理分類為非腫瘤與腫瘤性病變兩大類,腫瘤性病變又分為良性和惡性.1.非腫瘤性病變:其中以膽固醇息肉最為多見.國外1995年報告,膽固醇息肉占膽囊息肉樣病變的65%,國內報告的288例患者中膽固醇息肉占62.5%.其次為炎癥性息肉,腺瘤樣增生及腺肌瘤等.(1)膽固醇息肉:膽固醇沉著是膽囊息肉的重要病因,膽固醇沉著于膽囊黏膜固有膜的巨噬細胞內,逐步向黏膜表面突起,促使黏膜上皮增生,羅-阿竇增多及肌層增厚而形成息肉.膽固醇息肉的病理特點為多發性小息肉,曾有膽固醇息肉74例病例報告顯示:直徑小于10mm者占97%,50%為多發性,平均3.09±3.31個(腫瘤性息肉多為單個病變,有臨床鑒別意義).膽固醇息肉質脆帶細,易與黏膜分離,不伴有腸化生及不典型增生,也不含其他基質成分,即便伴有炎癥也很輕微,到目前為止未見有癌變報道.(2)炎癥性息肉:為炎癥刺激所致的一種肉芽腫,直徑約5mm,單發或多發的廣基性結節.其組成成分有毛細血管,成纖維細胞及慢性炎癥細胞,息肉周圍的膽囊壁有明顯炎癥,至今尚無癌變報道.(3)腺瘤樣增生:既非炎癥也非腫瘤的增生性病變,為黃色質軟的疣狀物,直徑約5mm,單發或多發.其組成成分為豐富的結締組織中含平滑肌束及杯狀細胞,其表面有上皮增生并伴有腸化生.腺樣增生因黏膜上皮伸入肌層形成的羅-阿竇明顯增多,竇口上常有狹窄,致竇內常有膽汁淤積,炎癥或膽石嵌入,有癌變可能.(4)腺肌瘤:存在黏膜上皮局部變化,肌纖維增生與局限性腺肌增生,故醫學上又稱為腺肌增生癥,有彌漫型,節段型與局限性三種.腺肌瘤也是既非炎癥,也非腫瘤的增生性病變,也可能癌變.2.腫瘤性病變:此類病變中以良性的腺瘤為主,惡性主要為膽囊癌.(1)腺瘤:多為單發的有蒂息肉,外形可呈乳頭狀或非乳頭狀,惡變率約30%,癌變機會與腺瘤大小呈正相關.1998年國外學者觀察良性膽囊息肉樣病變時發現,其中94%直徑10mm,75%的患者年齡>60歲.研究認為,膽囊腺瘤的發病率很低,在10年內施行的12153例膽囊切除中,僅81例為膽囊息肉樣病變,只占0.7%,而其中是腺瘤的僅為9.6%;而同期人群中發現膽囊癌225例,占1.85%,可見本病雖有癌變的可能性,但對人群構成的威脅并不太大.(2)腺癌:分為乳頭型,結節型及浸潤型.前兩者為隆起性病變,直徑約20mm.因此表現為膽囊息肉樣病變的膽囊癌往往為早期,其中乳頭型癌絕大多數限于黏膜和肌肉內,預后良好.膽囊息肉的診斷和治療1.膽囊息肉樣病變的診斷:由于此類患者往往無癥狀或癥狀輕微,主要靠影像帶診斷,以B超為首選.國內專家報告B超的檢出率為92.7%,特異性為94.8%,假陽性率為5.2%,準確性明顯高于CT.專家認為B超能清晰地顯示息肉病變的部位,大小,數目和局部膽囊的變化,既簡便又可靠.國外研究認為內鏡超聲比B超更準確,提供的圖像更清晰.CT檢查膽囊息肉是否有蒂比較敏感,增強CT能鑒別腫瘤與非腫瘤樣膽囊息肉樣病變,能可靠地篩選出應予手術的腫瘤性病變.2.膽囊息肉樣病變的治療要根據息肉大小,良性和惡性等不同,給予手術治療.(1)膽固醇息肉:大多數人無癥狀,且膽囊功能良好.患者在平時應每3~6個月予以B超隨訪,一旦出現明顯癥狀或息肉迅速增大才考慮手術.如膽囊功能良好,可行經皮膽囊鏡息肉摘除.此類息肉直徑往往10mm;③廣基或蒂粗大;④病變增長;⑤年齡>50歲;⑥合并膽石.但有專家強調,對直徑
2015-12-05 05:54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
什么是膽囊息肉? 膽囊息肉往往在體檢或其他目的的檢查中發現或因其他疾病切除膽囊后發現,分為炎性息肉和膽固醇性息肉,多數無臨床表現,如息肉較大,可出現右脅隱痛,或牽及右肩背,可伴有消化不良等類似慢性膽囊炎的臨床表現。本病偶可發生息肉樣原位癌。膽囊息肉的發病以中青年為主,30-50歲的人群占了總病人數的57.8%。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