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腸惡性間質瘤術后經濟的后期治療方法
病情描述發病時間、主要癥狀、癥狀變化等):在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確診為小腸惡性間質瘤8月8日手術切除腫塊和一段小腸很成功請問后期治療怎么辦?其它:家里條件非常差,希望能找到較為經濟的治療方法.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孟慶福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小腸惡性間質瘤術后,經濟的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定期復查、生活調理、中醫輔助治療、心理調節等。 1.藥物治療:可選用伊馬替尼、舒尼替尼、瑞戈非尼等靶向藥物。這些藥物能抑制腫瘤細胞生長,但需遵醫囑使用。 2.定期復查:通過腹部超聲、CT 等檢查,監測腫瘤是否復發或轉移,以便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3.生活調理:保持健康飲食,多吃蔬菜水果,避免油膩辛辣食物;適當運動,增強體質。 4.中醫輔助治療:在專業中醫指導下,服用一些扶正祛邪的中藥,有助于提高免疫力。 5.心理調節:保持樂觀心態,積極面對疾病,可參加病友交流活動,獲取心理支持。 總之,小腸惡性間質瘤術后的治療需要綜合考慮多種因素,患者應在醫生指導下,選擇適合自己的經濟有效的治療方案,并積極配合治療,以提高生活質量和預后。
2024-12-12 20:54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郭立軍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這篇文章你看一下,希望能幫到你!祝你早日恢復健康!胃腸道間質瘤以往療效較差,但隨著近幾年包括基因、病理、外科及藥物的研究以及令人矚目的治療進展,目前已成為國內外腫瘤研究的熱點,臨床療效也顯著改善。根據因內外近期研究并結合本院診治特點,將間質瘤有關問題予以討論。一、病理診斷進展自1983年Mazur及Clark命名胃腸道間質瘤以來,病理科及臨床醫生逐漸接受此診斷名稱,過去這類腫瘤多診斷為平滑肌肉瘤。但自分離出c-kit原癌基因的產物、酪氨酸激酶受體CD117,此標記物即成為診斷胃腸道間質瘤的金標準,理論上認為胃腸道間質瘤尤其小腸間質瘤均呈CD117陽性表達。應用免疫組化標記已使間質瘤的診斷更加準確。胃腸道間質瘤的診斷曾一度引起臨床醫生困惑,因病理報告通常未提示良性或惡性,臨床醫生難以作治療選擇。根據近幾年的研究,已開始對良、惡性判別進行病理及臨床歸類,以便指導治療。目前總結的惡性征象包括:(1)捫及腹腔腫塊、增長速度較快;(2)腫瘤與鄰近組織粘連;(3)腫瘤直徑>5cm;(4)發生于小腸部位;(5)核分裂>10個/50HPF;(6)出現腫瘤性壞死。以上臨床及病理征象有助于判斷良、惡性胃腸道間質瘤。二、臨床特征間質瘤診斷目前呈現增多趨勢。由于各個國家及地區不同,很難證實該腫瘤確切發病率。已有專家認為,凡是腹腔內除外上皮來源的腫瘤均應考慮間質瘤的可能,雖然此觀點尚未被明確接受,但作為提示診斷、防止遺漏很有益處。胃腸道間質瘤臨床表現最多見為出血,良、惡性均可發生。曾有報道反復周期性便血10余年,術后診斷為小腸間質瘤。腸梗阻及腹塊也較常見,如出現以上兩種情況,均提示惡性可能。20%~30%的病例無任何癥狀,往往通過影像學及術中發現。直腸壁黏膜下捫及隆起型、質韌感的圓形腫物多為直腸間質瘤。手術中肉眼判別腫瘤的良、惡性極為重要,因為需決定手術切除腫物的范圍。一般認為,腫瘤直徑5cm病變較難判別,但目前病理學認為間質瘤均有潛在惡性可能,臨床處理時需考慮此種傾向。另外腫瘤呈現血供豐富、魚肉狀以及有壞死,均應考慮惡性。不同部位的間質瘤惡性程度不同,Emy在1999年總結1004例胃腸道間質瘤后證實發生于小腸的腫瘤惡性程度要明顯高于胃及結腸或直腸。三、臨床治療胃腸道間質瘤的治療目前仍以外科手術為首選,尤其是原發性腫瘤更需外科切除。但外科手術的規范合理性成為影響療效的重要方面,因此在外科治療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問題:1.首次治療及完整切除腫瘤現國內外學者通過生存率分析,發現間質瘤的首次治療極為重要。如果采用合理的首次治療,療效明顯提高。紐約紀念腫瘤中心報道200例病例中,原發腫瘤93例,其中80例(86%)完整切除,5年生存率達到54%。而其他復發病例的5年生存率僅10%。因此追求首次治療的成功最為關鍵,而不是日后復發的無休止被動治療,療效甚差。腫瘤完整切除也是提高療效的關鍵。由于間質瘤的生物特性及復發特點,提示復發轉移病例中,腹膜達89%,肝臟78%,肺18%,骨12%。如此高的腹膜轉移至少半數病例系首次治療不當或未完整切除腫瘤所致。腹腔及腹膜廣泛的種植性播散常難以處理,甚至減瘤手術或姑息手術并不能提高療效。這提示外科醫生應重視此類腫瘤特點。2.無瘤操作及術中防止腫瘤破潰間質瘤的包膜極易破潰,這與一般胃腸道癌明顯不同。由于腫瘤僅有一薄層包膜,且存在一定張力,稍一觸碰即破潰,尤其是小腸間質瘤常懸掛于腸壁及系膜上,稍有破潰,無法鉗夾及處理,往往只能任其破潰加重,腹腔播散。容易破潰的腫瘤往往在開腹后探查腫瘤時即破潰,因此強調間質瘤原則上并不主張瘤體觸摸探查,如認為可以切除,即行非接觸性手術切除。手術過程中,也不要觸碰腫瘤,避免過度翻動胃壁及腸管、系膜。如腫瘤將破潰,可用紗布墊覆蓋腫瘤并縫于胃壁或系膜上,或用生物膠噴灑至腫瘤表面,防止醫源性播散。小腸間質瘤的手術應距腫瘤10~15cm處的腸系膜開始,以包圍狀手術為主,同時切斷小腸相應系膜及腸管。切除過程中盡量先切除靜脈回流管道,或用索帶結扎兩端系膜,起到預防肝轉移及血行播散的作用。另外間質瘤術中也不主張行冰凍切片檢查。5cm腫瘤按惡性處理,3~5cm腫瘤根據切除的難易酌情處理。只有在腫瘤無法切除時才考慮活檢明確日后診斷。腫瘤破潰或術中活檢后應給予腹腔藥物化療。3.確定切緣及切除范圍手術中應根據腫瘤大小、性質、部位、年齡及全身狀況綜合考慮后確定手術切緣及切除范圍。外科醫生的經驗及對腫瘤特性的了解往往決定采取何種術式。由于胃腸道間質瘤5cm即按惡性治療,甚至犧牲直腸肛門,但應征得病人及家屬的同意。另外復發的病例也應視為惡性,本院曾有一例局部切除兩次后復發,雖腫瘤僅3cm大小,但經腹會陰根治術后,病理證實為惡性,目前長期存活。直徑>5cm肉瘤,如能一次根治,療效明顯高于多次復發者。5.腫瘤復發及轉移的治療胃腸間質瘤預后較差,即使完整切除5年生存率也僅40%~50%,就診時可有15%~30%已出現轉移
2015-12-05 08:00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希弘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這篇文章你看一下,希望能幫到你!祝你早日恢復健康!胃腸道間質瘤以往療效較差,但隨著近幾年包括基因、病理、外科及藥物的研究以及令人矚目的治療進展,目前已成為國內外腫瘤研究的熱點,臨床療效也顯著改善。根據因內外近期研究并結合本院診治特點,將間質瘤有關問題予以討論。一、病理診斷進展自1983年Mazur及Clark命名胃腸道間質瘤以來,病理科及臨床醫生逐漸接受此診斷名稱,過去這類腫瘤多診斷為平滑肌肉瘤。但自分離出c-kit原癌基因的產物、酪氨酸激酶受體CD117,此標記物即成為診斷胃腸道間質瘤的金標準,理論上認為胃腸道間質瘤尤其小腸間質瘤均呈CD117陽性表達。應用免疫組化標記已使間質瘤的診斷更加準確。胃腸道間質瘤的診斷曾一度引起臨床醫生困惑,因病理報告通常未提示良性或惡性,臨床醫生難以作治療選擇。根據近幾年的研究,已開始對良、惡性判別進行病理及臨床歸類,以便指導治療。目前總結的惡性征象包括:(1)捫及腹腔腫塊、增長速度較快;(2)腫瘤與鄰近組織粘連;(3)腫瘤直徑>5cm;(4)發生于小腸部位;(5)核分裂>10個/50HPF;(6)出現腫瘤性壞死。以上臨床及病理征象有助于判斷良、惡性胃腸道間質瘤。二、臨床特征間質瘤診斷目前呈現增多趨勢。由于各個國家及地區不同,很難證實該腫瘤確切發病率。已有專家認為,凡是腹腔內除外上皮來源的腫瘤均應考慮間質瘤的可能,雖然此觀點尚未被明確接受,但作為提示診斷、防止遺漏很有益處。胃腸道間質瘤臨床表現最多見為出血,良、惡性均可發生。曾有報道反復周期性便血10余年,術后診斷為小腸間質瘤。腸梗阻及腹塊也較常見,如出現以上兩種情況,均提示惡性可能。20%~30%的病例無任何癥狀,往往通過影像學及術中發現。直腸壁黏膜下捫及隆起型、質韌感的圓形腫物多為直腸間質瘤。手術中肉眼判別腫瘤的良、惡性極為重要,因為需決定手術切除腫物的范圍。一般認為,腫瘤直徑5cm病變較難判別,但目前病理學認為間質瘤均有潛在惡性可能,臨床處理時需考慮此種傾向。另外腫瘤呈現血供豐富、魚肉狀以及有壞死,均應考慮惡性。不同部位的間質瘤惡性程度不同,Emy在1999年總結1004例胃腸道間質瘤后證實發生于小腸的腫瘤惡性程度要明顯高于胃及結腸或直腸。三、臨床治療胃腸道間質瘤的治療目前仍以外科手術為首選,尤其是原發性腫瘤更需外科切除。但外科手術的規范合理性成為影響療效的重要方面,因此在外科治療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問題:1.首次治療及完整切除腫瘤現國內外學者通過生存率分析,發現間質瘤的首次治療極為重要。如果采用合理的首次治療,療效明顯提高。紐約紀念腫瘤中心報道200例病例中,原發腫瘤93例,其中80例(86%)完整切除,5年生存率達到54%。而其他復發病例的5年生存率僅10%。因此追求首次治療的成功最為關鍵,而不是日后復發的無休止被動治療,療效甚差。腫瘤完整切除也是提高療效的關鍵。由于間質瘤的生物特性及復發特點,提示復發轉移病例中,腹膜達89%,肝臟78%,肺18%,骨12%。如此高的腹膜轉移至少半數病例系首次治療不當或未完整切除腫瘤所致。腹腔及腹膜廣泛的種植性播散常難以處理,甚至減瘤手術或姑息手術并不能提高療效。這提示外科醫生應重視此類腫瘤特點。2.無瘤操作及術中防止腫瘤破潰間質瘤的包膜極易破潰,這與一般胃腸道癌明顯不同。由于腫瘤僅有一薄層包膜,且存在一定張力,稍一觸碰即破潰,尤其是小腸間質瘤常懸掛于腸壁及系膜上,稍有破潰,無法鉗夾及處理,往往只能任其破潰加重,腹腔播散。容易破潰的腫瘤往往在開腹后探查腫瘤時即破潰,因此強調間質瘤原則上并不主張瘤體觸摸探查,如認為可以切除,即行非接觸性手術切除。手術過程中,也不要觸碰腫瘤,避免過度翻動胃壁及腸管、系膜。如腫瘤將破潰,可用紗布墊覆蓋腫瘤并縫于胃壁或系膜上,或用生物膠噴灑至腫瘤表面,防止醫源性播散。小腸間質瘤的手術應距腫瘤10~15cm處的腸系膜開始,以包圍狀手術為主,同時切斷小腸相應系膜及腸管。切除過程中盡量先切除靜脈回流管道,或用索帶結扎兩端系膜,起到預防肝轉移及血行播散的作用。另外間質瘤術中也不主張行冰凍切片檢查。5cm腫瘤按惡性處理,3~5cm腫瘤根據切除的難易酌情處理。只有在腫瘤無法切除時才考慮活檢明確日后診斷。腫瘤破潰或術中活檢后應給予腹腔藥物化療。3.確定切緣及切除范圍手術中應根據腫瘤大小、性質、部位、年齡及全身狀況綜合考慮后確定手術切緣及切除范圍。外科醫生的經驗及對腫瘤特性的了解往往決定采取何種術式。由于胃腸道間質瘤5cm即按惡性治療,甚至犧牲直腸肛門,但應征得病人及家屬的同意。另外復發的病例也應視為惡性,本院曾有一例局部切除兩次后復發,雖腫瘤僅3cm大小,但經腹會陰根治術后,病理證實為惡性,目前長期存活。直徑>5cm肉瘤,如能一次根治,療效明顯高于多次復發者。5.腫瘤復發及轉移的治療胃腸間質瘤預后較差,即使完整切除5年生存率也僅40%~50%,就診時可有15%~30%已出現轉?/div>2014-12-0211:41:35向我提問
2015-12-05 01: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