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孟慶福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雙眼花眼且右眼癥狀嚴重、易疲勞,使用眼藥水效果不佳,可能是由于用眼習慣不良、晶狀體老化加劇、眼部疾病影響、未佩戴合適眼鏡、缺乏營養元素等。 1. 用眼習慣不良:長時間近距離用眼、過度使用電子設備等,會加重眼部疲勞。應注意定時休息,每用眼 30 分鐘,休息 5 分鐘,遠望或閉目養神。 2. 晶狀體老化加劇:隨著年齡增長,晶狀體彈性下降,老花眼癥狀會更明顯。可考慮配鏡矯正。 3. 眼部疾病影響:如青光眼、白內障等,會影響視力和導致疲勞。需進行詳細眼部檢查,明確診斷后對癥治療。例如青光眼可使用馬來酸噻嗎洛爾滴眼液、布林佐胺滴眼液等。 4. 未佩戴合適眼鏡:眼鏡度數不準確或不合適,無法有效矯正視力。需重新驗光配鏡。 5. 缺乏營養元素:維生素 A、C、E 等缺乏,影響眼部健康。可通過飲食補充,多吃胡蘿卜、橙子、堅果等。 總之,出現雙眼花眼且右眼癥狀嚴重、疲勞的情況,應及時到正規醫院眼科就診,查明原因,采取針對性的治療措施。同時,注意養成良好的用眼習慣,保護眼睛健康。
2024-12-12 22:18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任立存 主治醫師
淮北口腔醫院
其他
內科
-
您好,您的年齡花眼也是較常見的,不過您的右眼感到疲勞等表現,應該值得注意,應該確定其原因是什么.可以口服杞菊地黃丸,珍珠明目滴眼液外用,如果效果不好,應該到眼科進行檢查,注意眼底血管疾病,妻管嚴等情況的可能,不過那種幾率還是較少的,不要擔心,要多休息,祝您早日康復.
2015-12-05 03:34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孔書雪 醫師
河北省邢臺市威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內科
-
您是否驗光?兩眼老花度數多少?老花眼長時間近距離工作可以導致視疲勞
2015-12-04 23:35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希弘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絕大多數的人在40~45歲左右眼睛會悄悄出現“老花”,首先感到看細小字跡模糊不清,必須要將書本,報紙拿遠才能看清上面的字跡. 老花眼醫學上又稱老視,多見于40歲以上,晶狀體硬化,彈性減弱,睫狀肌收縮能力降低而致調節減退,近點遠移,故發生近距離視物困難,這種現象稱為老視.建議白菊花,枸杞子各5克,用開水沖泡,代茶飲,每日1劑,堅持服用3個月.有滋補肝腎,清肝明目的功效.尤適宜老花眼視物不清者.還可以拇指腹部貼在眉毛根部下方凹處,輕輕按壓或轉動.重復做3次.眼睛看遠處,眼球朝右--上--左--下的方向轉動,頭部不可晃動.除此以外,用力眨眼,閉眼,也能消除眼睛疲勞.另外,就是推薦您可以試用“好視力眼貼”,他們有專門為老花眼研制的好視力眼貼,效果真的特別好.而且每間店都有免費試貼的服務,您可以先試貼,看看效果,再決定是否要購買.
2015-12-04 18:38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華卿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中醫科
-
老花眼發生的年齡因人而異,大部分的人在四十至四十五歲之間,開始出現這種現象.只有極少數的人,在五十歲時仍無老花現象,遠近視力都很好.老花眼并不表示你已老了,而是提醒你,年過四十了,要注意生理機能已有改變,要特別注意身體的健康了.[原料]芹菜200克,洋蔥50克.[制法]將芹菜洗凈(保留根,葉),切碎.洋蔥剝去外表的枯瓣,洗凈,切絲,與芹菜莖,根葉一同放入家用水果搗絞機內,打攪成汁.[吃法]上下午分服.[功效]滋陰平肝潛陽.[主治]陰虛陽亢型老花眼,癥見視力下降,視近模糊,頭痛煩躁,面部潮紅或烘熱,頭昏日眩,常伴有高脂血癥,高血壓等病,苔薄黃,脈弦.
2015-12-04 17:27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
什么是慢性疲勞綜合征? 慢性疲勞綜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是以長期極度疲勞和認知功能障礙為主要表現的一組全身性綜合征,其病因和發病機制未明。其基本特征為新發、持續性或反復發柞性的導致虛弱的疲勞,臥床休息亦不能緩解,持續時間超過6個月,而體檢和試驗室檢查未見明顯異常。常見的伴隨癥狀還包括低熱或自覺發熱、咽喉痛、肌痛、關節痛、頭痛、神經-精神癥狀、睡眠障礙及淋巴結腫大等非特異性表現。由于CFS可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和生話,日益受到重視。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DC)曾預測慢性疲勞綜合征將成為2l世紀困擾人類健康的主要問題之一。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CFS不是單一的潛在精神紊亂所引發的一系列癥狀的主觀描述,而是由免疫系統激活、下丘腦—垂體軸功能異常和某些感染因子的再活化等綜合因素所致。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