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抗鏈、類風濕因子等異常且抗鏈升高怎辦
不是疼的很厲害,現在化驗血抗鏈5000;類風濕因子陽性;血沉40,都不是正常值,這幾天輸液抗鏈高到9000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肖起濤 主治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血抗鏈、類風濕因子陽性、血沉高,可能提示患有風濕免疫性疾病。常見的如風濕熱、類風濕關節炎等,還可能與感染、自身免疫紊亂等有關。 1.疾病介紹:風濕熱是一種由A組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后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類風濕關節炎則是一種以侵蝕性關節炎為主要表現的自身免疫病。 2.癥狀表現:風濕熱患者常有關節疼痛、發熱、環形紅斑等。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多有關節腫脹、疼痛、畸形等。 3.檢查診斷:除了上述指標,還可能需要進行關節超聲、X 線等檢查。 4.治療方法:一般包括藥物治療,如非甾體抗炎藥(如布洛芬、雙氯芬酸鈉)、改善病情抗風濕藥(如甲氨蝶呤、來氟米特)等。 5.生活注意:患者要注意休息,避免勞累和感染,保持良好的心態。 出現這些指標異常應引起重視,及時就醫,明確診斷,并在醫生指導下進行規范治療。
2024-12-15 21:26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劉保福 主治醫師
威縣常屯衛生院
一級甲等
婦產科
-
類風濕性關節炎又稱類風濕(RA),是一種病因尚未明了的慢性全身性炎癥性疾病,以慢性,對稱性,多滑膜關節炎和關節外病變為主要臨床表現,屬于自身免疫炎性疾病.該病好發于手,腕,足等小關節,反復發作,呈對稱分布.早期有關節紅腫熱痛和功能障礙,晚期關節可出現不同程度的僵硬畸形,并伴有骨和骨骼肌的萎縮,極易致殘.從病理改變的角度來看,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主要累及關節滑膜(以后可波及到關節軟骨,骨組織,關節韌帶和肌鍵),其次為漿膜,心,肺及眼等結締組織的廣泛性炎癥性疾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全身性表現除關節病變外,還有發熱,疲乏無力,心包炎,皮下結節,胸膜炎,動脈炎,周圍神經病變等.廣義的類風濕性關節炎除關節部位的炎癥病變外,還包括全身的廣泛性病變.因此你的病不是類風濕性關節炎.中醫認為你這種情況是因損傷勞損或外感風寒濕邪,合而為病入絡,流注關節阻遏氣血,風邪水濕乘虛而入,侵犯郁于筋脈使其經絡閉塞,閉者不通,不通則疼,疼久者必痛,痛久必結,結久者必腫,腫久者必熱,這就是陰陽失調,臟腑相互不能資生而致腫脹疼痛的機理.建議中醫藥外敷,用膏貼之,閉塞其氣,使藥性從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經貫絡,攻而散之.作用與原理:由于藥物用于肌表薄貼.因此可透入皮膚產生消炎,止痛,活血化淤,通經走絡,開竅透骨,祛風散寒等.貼于體表的藥物刺激神經末梢,通過反射,擴張血管,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周圍組織營養,達到消腫,消炎和鎮痛的目的.藥物對癥:滑膜炎,膝蓋積水,腘窩囊腫,關節紅腫,新舊筋骨損傷疼痛,跌打損傷等疾注意給關節保暖,多穿衣物,避免受涼.
2015-12-06 23:07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華卿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中醫科
-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以關節滑膜炎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您的情況有可能就是類風濕的,治療類風濕一般采用藥物治療,常用的藥物有布洛芬、吲哚美辛、青霉胺、氯喹、左旋咪唑、腎上腺皮質激素等,您還可以采用適當的理療,如紫外線照射治療類風濕,如果以上治療效果都不好,您就只能選擇外科手術治療。祝您早日康復!
2015-12-06 16:16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增沛 主治醫師
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
三級甲等
五官科
-
你好,根據以上資料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可能很大,可以查一下HLA-B27等,有助于與降至性脊柱炎相鑒別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斷有一套標準,包括關節晨僵,皮下結節,對稱性關節腫等,治療主要抗風濕抗炎止痛,常用的藥物為塞來昔布膠囊,水楊酸類,布洛芬,地塞米松等
2015-12-06 13:22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谷印亮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理療科
-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以關節滑膜炎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滑膜炎持久反復發作,可導致關節內軟骨和骨的破壞,關節功能障礙,甚至殘廢.血管炎病變累及全身各個器官,故本病又稱為類風濕病.1.疼痛伴發熱,你可能患了感染性關節炎. 2.無論是由于創傷或未知原因,疼痛和僵硬感發展迅速,或許你正體驗著類風濕關節炎發作. 3.經短暫坐立或一夜睡眠感臂,腿或后背疼痛,僵硬,你可能出現骨關節炎或其他關節病變. 4.小兒臂凹,膝,腕,踝處出現疼痛或皮疹,或出現波動熱,食欲不佳,體重下降,可能患上了幼年性類風濕關節炎.1.加強鍛煉,增強身體素質2.避免受風,受潮,受寒3,注意勞逸結合4,保持精神愉快5,預防和控制感染
2015-12-06 08:50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