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劉保福 主治醫師
威縣常屯衛生院
一級甲等
婦產科
-
7 個半月寶寶上吐下瀉可能是由于感染、喂養不當、腹部著涼、過敏、腸道菌群失調等原因引起。要及時采取措施緩解癥狀,避免脫水和電解質紊亂,并明確病因進行針對性治療。 1. 感染:病毒或細菌感染是常見原因。病毒感染如輪狀病毒,具有自限性,主要是對癥治療,預防脫水。細菌感染則需使用抗生素,如頭孢克洛、阿莫西林等,但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2. 喂養不當:過度喂養或食物不適應可能導致。應調整喂養方式,減少食量,暫停新添加的食物。 3. 腹部著涼:注意腹部保暖,可用溫熱的毛巾熱敷。 4. 過敏:對食物或奶粉過敏也可能引發。需排查過敏原,更換合適的食物或奶粉。 5. 腸道菌群失調:可補充益生菌,如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等,幫助調節腸道菌群。 寶寶上吐下瀉時,家長要密切觀察寶寶的精神狀態、體溫、尿量等。如果癥狀持續不緩解或加重,應及時帶寶寶到正規醫院兒科就診,進行相關檢查,如血常規、大便常規等,以明確病因,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
2024-12-16 05:30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肖起濤 主治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您好,寶寶腹瀉次數較多,首先要給寶寶化驗下便常規,看看有無感染因素,其次是否秋季腹瀉病等其他因素導致的。應該給寶寶化驗下便常規,看看是消化不良或有無感染因素等,其次是否伴有嘔吐,發燒等其他癥狀。建議服用媽咪愛,為兒童專用藥品,2歲以下兒童,一次1袋,一日1~2次;2歲以上兒童,一次1~2袋,一日1~2次,用40℃以下溫開水或牛奶沖服,也可直接服用。
2015-12-07 01:17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吳志全 主治醫師
河北醫科大學附屬平安醫院
二級甲等
兒科
-
最好去兒科醫院看醫生呀.而且要早發早看,不能擔誤時間.下同提供一下有關知識,供你參考.嬰兒腹瀉是2歲以下小兒的常見病,習慣上叫消化不良,全世界每年有400萬兒童死于腹瀉病.引起嬰兒腹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①喂養不當,喂食不定時,量忽多忽少,食物成分不適宜,過早地喂大量的淀粉或脂肪類食物,或突然改變食物的種類和斷奶,都可引起消化紊亂而發生腹瀉.人工喂養比母乳喂養的發病率高.②護理不當,常是因腹部受涼使腸蠕動增加,或因氣溫高,孩子受熱,出汗過多,使胃酸及消化酶分泌減少,不能適應食物在質和量上的較大變化,均可引起腹瀉.③感染引起小兒腸炎而腹瀉.多是因小兒吃了被污染的食物引起.常見的致病菌有致病性大腸桿菌,沙門氏菌,輪狀病毒等. 病毒性腹瀉大多在秋季流行,所以又叫秋季腹瀉.小兒患感冒,中耳炎,尿路感染等疾病時,也常伴腹瀉.腹瀉可分為輕微和嚴重兩類.輕微的大多由飲食不當引起,每天大便在10次以下,大便呈黃綠色,或呈蛋花樣,患兒精神好.嚴重的多是由細菌或病毒直接引起的腸道炎癥,伴有高熱.若由致病性大腸桿菌引起的,大便腥臭,含較多粘液,多在4,5,6月發病;由病毒引起的腹瀉多發生在9,10月,常伴呼吸道感染,大便呈白色水樣.嚴重腹瀉的大便每天在10次以上,患兒精神差,尿少,皮膚失去彈性.嬰幼兒腹瀉時,應及時去看醫生.治療的關鍵是配合醫生做好家庭護理.一般治療主要包括防止小兒脫水失鹽.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專門研制了一種“口服補液鹽”,叫ORS,因腹瀉的孩子不單缺水,也缺食鹽,如單飲水,口更干,故必須在水中加鹽.可將口服補液鹽加溫開水,分次給孩子喂服.飲食也要注意,喂母乳時,可將每次喂奶時間縮短,間隔延長;喂牛奶者,可改為一半牛奶一半米湯.腹瀉重者可禁食6小時.已開始吃飯者,改吃清淡的粥.由病毒引起的腹瀉不可用抗生素,護理好者10天左右可自愈;細菌引起的腹瀉要服抗生素.一般不用止瀉藥.小兒腹瀉也可用中藥:茶葉10克,雞內金10克,陳皮10克,先將茶葉微炒,其后三藥同煎,加糖喂服患兒,每日3~4次,每次3毫升.單純消化不良引起的腹瀉,可采用激光照射穴位:天樞,足三里,內關,中脘等,每天一次,每次2~4個穴位.還有:寶寶腹瀉中醫妙方夏秋季節,是寶寶多發腹瀉的季節.腹瀉是一種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常見疾病.如果寶寶反復腹瀉不愈,可導致腸道吸收障礙,使寶寶免疫功能下降,體弱多病及生長發育遲緩,嚴重地危害身體健康. 夏秋寶寶易腹瀉的理由 1.嬰幼兒的臟腑很嬌嫩,胃腸功能發育不成熟,天氣炎熱易使胃酸分泌減少,各種消化酶不足且活性差.而嬰幼兒正處于快速生長階段,身體所需的營養多,相對使胃腸道負擔較重,加之寶寶寒暖不能自調,飲食不會自節,暴飲暴食或饑餓都可以引起腹瀉. 2.氣溫高或氣候變化,易使細菌,病毒大量繁殖,引起食物腐敗變質,另外忽視寶寶腹部的保暖,受涼后腸蠕動增加,也可引起腹瀉.秋季氣候的變化,也易加快腸蠕動. 夏秋常見的幾種腹瀉 夏秋最常見的是大腸桿菌感染而致的腹瀉,而秋季腹瀉多由輪狀病毒引起.不同病因所致的腹瀉表現也各不相同,媽咪應細心觀察寶寶的大便,認真觀察大便的次數,顏色,氣味,及早發現問題,及時調整飲食,盡快接受治療. 細菌感染性腹瀉:主要表現為大便次數增多,每天數次至十余次,大便多有泡沫,黏液并呈黃綠色,還伴有發熱,腹脹和嘔吐.如果是細菌性痢疾,大便次數頻繁,但量不多,呈黏液膿血便,臭味較重,嚴重者可有高熱,抽搐等.重癥腹瀉的患兒,還可出現尿少,口渴,精神萎靡等脫水癥狀. 病毒感染性腹瀉:多發生在秋季,也叫秋季腹瀉.早期多有發熱,嘔吐,流涕,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癥狀.除此,大便次數增多,色淡質稀薄,呈蛋花湯或米湯樣,無腥臭味,但容易發生脫水. 非感染性腹瀉:多由喂養不當致使胃腸功能紊亂,如過早,過多地添加大量淀粉或脂肪類食物.這類患兒往往有腹脹,腹痛,痛則欲瀉,瀉后痛減;大便氣味酸臭,同時伴有嘔吐,不思飲食,夜臥不安.如果是由長期濫用抗生素引起的繼發性腹瀉,大便則呈豆腐渣樣.有時患兒患感冒,肺炎,中耳炎后,也常會伴有腹瀉. 寶寶腹瀉中醫辨證 小兒腹瀉,中醫根據臨床癥狀分為傷食泄,風寒泄,濕熱泄,脾虛瀉等證型. 傷食泄:寶寶常表現為大便稀,夾有未消化的奶瓣,食物殘渣,味酸臭,或如臭雞蛋味,肚腹脹氣. 風寒泄:多表現為大便清稀,夾有泡沫,氣味不重,往往伴有腸鳴腹痛,鼻流清涕,咳嗽. 濕熱泄:常見大便如水樣,量多次數頻繁,或如蛋花湯樣,氣味極臭,或有少許黏液,寶寶陣陣哭鬧,精神萎靡或發熱煩躁,口渴尿黃. 脾虛瀉:寶寶大多是腹瀉治療不及時或喂養不當,腹瀉遷延不愈而造成.大便稀溏,可見不消化食物,色淡不臭,多在吃下食物后就泄,時輕時重,面色萎黃,體重不增加或增加緩慢,精神不振,嚴重者有便后脫肛,手腳發涼等癥狀. 寶寶腹瀉處理原則 1.寶寶一旦腹瀉,首先應及時到醫院就診,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治療.千萬不要自行使用止瀉藥或服用抗生素.對于輕型腹瀉患兒,遵循預防脫水,糾正脫水,繼續飲食,合理用藥的原則,一般腹瀉很快就能康復. 2.對于由于腸胃功能紊亂而腹瀉的患兒,單純使用助消化藥是不夠的,采用中醫中藥的療法,常可獲得事半功倍的療效.根據寶寶不同病情,采用消食化積,疏風散寒,清熱利濕,健脾溫腎等功效的藥物,如丁香,肉桂,葛根,吳茱萸,白術,淮山藥,茯苓等藥物.可口服中成藥:脾可欣,健脾止瀉散,腸胃康沖劑等,對那些久瀉不愈,或伴有嘔吐,吃藥困難的患兒,可采用中藥敷臍的方法進行治療,往往可以收到滿意的療效. 寶寶腹瀉中醫妙方 根據不同的辨證分型,可選用不同的藥物組合,研成細末,用黃酒調勻如膏狀,敷于神厥穴(肚臍處)上,蓋醫用膠貼;次日揭去,用溫水清洗后再敷新藥.每天1次,3天為一個療程.個別患兒局部可能會輕度發紅,但并不影響治療和療效,停用后即可恢復.這種方法安全有效,簡便易行,經濟實用,寶寶容易接受.當寶寶吃藥,打針有困難,或用西藥治療效果不好時,不妨試試敷臍的方法. 愛心叮囑: 1.嬰兒斷奶時間不要選擇在夏季. 2.如果敷臍3天后病情不見好轉,并出現以下任何一種癥狀都應到醫院診治:腹瀉次數和量明顯增加,頻繁嘔吐伴明顯口渴,發熱不退,不能正常飲食,大便有膿血. 3.帶寶寶看醫生時,不要忘記帶新鮮大便標本,以備化驗用.
2015-12-06 19:58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申蘭闊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你好,病毒性腹瀉也叫秋季腹瀉,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你好,建議給與抗病毒治療,同時給予補充足夠的能量和電解質治療防止寶寶脫水.病程要一周左右加強營養,增強身體免疫力,保暖防止感冒
2015-12-06 16:02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劉浩慶 醫師
肇慶市大旺開發區醫院
一級
全科
-
不要選擇需很長時間才能消化的食物,選擇以米粥或菜粥等淀粉類為主的食品,并做得軟一些.但如果嬰兒不愿意吃的時候也不要勉強,在一段時間內孩子不進食非母乳性食品也沒有大問題. 嚴重腹瀉(有時伴有嘔吐),同時有腹痛,血便,發燒,往往是病毒或細菌(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引起的.這種感染有些是可以自愈的,但有些也可能非常嚴重(比如由半生不熟的肉類里含有的大腸桿菌引發的感染).因此,如果你的寶寶有上述癥狀,就應該帶他去看醫生.醫生會給他做檢查,還可能會做大便培養來看看是否是由細菌感染引起的.若母乳喂養的孩子發生腹瀉時,不要輕易斷奶.這時可縮短每次喂奶的時間,讓孩子吃前一半的乳汁.因為母乳的前半部分蛋白質含量較多,容易消化,富于營養,而后半部分脂肪含量較多,不易消化.必要時母親可在喂奶前半個小時至一個小時,先飲一大杯淡鹽開水,稀釋乳汁,然后再給孩子哺乳.
2015-12-06 13: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