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心臟病患者壽命及手術后情況如何?
先天性心臟病壽命多久?手術后壽命一般多久?先天性心臟病壽命多久?手術后壽命一般多久?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zhí)業(yè)醫(y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華卿 醫(yī)師
家庭醫(yī)生在線合作醫(yī)院
其他
中醫(yī)科
-
先天性心臟病患者的壽命受多種因素影響,如病情嚴重程度、治療時機、術后護理、個體差異、生活方式等。手術后的恢復情況也因人而異。 1.病情嚴重程度:簡單先心病如房間隔缺損、室間隔缺損,若及時治療,預后較好。復雜先心病如法洛四聯(lián)癥,病情嚴重,治療難度大,對壽命影響較大。 2.治療時機:早期診斷和治療能有效改善預后,提高生活質量和延長壽命。 3.術后護理:包括遵循醫(yī)囑用藥、定期復查、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等,有助于減少并發(fā)癥,促進康復。 4.個體差異:患者自身的身體素質、免疫系統(tǒng)功能等會影響恢復和壽命。 5.生活方式:合理飲食、適量運動、避免勞累和感染,能提高術后生存質量。 總之,先天性心臟病患者的壽命和手術后的情況不能一概而論,需要綜合多方面因素評估?;颊邞e極配合治療,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提高生存質量和延長壽命。
2025-01-08 21:30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zhí)業(yè)醫(y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增沛 主治醫(yī)師
南陽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三級甲等
五官科
-
這個不好說,心臟病也是分為很多類型的,主要還是采取手術治療。
2015-12-08 20:46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zhí)業(yè)醫(y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強 醫(yī)師
濰坊市人民醫(yī)院
三級甲等
普內科
-
胎兒的動脈導管從第六主動脈鰓弓背部發(fā)育而來,構成胎兒血循環(huán)主動脈、肺動脈間的生理性通道。胎兒期肺小泡全部萎陷,不含有空氣,且無呼吸活動,因而肺血管阻力很大,故右心室排出的靜脈血,大都不能進入肺內循環(huán)進行氧合。由于肺動脈壓力高于主動脈,因此進入肺動脈的大部分血液將經(jīng)動脈導管流入主動脈再經(jīng)臍動脈而達胎盤,在胚盤內與母體血液進行代謝交換,然后納入臍靜脈回流人胎兒血循環(huán)。動脈導管的閉合分為兩期:①第一期為生理閉合期。嬰兒出生啼哭后第一口吸氣,肺泡即膨脹,肺血管阻力隨之下降,肺動脈血流開始直接進入肺臟,建立正常的肺循環(huán),而不流經(jīng)動脈導管,促進其閉合。動脈導管的組織學結構與兩側的主動脈、肺動脈不同,管壁主要由平滑肌而不是彈性纖維組織組成,中層含粘性物質。足月嬰兒出生后血氧張力升高,作用于平滑肌,使之環(huán)形收縮,同時管壁粘性物質凝固,內膜墊突人管腔,造成血流阻滯,營養(yǎng)障礙和細胞分解性壞死,因而導管發(fā)生生理性閉合。一般在出生后10-15小時內完成,但在7—8天內有潛在性再開放的可能。②此后內膜墊彌漫性纖維增生完全封閉管腔,最終形成導管韌帶。導管纖維化一般起始于肺動脈側,向主動脈延伸,但主動脈端可以不完成,因而呈壺腹狀。纖維化解剖性閉合,88%嬰兒于8周內完成。如這閉合過程延遲稱動脈導管延期未閉。動脈導管出生后6個月未能閉合,將終生不能閉合,則稱持續(xù)動脈導管未閉,臨床上簡稱動脈導管未閉。一般動脈導管未閉位于降主動脈近端距左鎖骨下動脈起起始部2—lOmm處,與肺總動脈干左肺動脈根相通。其上緣與降主動脈交接成40角,下緣則交接成110’—160鈍角。導管的長度一般為5—lOmm,直徑則由數(shù)毫米至1—2cm。其主動脈端開口往往大于肺動脈端開口。其形狀各異,大致可分為5型:①管狀:外形如圓管或圓柱,最為常見;②漏斗狀:導管的主動脈側往往粗大,而肺動脈側則較狹細,因而呈漏斗狀,也較多見;出生后由于肺循環(huán)的肺血管阻力和肺動脈壓力下降,而體循環(huán)血管阻力則因臍動脈鎖閉反而上升,因此未閉合的動脈導管血流發(fā)生逆轉,由壓力高的主動脈流向壓力較低的肺動脈,即所謂自左向右分流。分流量可為左心排量的20%—75%,其多少決定于導管的粗細、肺血管阻力的大小以及主、肺動脈壓力階差。導管越粗,動脈壓力階差越大則分流量越大;反之則分流量越小。自左向右分流持續(xù)于整個心搏動周期,即收縮期和舒張期,因在這兩期主動脈壓力均高于肺動脈壓力,臨床聽到的心雜音也呈連續(xù)性??墒钱敺蝿用}壓升高至降主動脈壓力,則血分流僅在收縮期,臨床上也僅能在收縮期聽到心雜音。等到肺動脈壓升高至等于或超過主動脈壓時,左向右分流遂消失,甚至逆轉,臨床上出現(xiàn)發(fā)紺,收縮期雜音減弱,甚至消失,病變已屬晚期,稱為艾森曼格(Eisenmenger)綜合征。動脈導管未閉的癥狀取決于導管的粗細、分流量的大小、肺血管阻力的高低、患者年齡以及合并的心內畸形。足月患嬰雖導管粗大,需出生后6—8周,待肺血管阻力下降后才出現(xiàn)癥狀。早產(chǎn)嬰兒由于肺小動脈平滑肌較少,血管阻力較早下降,故于第一周即可有癥狀,往往出現(xiàn)氣促、心動過速和急性呼吸困難等,于哺乳時更為明顯,且易患感冒以及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此后小兒期得到代償,很少有自覺癥狀,只是發(fā)育欠佳,身材瘦小。有些兒童僅在勞累后易感到疲乏、心悸。未閉導管中等大小患者一般都無癥狀,直至20多歲劇烈活動后才出現(xiàn)氣急、心悸等心功能失代償癥狀。肺動脈高壓雖然可在2歲以下出現(xiàn),但明顯的肺動脈高壓征候大都在年齡較大才表現(xiàn)出頭暈、氣促、咯血、活動后發(fā)紺(多以下半身發(fā)紺明顯)。若并發(fā)亞急性心內膜炎,則有發(fā)熱、食欲不振、出汗等全身癥狀。心內膜炎在兒童期很少發(fā)生,而以青年期多見。手術治療:旦確診為動脈導管未閉,除有絕對手術禁忌者外,均應手術治療,即使無臨床癥狀也不例外。1歲以后的動脈導管能自己關閉者極少,理想的手術年齡是3歲-7歲。因此時血管組織較柔韌,手術操作方便,手術危險亦小。小于2歲的嬰兒除有心力衰竭時,才考慮手術治療。因尚有自行閉合的可能不應及早手術。一般來說20歲以內,手術操作都不很困難,手術效果也大致相同。成人以后由于心血管的病理變化比較嚴重,手術危險性增大,決定手術與否,應慎重考慮,但只要肺血管的繼發(fā)性改變是可逆的,尚有左向右分流者均可手術。合并有心內膜炎或心力衰竭時一般需抗炎、控制心衰3個月后手術,少數(shù)經(jīng)藥物治療不能控制時,應及時手術。當然手術的危險遠較單純的動脈導管未閉的手術要高,如不做手術可因細菌性心內膜炎,心力衰竭而死亡。手術方法有3類6種:一是常溫心臟不停跳下行結扎或切斷縫合,前者適合于大多數(shù)患者,用2或3道粗線結扎,安全可靠偶有自通。后者的優(yōu)點是杜絕了再通的機會。二是的心臟停跳體外循環(huán)下行①結扎法:適合于嬰幼兒及合并心內其他畸形需一期處理者;②肺動脈內縫合法:適用于成人動脈導管未閉合并重度肺高壓或合并有心內畸形者;③補片縫合法:適應于在肺動脈內開口大于1.5-2.0厘米的病例。三是采用心臟介入性治療,即在心臟不停跳的情況下,用心導管技術在未閉導管內置入一阻塞裝置,使其閉鎖,避免了外科手術,減少了危險性。適應于單純的導管在1.0厘米左右以下,無或輕度肺動脈高壓患者。動脈導管未閉的外科治療效果是肯定的。其手術死亡率隨年齡、肺動脈高壓的程度、合并畸形而不同。一般的患者手術死亡率在0.5%-1.0%左右,成人及合并肺動脈高壓死亡率較高。動脈導管未閉手術后,病人即恢復正常的生理狀態(tài),如果是兒童病例而又無合并其他先天畸形者,則可正常地發(fā)育成長。
2015-12-08 11:51
-
其他網(wǎng)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y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
什么是先天性心臟病? 先天性心臟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以下簡稱先心病)是出生時就存在的心血管結構或功能異常。120個嬰兒中有1個有先天性心臟病,大多數(shù)先天性心臟病不嚴重。發(fā)病率約占存活嬰兒的0.4%~0.8%,未經(jīng)治療者,約34%可在生后1個月內死亡。由于復合畸形或病情嚴重者常在生后早期夭亡,各年齡期所見的先心病病種有所不同。據(jù)國內外資料統(tǒng)計,先心病死于新生兒期以大動脈轉位為最多,其次是左心發(fā)育不良綜合征及導管前型主動脈縮窄。各類先心病的發(fā)病情況以室間隔缺損最多,其次為動脈導管未閉、法洛四聯(lián)癥和房間隔缺損等。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