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腸和直腸多處病變應如何應對?
檢查結果:升結腸見一約1.5X1.2CM大小的有蒂息肉,表面粘膜充血水腫,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粘膜未見異常,直腸距肛門14CM處見一約2.2X2.2CM大小的結節樣腫物隆起,表面粘膜光滑,邊界欠清,直腸距肛門8-10CM處見兩顆大小約0.7X0.7CM和0.5X0.5大小的有蒂息肉,表面粘膜充血水腫,肛門未見異常.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華卿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中醫科
-
結腸和直腸出現多處息肉及腫物隆起,可能是炎癥、腺瘤性息肉、惡性腫瘤等原因引起。需要綜合考慮癥狀、病理檢查、患者身體狀況等,采取相應治療措施,包括藥物治療、手術治療、定期復查等。 1. 病因:炎癥刺激、遺傳因素、不良生活習慣、腸道菌群失調、病毒感染等都可能導致這些病變。 2. 癥狀:可能出現腹痛、腹瀉、便秘、便血、排便習慣改變等。 3. 檢查:除了腸鏡,還可能需要進行病理活檢、腫瘤標志物檢測、腹部 CT 等,以明確病變性質。 4. 治療:較小的良性息肉可通過內鏡下切除;較大的或懷疑惡變的,可能需要手術切除。若為惡性腫瘤,術后可能還需化療、放療。 5. 藥物:常用藥物有美沙拉嗪、柳氮磺胺吡啶、腸炎寧等,用于緩解腸道炎癥。 6. 預防:保持健康飲食,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辛辣油膩食物;戒煙限酒;適量運動;定期進行腸道檢查。 7. 復查:治療后要遵醫囑定期復查腸鏡,以便及時發現新的病變。 總之,對于結腸和直腸的多處病變,應重視并及時就醫,明確診斷,采取合適的治療方法,同時注意預防和定期復查。
2025-01-10 05:50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邢學法 主治醫師
冠縣辛集中心衛生院
一級
外科
-
宮頸癌的產生與雌激素有密切的關系。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配合術前或術后放療,輔之以中醫中藥保守治療。手術主要為子宮、雙附件切除術,如果腫瘤較大或者細胞分化不良,應進行術前放療、術后淋巴結清掃。雌激素受體及孕激素受體均陽性者,一般配合用孕激素或三苯氧胺,若均為陰性,則施行聯合化療。手術僅為姑息切除或對癥處理。手術后身體元氣損傷,一般輔助人參皂苷RH2提高手術成功率,而且減少腫瘤的復發轉移。中西醫在治療腫瘤上各有所長,故治療宮頸癌必須做到發揮中醫藥各自優勢,堅持長期治療,寬舒患者的心理狀態,做好心理治療,增加飲食營養,提高自身免疫功能。這樣,才能取得較好的療效。宮頸癌檢查發現很多已是晚期,一般伴有宮外轉移,目前的放化療方案已經比較成熟,多數有效,現在研究表明放化療期間結合上人參皂苷RH2,可以很好的增效減毒,縮短愈后周期,防止復發轉移。
2015-12-10 02:04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王海龍 醫師
邢臺市威縣第二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內科
-
(一)手術治療手術切除仍然是結、直腸癌的主要治療方法。直腸內超聲檢查的開展使術前明確早期結、直腸癌的浸潤深度和范圍成為可能,為結、直腸癌內鏡治療的選擇提供了依據。1.右半結腸癌的手術右半結腸癌應包括盲腸、升結腸、結腸肝曲部癌,右半結腸癌除因癌腫巨大,廣泛粘連,與周圍重要臟器浸潤無法切除都應行右半結腸切除術。無法切除時可行回-橫結腸側側吻合,解除梗阻,恢復腸道通暢。2.橫結腸癌的手術由于橫結腸肝曲、脾曲癌在治療上分別采取右半結腸切除術和左半結腸切除術,所以從治療角度看,橫結腸癌主要指橫結腸中部癌。3.左半結腸癌的手術左半結腸包括結腸脾曲、降結腸和乙狀結腸。左半結腸癌如與胰尾、脾、左腎、左輸尿管、膀胱等浸潤粘連,應視患者的全身情況、腫瘤能否切除、遠處轉移情況權衡利弊行相應臟器的聯合切除術。4.直腸癌的手術凡能切除的直腸癌如無手術禁忌,都應盡早施行直腸癌根治術。直腸癌根據其部位、大小、活動度、細胞分化程度等有不同的手術方式。
2015-12-09 18:31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黃飛龍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婦產科
-
結腸癌術后建議持續治療,建議可以嘗試生物治療,生物治療的原理是運用自身的免疫細胞治療自身的癌細胞,不會產生明顯的副作用,相對較為溫和,這對改善腫瘤患者的生活質量是非常有意義的,是這一治療理念的最新成果。
2015-12-09 14:28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孔書雪 醫師
河北省邢臺市威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內科
-
(一)早期癥狀:最早期可有腹脹、不適、消化不良樣癥狀,而后出現排便習慣的改變,如便次增多,腹瀉或便秘,便前腹痛。稍后即可有粘液便或粘液膿性血便。(二)中毒癥狀:由于腫瘤潰爛失血和毒素吸收,常可導致病人出現貧血、低熱、乏力、消瘦、浮腫等表現,其中尤以貧血、消瘦為著。(三)腸梗阻表現:為不全性或完全性低位腸梗阻癥狀,如腹脹,腹痛(脹痛或絞痛),便秘或便閉。體檢可見腹隆、腸型、局部有壓痛,并可聞及亢強的腸鳴音。(四)腹部包塊:為瘤體或與網膜、周圍組織侵潤粘結的腫塊,質硬,形體不規則,有的可隨腸管有一定的活動度,晚期時腫瘤侵潤較甚,腫塊可固定。(五)晚期表現:有黃疸、腹水、浮腫等肝轉移征象,以及惡病質,直腸前凹腫塊,鎖骨上淋巴結腫大等腫瘤遠處擴散轉移的表現。結腸癌患者大多已中年以上,其中位數年齡為45歲,約有5%患者的年齡在30歲以下。結腸癌的臨床表現隨其病灶大小所在部位及病理類型而有所不同。不少早期結腸癌患者在臨床上可毫無癥狀,但隨著病程的發展和病灶的不斷增大,可以產生一系列結腸癌的常見癥狀,諸如大便次數增多、大便帶血和粘液、腹痛、腹瀉或便秘、腸梗阻以及全身乏力、體重減輕和貧血等癥狀。整個結腸以橫結腸中部為界,分為右半結腸和左半結腸兩個部分,此兩部癌腫的臨床表現確各有其特點,茲分述如下:(一)右半結腸癌右半結腸腔粗大,腸內糞便為液狀,這段腸管的癌腫多為潰瘍型或突向腸腔的菜花狀癌,很少環狀狹窄,故不常發生梗阻。但是這些癌腫常潰破出血,繼發感染,伴有毒素吸收,因此其臨床上可有腹痛不適、大使改變、腹塊、貧血、消瘦或惡液質表現。中國醫學健康網1.腹痛不適約75%的病人有腹部不適或隱痛,初為間歇性,后轉為持續性,常位于右下腹部,很象慢性闌尾炎發作。如腫瘤位于肝曲處而糞便又較干結時,也可出現絞痛,應注意與慢性膽囊炎相鑒別。約50%的病人有食欲不振、飽脹噯氣、惡心嘔吐等現象。2.大便改變早期糞便稀薄,有膿血,排便次數增多,與癌腫潰瘍形成有關。待腫瘤體積增大,影響糞便通過,可交替出現腹瀉與便秘。出血量小,隨著結腸的蠕動與糞便充分混合,肉眼觀察不易看出,但隱血試驗常為陽性。3.腹塊就診時半數以上病人可發現腹塊。這種腫塊可能就是癌腫本身,也可能是腸外浸潤和粘連所形成的團塊。前者形態較規則,輪廓清楚;后者形態不甚規則。腫塊一般質地較硬,一旦繼發感染時移動受限,且有壓痛。4.貧血和惡液質約30%的病人因癌腫潰破持續出血而出現貧血,并有體重減輕、四肢無力,甚至全身惡液質現象。(二)左半結腸癌左半結腸腸腔較細,腸內糞便由于水分被吸收變得干硬。左半結腸癌多數為浸潤型,常引起環狀狹窄,故臨床表現主要為急、慢性腸梗阻。腫塊體積較小,既少潰破出血,又無毒素吸收,故罕見貧血,消瘦、惡液質等現象,也不易捫及腫塊。1.腹部絞痛是癌腫伴發腸梗阻的主要表現梗阻可突發,出現腹部絞痛,伴腹脹、腸蠕動亢進、便秘和排氣受阻;慢性梗阻時則表現為腹脹不適、陣發性腹痛、腸鳴音亢進、便秘、糞便帶血和粘液,部分性腸梗阻有時持續數月才轉變成完全性腸梗阻。2.排便困難半數病人有此癥狀,隨著病程的進展,便秘情況愈見嚴重。如癌腫位置較低,還可有排便不暢和里急后重的感覺。3.糞便帶血或粘液由于左半結腸中的糞便漸趨成形,血液和粘液不與糞便相混,約25%患者的糞便中肉眼觀察可見鮮血和粘液。三、診斷結腸癌早期癥狀多較輕或不明顯,常被患者忽視,也易漏診。故對中年以上患者有下列表現時應提高警惕,考慮有無結腸癌的可能:①近期內出現排便習慣改變(如便秘、腹瀉或排便不暢)、持續腹部不適、隱痛或腹脹;②糞便變稀,或帶有血液和粘液;③糞便隱血試驗持續陽性;④原因不明的貧血、乏力或體重減輕等;⑤腹部可捫及腫塊。有上述可疑現象時,除作進一步的病史詢問和體格檢查外,應即進行下列系統檢查,以期確定診斷(一)肛管指診和直腸鏡檢檢查有無直腸息肉、直腸癌、內痔或其他病變,以資鑒別。(二)乙狀結腸鏡和纖維結腸鏡檢查乙狀結腸鏡雖長25cm,但75%的大腸癌位于乙狀結腸鏡所能窺視的范圍內。鏡檢時不僅可以發現癌腫,還可觀察其大小、位置以及局部浸潤范圍。通過乙狀結腸鏡可以采取組織作病理檢查。纖維結腸鏡檢查可提供更高的診斷率,國內已廣泛應用,操作熟練者可將纖維結腸鏡插至盲腸和末端回腸,還可進行照相,確是一種理想的檢查方法。
2015-12-09 12:26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