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肉摘除后大便不成型且活檢結果不同的原因
醫生報告如下,距肛門12CM見1個息肉,大小約1.5X1.5CM長蒂,分葉,表面顆粒狀,沖血水腫.伴糜爛,無活動出血.予電疑摘除,送檢為腺瘤性息肉.請問醫生.為什么第一次活檢跟第二次不一樣,還有,我息肉摘除后,大便不成型是什么原因??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吳志全 主治醫師
河北醫科大學附屬平安醫院
二級甲等
兒科
-
息肉摘除后大便不成型且兩次活檢結果不同,可能是多種因素導致的,如腸道功能紊亂、術后炎癥、飲食因素、息肉復發、腸道菌群失調等。 1. 腸道功能紊亂:手術可能影響腸道正常的蠕動節律,導致大便不成型。可通過調整飲食、規律作息來改善。 2. 術后炎癥:手術部位的炎癥反應會影響腸道黏膜的吸收和分泌功能。一般需要使用抗炎藥物,如阿莫西林、頭孢克洛、甲硝唑等。 3. 飲食因素:術后如果飲食不恰當,如攝入過多油膩、辛辣食物,會引起大便異常。應保持清淡、易消化飲食。 4. 息肉復發:盡管已摘除,但仍有復發的可能,影響腸道功能。需定期復查腸鏡。 5. 腸道菌群失調:手術和抗生素的使用可能破壞腸道菌群平衡。可補充益生菌,如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地衣芽孢桿菌等。 總之,息肉摘除后大便不成型且活檢結果不同的原因較為復雜。如果癥狀持續不緩解或加重,應及時就醫,進一步檢查明確原因,并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治療。
2025-01-09 15:31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任立存 主治醫師
淮北口腔醫院
其他
內科
-
直腸癌常見的癥狀如下:1,排便習慣發生改變:例如突然發生慢性腹瀉,便秘.2,糞便形狀發生改變:當糞便漸漸變細,常是腸道發生了狹窄,有了病變,雖然也有可能是其他病因例如腸道結核,慢性大腸炎等疾病導致的狹窄,但大多數還是因為腸道內有了不正常的組織.3,排泄黏液,有時會混雜血液.4,便血或糞便帶血.5,常有便意,肛門里老是有東西的感覺,常要上廁所,又解不大出來.6,腹痛.
2015-12-11 08:15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尹君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耳鼻喉科
-
直腸息肉的形狀:息肉是指發生在直腸粘膜上的新生物,多因糞便慢性刺激而引起,為常見的良性腫瘤。單發性居多,多發性的占少數。息肉是人體組織上多余的腫塊,約占消化道良性腫瘤的45~70%。直腸息肉多數是帶蒂的圓形或橢圓的腫物,可突入腸腔上下移動。其蒂的大部分是腸粘膜由于腸蠕動或糞便牽拉延長所致。而不應把肌肉、脂肪里的肌瘤引起粘膜表面隆起的也叫做息肉,避免誤把腫瘤當作息肉。以上是我對直腸息肉的形狀相關問題的解答,希望對你有幫助。謝謝。
2015-12-11 06:36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
什么是直腸息肉? 直腸息肉,是指直腸黏膜表面突向腸腔內的隆起物。直腸息肉多見于40歲以上,男性稍多。小的息肉無癥狀,常因其他疾病通過結腸鏡檢查發現。有癥狀的息肉一般較大,或為多發性。血便或黏液血便是最多見的癥狀,尤多見于絨毛狀腺瘤及幼年性息肉一。直腸和乙狀結腸的息肉占結、直腸息肉的2/3,其中約90%以上的腺瘤分布在直腸。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