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谷印亮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理療科
-
有時感覺心顫、早搏且有空的感覺,可能是由生理因素、心臟疾病、內分泌疾病、電解質紊亂、藥物副作用等引起。 1.生理因素:如劇烈運動、精神緊張、過度勞累、大量飲酒或咖啡等,可導致心跳節律暫時改變。一般通過休息、調整生活方式可恢復。 2.心臟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等,會影響心臟的正常節律。需通過心電圖、心臟彩超等檢查明確診斷,并采取相應治療,如使用抗心律失常藥(如美托洛爾、普羅帕酮、胺碘酮)。 3.內分泌疾病:甲狀腺功能亢進或減退,激素水平異常會影響心臟功能。治療以控制甲狀腺功能為主。 4.電解質紊亂:低鉀、低鎂等可引起心律失常。需補充相應電解質。 5.藥物副作用:某些藥物如某些抗生素、抗抑郁藥等可能導致心律失常。必要時需調整用藥。 總之,如果經常出現心顫、早搏且有空的感覺,應及時到正規醫院心內科就診,進行相關檢查,明確原因,并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治療。
2025-01-17 03:31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張俊相 住院醫師
威縣婦女兒童醫院
二級甲等
外科
-
朋友,你好:許多人,特別是年輕人,在體檢檢查心電圖時,常常會得到“竇性心律不齊”的診斷.多數人都知道心跳應該是規律整齊的,所以一聽說“心律不齊”,不少人便認為這是不正常的現象.雖然沒有任何癥狀,但也要四處求醫,找專家,想趕快治好“病”.但醫生往往又說:“不用治.”這些人心里又打鼓了,是不是什么疑難雜癥,治不好了.其實,“竇性心律不齊”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不是病.“竇性心律不齊”以兒童,青少年最常見,成年人也不少見.正常人的心臟跳動是由一個稱為“竇房結”的高級司令部指揮.竇房結發出信號刺激心臟跳動,這種來自竇房結信號引起的心臟跳動,就稱為正常的“竇性心律”,頻率每分鐘約為60—100次.每分鐘心跳的次數,即心率就是由此而來.但這個頻率可能受很多因素影響,甚至呼吸的影響.一般情況下,心跳節律是規律整齊的,如果心臟跳動不整齊,我們稱其為心律失常.從這個角度上來說,“竇性心律不齊”是最常見的一種心律失常,是由于來自竇房結的信號并不完全規整所致.但是,這種“心律失常”大多數屬于“呼吸性竇性心律不齊”,這是一種正常生理現象,它的特點是隨呼吸的變化而變換,吸氣時心率可增加數跳,呼氣時又可減慢數跳,其快慢周期恰好等于一個呼吸周期,屏氣時心律轉為規則.這種隨呼吸變化的“竇性心律不齊”是完全正常的,不必擔心,也不用治療.因此,被診斷為“竇性心律不齊”的人,可以注意一下自己心率的加速和減速跟呼吸之間有沒有關系.只要沒有任何其他癥狀,就不需要治療,完全可以從事正常的學習和生活.現在不少醫生也注意到“竇性心律不齊”給人帶來的恐慌,于是在診斷時會寫作“竇性心律”.此外,精神緊張等因素也可能造成“竇性心律不齊”,這種情況也不需要治療.竇性心律不齊竇房結發出的激動不規則,心動周期顯著快慢不均,稱為竇性心律不齊.臨床上,竇性心律不齊分以下幾種類型:(1)呼吸性竇性心律不齊:?呼吸性竇性心律不齊是竇性心律不齊中最常見的一種.多發生于兒童,青年及老年人,中年人較少見.呼吸性竇性心律不齊發生機理是由于在呼吸過程中,體內迷走神經與交感神經的張力發生變化,使竇房結自律性也因之發生周期性,規律性改變.吸氣時交感神經張力增高,心率增快,呼氣時迷走神經張力增高,心率變慢.心率快慢變化的周期恰等于一個呼吸周期,停止呼吸時心律轉為規整.其心電圖特點如下:①P波為竇房結發出的“竇性P波”(Ⅰ,Ⅱ導聯中正向,aVR導聯中負向),其形態恒定.②心率的快慢隨呼吸變化而變化,吸氣時心率增快,呼氣時心率減慢,其快慢變化的周期恰等于一個呼吸周期.③在同一個導聯中,R-R間距或P-P間距差異達0.12秒以上.④P?R間期大于0.12秒.(2)非呼吸性竇性心律不齊:非呼吸性竇性心律不齊較少見,具體原因還不十分清楚,有人認為與生氣,情緒不穩定,或使用某些藥物(如洋地黃,嗎啡等)有關.其心電圖特點如下:①P波為竇房結發出的“竇性P波”(Ⅰ,Ⅱ導聯中正向,aVR導聯中負向),其形態較恒定.②P波頻率變化與呼吸無關,心率有時突然增快.③在同一導聯中,P-P間距或R?R間距差異達0.12秒以上.④P?R間期大于0.12秒.(3)竇房結內游走性節律:激動的發生點在竇房結內移動,因此,心電圖上的P波形態,大小與方向逐漸發生變化,其心電圖特點如下:①P波是竇性P波(Ⅰ,Ⅱ導聯中正向,aVR導聯中負向)②P波形態,大小變化不一致.③P?R間期發生長短變化,但都已超過0.12秒.(4)與心室收縮排血有關的竇性心律不齊:與心室收縮排血有關的竇性心律不齊,是由于心室收縮排血異常致竇房結血液供應不均勻,從而造成竇房結的自律性發生改變.(5)異位心律誘發的竇性心律不齊:異位激動,尤其是發自心房的異位激動,有時可使竇房結的激動提早發生,繼之竇房結受抑制,因而發生一過性異位激動所誘發的竇性心律不齊.竇性心律慢于每分鐘60次稱為竇性心動過緩.可見于健康的成人,尤其是運動員,老年人和睡眠時.其他原因為顱內壓增高,血鉀過高,甲狀腺機能減退,低溫以及用洋地黃,β受體阻滯劑,利血平,胍乙啶,甲基多巴等藥物.在器質性心臟病中,竇性心動過緩可見于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心肌炎,心肌病和病竇綜合征.臨床表現:1.竇性心動過緩如心率不低于每分鐘50次,一般無癥狀.2.如心率低于每分鐘40次時常可引起心絞痛,心功能不全或暈厥等癥狀.診斷依據:心電圖顯示竇性P波,P波速率低于每分種60次,PR間期大于0.12秒.治療原則:1.竇性心動過緩如心率不低于每分種50次,無癥狀者,無需治療.2.如心率低于每分鐘40次,且出現癥狀者可用提高心率藥物(如阿托品,麻黃素或異丙腎上腺素).3.顯著竇性心動過緩伴竇性停搏且出現暈厥者可考慮安裝人工心臟起搏器.4.原發病治療.5.對癥,支持治療.用藥原則:1.大部分病人在消除病因或誘因后,癥狀可消失.2.有明確的原發性疾病時應積極治療.輔助檢查:1.竇性心動過緩心率不低于每分鐘50次.2.竇性心動過緩心率低于每分鐘40次.療效評價:1.治愈:心率提高到每分鐘60次以上,自覺癥狀消失.2.好轉:心率提高到每分鐘50次以上,自覺癥狀好轉.3.無效:治療前后心率無變化,癥狀無緩解.
2015-12-16 11:15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