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安曉光 主治醫師
九江泌尿科醫院
精神心理
-
手術方式治療面肌痙攣,目前首選的方法就是顯微血管減壓手術治療,該手術是目前唯一可以根治的方法,治療徹底,不易復發,據你目前多年患病的情況來看,應當及時到正規公立醫院接受顯微血管減壓術。該手術屬于微創手術,風險性小,治愈率高達96%,且屬于醫保報銷范疇。
2016-06-29 13:22
-
-
回答6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希弘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面肌痙攣是一種面部肌肉不自主抽搐的疾病,其病因多樣,包括血管壓迫、神經病變、遺傳因素、免疫因素和其他未知因素等。治療方法主要有藥物治療、肉毒素注射、微血管減壓術、中醫治療及生活方式調整等。 1. 藥物治療:常用藥物有卡馬西平、苯妥英鈉、加巴噴丁等。這些藥物可以通過抑制神經的異常放電來減輕癥狀,但可能會有頭暈、嗜睡等副作用,需遵醫囑使用。 2. 肉毒素注射:將肉毒素注射到痙攣的肌肉中,能阻斷神經肌肉的傳遞,使肌肉松弛,從而緩解痙攣。效果通常可持續 3 - 6 個月。 3. 微血管減壓術:適用于血管壓迫神經導致的面肌痙攣。通過手術解除血管對神經的壓迫,效果較為持久,但存在一定風險。 4. 中醫治療:包括針灸、中藥調理等。針灸可以刺激穴位,調節經絡氣血;中藥則通過整體調理身體來改善癥狀。 5. 生活方式調整:保持充足睡眠、避免精神緊張、減少咖啡因攝入等,有助于減輕癥狀。 面肌痙攣的治療需要根據個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患者應及時就醫,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治療,以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
2025-01-16 16:41
-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華卿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中醫科
-
目前并沒有特效的藥物.面肌痙攣目前有以下幾種治療方法:一.針刀治療法:根據面神經和三叉神經的走向分布規律和病人罹難表現,用手指扣擊面部表情肌敏感點,誘發痙攣,確定針刀進針點.眼部宜選擇眼眶外周緣和顴弓上,口角痙攣宜在咬肌前緣處為好.因而神經在穿出腮腺前緣后,即呈更密集叢網交織形式越接近表情肌交織越密集月眼越小湖割面神經應盡量靠近這些部位;只有個別情況靠前面切割效果不理想時才能逐步向靠近腮腺邊緣處切割.面肌痙攣綜合治療措施要點:可根據下述五個方面治療措施協調配合,可收到最佳效果.1.選擇切斷部分面神經:減少面神經沖動,降低面肌的興奮性.2.選擇切斷部分相應的感覺神經:如切斷眶下神經,眶上神經部分纖維,減少病理性刺激回傳到中樞神經,減弱反射弧強化作用.3.心理治療:使患者樹立康復信心,積極配合治療,正確對待社會上和家庭上所出現的種種麻煩和危機,以正常和健康的心態去迎接人生各種挑戰,解除煩惱化解矛盾.必要時尚需要身邊的親人和同事給以積極配合.4.輔助藥物治療:適當使用肌肉松馳劑,如脊舒,魯南貝特等;鎮靜安神中西藥.5.輔助針灸法:采取腕踝針強刺激法,能起到有效地抑制面肌痙攣癥
2015-12-17 07:10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肖起濤 主治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你好,這種疾病的治療首先應該檢查一下確診一下是否有患面神經炎的可能引起的,如果只是一般的面部痙攣可以選擇用針灸或者埋線的療法治療一下,應該很快可以痊愈的.
2015-12-17 04:55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吳志全 主治醫師
河北醫科大學附屬平安醫院
二級甲等
兒科
-
(一)藥物治療 除苯妥英鈉或卡馬西平等藥對一些輕型患者可能有效外,一般中樞鎮靜藥,抑制劑和激素等均無顯著療效.過去常用普魯卡因,無水酒精或5%酚甘油等做莖乳孔處注射,以造成一時性神經纖維壞死變性,減少異常興奮的傳導,一次注射量為0.3~0.5ml,以達以出現輕度面癱為度.劑量過大將產生永久性面癱,劑量過少3~5個月后仍要復發.現已很少采用. 注射方法:患者側臥,常規碘酒酒精消毒患側耳下乳突周圍,于外耳道底軟骨與乳突前緣交界處,用20~21號針頭,接2ml注射器,針尖指向前內上方,與顱底水平線呈30度角,刺入3厘米即進入一凹陷內,先注射1%普魯卡因1ml,不撥出針頭,觀察1~2分鐘有無出現面癱,如出現面癱表示刺中神經干,然后接上有水酒精空針,注入0.3~0.5ml酒精或酚甘油,將發生明顯面癱而痙攣消失.經過半年后面癱多能逐漸恢復,約2/3的病人痙攣亦將復發. (二)射頻溫控熱凝療法 用射頻套管針依上法刺入莖乳孔內,利用電偶原理,通過射電使神經纖維間產生熱能,溫度在65~70℃,在面神經功能監測儀監護下,控制溫度使神經熱凝變性,以減少傳導異常沖動的神經纖維.術后同樣要發生面癱,在1~2年內的面癱逐漸恢復過程中又會舊病復發,否則電熱過度,痙攣雖可長期不發作,但取而代之的是永久性面癱. (三)手術治療 1.面神經干壓榨和分支切斷術 在局麻下,于莖乳孔下切口,找出神經主干,用血管鉗壓榨神經干,壓榨力量應適當控制,輕則將于短期內復發,重則遺留永久性面癱.如將遠側分支找出,在電刺激下找出主要產生痙攣的責任神經支,進行選擇性切斷,效果雖較壓榨術好,但術后仍要發生輕度面癱,1~2年后亦有復發. 2.面神經減壓術 即將面神經出顱之骨管磨開減壓,系1953年首先由Proud所采用.在局麻下鑿開乳突,用電鉆將面神經的水平垂直段骨管完全磨去,縱行切開神經鞘膜,使神經纖維得以減壓.1972年Pulec認為,單純乳突內減壓范圍太小,應同時將內聽道頂部和迷路段全部磨開減壓.手術中也曾發現神經有病理改變如神經水腫,彌漫性肥厚和神經鞘纖維性收縮等與病因相矛盾的現象,但手術后確實有些病人得到治愈.1965年Cawthorne曾報告13例手術并未發現任何異常.減壓術較復雜,尤其全段減壓術不僅難度大,而且有一定危險.所謂療效是否因手術中創傷面神所致,并非減壓之效,也值得商榷. 3.面神經垂直段梳理術 Scoville(1965年)依上法將垂直段面神經骨管磨開后,用纖刀將垂直段縱行剖開1cm,并在其間隔以硅膠薄膜,其目的是切斷交叉的神經纖維,以減少異常沖動傳導,缺點是很難確切地達到既不明顯面癱又不出現痙攣的程度. 4.面神經鋼絲絞扎術 為作者設計,用直徑1mm鋼絲將面神經干絞扎,做永久性壓榨,絞扎程度可以隨意調整,方法簡便可靠,適用于年老體弱,不宜進行開顱探查者,更適用于一般基層醫療單位. 局麻,于耳垂后下,沿下頜角做弧形切口,分離腮腺后緣,找出面神經主干,取不銹鋼絲貫穿于乳突前方骨衣上,扭緊固定以作為支點,然后繞穿神經干絞扎之,一面絞扎一面觀察面肌活動,直到痙攣停止而呈輕度面癱為止.一般以眼裂閉不上達1~2mm為宜.鋼絲留置切口外,暫不剪斷,俟次晨觀察痙攣有無復發,再做最后一次壓力調整,剪去多余的鋼絲,埋入皮下.術后如有復發,可打開切口,找出鋼絲尾段現進行絞扎.如長期面癱不恢復,亦可進行鋼絲松解.本法的缺點是術后肯定要有3~6個月的面癱,復發率較高,達30%. 5.顱內顯微血管減壓術 Jannetta于1966年倡用,是目前國際上神經外科常用的方法. 全麻,采用枕下或乙狀竇后徑路,切除枕骨做3×4cm骨窗,切開腦膜,進入橋小腦角,找出Ⅶ,Ⅷ顱神經,如發現有占位性病變或蛛網膜粘連即進行切除和分解,如有壓迫性血管,可在顯微鏡下利用顯微器械給以分離開,如果分不開,可用Silicone或Teflon片隔墊開,亦可用肌肉片填塞在血管與神經之間.這些血管多是小腦前下動脈絆,是腦干的主要供血者,手術中如有損傷出血或誘發血管痙攣或血栓形成,都將引起腦干缺血水腫,造成嚴重不良后果.即使內聽動脈痙攣或血栓形成,也可致全聾.臨床上觀察到,1/3的病人動脈穿行在Ⅶ,Ⅷ神經之間,或絆頂有內聽動脈支進入內聽道,進行血管減壓術操作都會遇到困難,或者根本不可能進行分離和墊隔,還有不少病人查不到可壓迫的血管,因此血管減壓術也無法應用.為此,作者設計出一套新的手術方法,叫顱內段面神經干梳理術,取得滿意效果. 6.顱內面神經干梳理術(神經縱行劈裂術)按血管減壓術操作,進入橋小腦角,找到Ⅶ,Ⅷ顱神經,游離出面神經干,于腦干根部與內聽道口之間,用纖刀順其長軸進行多層次劈開,按痙攣的程度確定劈開的層次,一般劈開10~20次,多者可劈開數十次,將原來壓迫的血管梳理后,恢復原位.經2~5年隨訪,手術有效率可提高到98%以上,而復發率減低到6%.本法主要優點是適應癥比血管減壓術廣,復發率少而治愈率高,特別是減少了耳聾并發癥,現已取代了血管減壓術(圖1).其所以有效,可能是神經纖維梳理后,破壞了神經根區的異常電位蓄積,阻止了異常沖動的電位發放. (1)暴露橋小腦角 (2)將動脈下壓,用尖刀貫穿面神經進行縱行梳理 1.小腦前下動脈穿行于第7,8顱神經間 2.小腦后下動脈與舌咽神經. 綜上所述,治療面肌痙攣的手術方法很多,各有利弊,臨床上應根據病人情況和醫療條件靈活選用.特發性面肌痙攣多見于40歲以上的成人,可能與動脈硬化,高血壓病變有關.如患者是30歲以下青年,常暗示腦小腦角,內聽道,膝狀節,中耳乳突或腮腺內存在著神經刺激性病變,如先天性膽脂瘤,血管瘤,聽神經瘤和蛛網膜囊腫等.痙攣是該病的一個危險信號.遇有此等情況,應及時進行神經系統全面檢查,必要時應進行顱腦CT或MRI檢查,絕大可觀察等待,以免貽誤治療.
2015-12-16 23:00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張從 醫師
中原油田醫療衛生服務中心光明醫院
一級
內科
-
你好,這個口服卡馬西平和654-2片治療比較好,另外注意配合針灸治療比較好,平時避免辛辣刺激性的食物,清淡飲食多喝水,避免熬夜,注意要有個良好的生活習慣對疾病的好轉很有幫助
2015-12-16 15:00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