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子病及母”的邏輯原理及子虛時母的狀況如何?
中醫所說的“子盜母氣”,“子病及母”的邏輯是怎樣的呢?怎么感覺邏輯有些問題。是什么問題呢?比如中醫所說的“子盜母氣”,“子病及母”的邏輯是怎樣的呢?怎么感覺邏輯有些問題。是什么問題呢?比如肝和心,一個屬木,一個屬火。木生火,即肝為心之母。肝氣過旺,則使心火過盛,這就好理解,母強則子也強嘛。但心火過旺,導致肝氣也盛就好像不和邏輯。又或“如果脾氣虛損,即可導致肺氣不足,出現體倦無力、氣短懶言等癥狀,叫做“母病及子”,也就是脾虛引起肺病;反之,如果肺的氣陰虛損,日久也會引起脾氣虛弱。”(摘自《學點中醫:一本你終于可以讀懂的中醫書》)不知道這怎么解釋?以下摘自百度百科:子病及母,指五行中某一行異常,影響及母行,終至子母兩行皆異常。其形成有三:一是子行亢盛,引發母行亢盛,結果是子母兩行皆亢盛,一般稱為“子病犯母”。二是子行虛弱,上累母行,引起母行不足,終致子母兩行俱虛。三是子行亢盛,損傷母行,導致子盛母衰,一般稱為“子盜母氣”。此段雖然說的很細,但只是一個分類,沒有解釋其發生的根本原因。另外一個問題(在“子病犯母”的問題已經搞懂的情況下),就是:子亢可能會導致母也亢盛(百科所說子病犯母),也可能會導致導致母虛(所說的子盜母氣)。那當具體到某個屬性(子)虛是時,其母到底是該虛還是亢呢?什么情況虛,什么情況亢呢?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郭立軍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中醫“子病及母”的理論基于五行相生關系,包含多種情況。子虛時母的狀況并非絕對,受多種因素影響,如子虛程度、個體體質、病程長短等。 1. 五行相生原理:中醫五行中,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子病及母遵循這一相生規律。 2. 子虛程度影響:子虛較輕時,母可能代償而不虛不亢;子虛嚴重,母可能受累而虛。 3. 個體體質差異:不同體質的人,在子虛時母的反應不同。平素體質強,母可能不虛;體質弱,則母易虛。 4. 病程長短:病程短,母受影響小;病程長,母更易出現虛象。 5. 其他臟腑狀態:其他臟腑功能正常,母受影響小;若同時有其他臟腑失調,母更易出現異常。 總之,中醫“子病及母”中子虛時母的狀況較為復雜,需綜合多方面因素判斷,不能簡單定論。
2025-01-17 05:41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谷印亮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理療科
-
這個是中醫說的五臟子盜母氣,所以虛則補其母的一個治療原則,你連亢是什么也沒明白亢是虛癥,勝才是實癥,比如陽亢就是陰虛后造成的熱像叫陽亢。
2015-12-17 00:37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