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疸的成因、癥狀及診斷標準是什么
黃疸(jaundice)是常見癥狀與體征,其發生是由于膽紅素代謝障礙而引起血清內膽紅素濃度升高所致。臨床上表現為鞏膜、黏膜、皮膚及其他組織被染成黃色。因鞏膜含有較多的彈性硬蛋白(elastin),與膽紅素有較強的親和力,故黃疸患者鞏膜黃染常先于黏膜、皮膚而首先被察覺。當血清總膽紅素在17.1~34.2μmol/L,而肉眼看不出黃疸時,稱隱性黃疸或亞臨床黃疸;當血漬總膽紅素濃度超過34.2μmol/L時,臨床上即可發現黃疸,也稱為顯性黃疸。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王慶松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黃疸是由于膽紅素代謝障礙導致血清膽紅素濃度升高引起的,癥狀包括鞏膜、黏膜、皮膚等組織黃染,診斷標準與血清膽紅素濃度相關,成因多樣,如膽紅素生成過多、肝細胞處理膽紅素能力下降等。 1.膽紅素生成過多:溶血性疾病會使紅細胞破壞增加,膽紅素生成過多,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地中海貧血等。 2.肝細胞功能低下:肝臟疾病如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等,會影響肝細胞攝取、結合和排泄膽紅素的功能。 3.膽汁排泄障礙:膽結石、膽管炎等導致膽管阻塞,膽汁排泄不暢,膽紅素反流入血。 4.新生兒生理性黃疸: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特點使其易出現黃疸,一般可自行消退。 5.藥物因素:某些藥物如磺胺類、水楊酸類等可能影響膽紅素代謝。 總之,黃疸的成因復雜,需要綜合多種因素進行判斷。出現黃疸應及時就醫,明確病因,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
2025-02-13 01:01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華卿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中醫科
-
濕熱型黃疸可見到小兒皮膚黃而鮮明,其色如枯色,伴見發熱、煩躁、啼哭、口渴、嘔吐、尿黃、便秘等癥狀,常用茵陳、梔子、大黃、黃芩、車前子、竹茹、陳皮等中藥治療,伴見高熱、煩躁喘促,或抽搐、或昏迷,并且有嘔吐腹瀉等胃腸道癥狀。此型—般病情較重,多為核黃疸病人。中成藥可灌服安宮牛黃丸、紫雪丹等,湯藥可用水牛角、生石膏、炒梔子、黃連、茵陳、菖蒲、大黃、鉤藤等藥,水煎服。
2015-12-17 23:54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