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濕病和類風濕病的區別及相關檢查
風濕病和類風濕有什么區別?它也能引起手骨關節的僵直和腫脹嗎?確診風濕病需要做什么檢查?補充問題1:(2009-09-1013:06:11)謝謝任醫生!我的風濕全套都做了,除了血沉34有升高外其余全部陰性正常包括CCP和AKA,我還有可能是什么毛病呢如果是類風濕有可能這些指標都正常的嗎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谷魁廣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風濕病和類風濕病在病因、癥狀、好發人群、病程進展、治療方法等方面存在差異。確診風濕病需要進行多項檢查。 1.病因:風濕病多與感染、免疫、遺傳等有關;類風濕病主要由自身免疫紊亂引起。 2.癥狀:風濕病常表現為全身大關節疼痛;類風濕病多累及小關節,出現關節畸形。 3.好發人群:風濕病可發生于各年齡段;類風濕病多見于中年女性。 4.病程進展:風濕病病情相對較輕,間歇發作;類風濕病病情較重,多呈進行性發展。 5.治療方法:風濕病主要用非甾體抗炎藥、抗風濕藥;類風濕病常用改善病情抗風濕藥、生物制劑等。 6.檢查項目:包括血常規、風濕因子、抗環瓜氨酸肽抗體、自身抗體檢測、關節 X 線或磁共振成像等。 總之,風濕病和類風濕病雖有區別,但都需及時診斷和治療,以減輕癥狀,延緩病情進展。
2025-02-11 12:55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崔立靜 醫師
中原油田醫療衛生服務中心光明醫院
一級
內科
-
患類風濕關節炎后,有些病人認為生病一定與身體素質有關,因此盡可能地多吃自己認為有營養的食物。也有些病人聽說本病與身體里的變態反應有關,因而擔心食物過敏會引起發病或加速病情發展,夏天不敢吃冷飲,平時不敢吃魚、蝦、雞蛋、豆腐、海產品,以至食譜單調,營養不全面。顯然,這樣做對疾病的好轉和康復都是不利的。那么,平時飲食到底應該如何安排呢?首先,對過去曾明顯誘發和加重自己病情的食物應該避免食用,其他食物都可以吃,要吃得豐富多彩,才能保證營養全面、合理。當然,不要過多吃肥膩食物、海產品及過酸、過咸的食品。由于風濕性關節炎是慢性的,病人處于長時間的慢性消耗中,因此,要注意改善病人的營養攝入,促進病人食欲。要注意選擇高蛋白、高維生素和易消化的食物,還應注意菜看的色香味,也可以增加餐飲量或次數,以供給足夠的熱能。類風濕關節炎診斷國際上沿用美國風濕病學學會1985年診斷標準,該標準于1987年進行了修訂,刪除了損傷性檢查和特異性較差的關節疼痛和壓痛,對晨僵和關節腫脹的要求更加嚴格。但我國風濕性關節炎較西方國家為輕,標準第一條及第二條我國患者不盡都能符合,可以靈活掌握。現介紹如下:1.晨僵至少1小時(≥6周)。2.3個或3個以上關節腫(≥6周)。3.腕、掌指關節或近端指間關節腫(≥6周)。4.對稱性關節腫(≥6周)。5.皮下結節。6.手X光片改變。7.類風濕因子陽性(滴度>1∶32)。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需具備4條或4條以上標準。其敏感性為93%,特異性為90%,均優于1958年標準(敏感性92%,特異性85%)。類風濕關節炎治療措施類風濕關節炎至今尚無特效療法,仍停留于對炎癥及后遺癥的治療,采取綜合治療,多數患者均能得到一定的療效。現行治療的目的在于:①控制關節及其它組織的炎癥,緩解癥狀;②保持關節功能和防止畸形;③修復受損關節以減輕疼痛和恢復功能。(一)一般療法發熱關節腫痛、全身癥狀來者者應臥床休息,至癥狀基本消失為止。待病情改善兩周后應逐漸增加活動,以免過久的臥床導致關節廢用,甚至促進關節強直。飲食中蛋白質和各種維生素要充足,貧血顯著者可予小量輸血,如有慢性病灶如扁桃體炎等在病人健康情況允許下,盡早摘除。(二)藥物治療1.非甾體類抗炎藥(NSAIDS)用于初發或輕癥病例,其作用機理主要抑制環氧化酶使前腺素生成受抑制而起作用,以達到消炎為止痛的效果。但不能阻止類風濕性關節炎病變的自然過程。本類藥物因體內代謝途徑不同,彼此間可發生相互作用不主張聯合應用,并應注意個體化。⑴水楊酸制劑:能抗風濕,抗炎,解熱,止痛。劑量每日2~4g,如療效不理想,可酌量增加劑量,有時每日需4~6克才能有效。一般在飯后服用或與制酸劑同用,亦可用腸溶片以減輕胃腸道刺激。⑵吲哚美辛:系一種吲哚醋酸衍生物,具有抗炎、解熱和鎮痛作用。患者如不能耐受阿斯匹林可換用本藥,常用劑量25mg每天2~3次,每日100mg以上時易產生副作用。副作用有惡心、嘔吐、腹瀉、胃潰瘍、頭痛、眩暈、精神抑郁等。⑶丙酸衍生物:是一類可以代替阿斯匹林的藥物,包括布洛芬,(ibuprofen)萘普生(naoproxen)和芬布芬(fenbufne)作用與阿斯匹林相類似,療效相仿,消化道副作用小。常用劑量:布洛芬每天1.2~2.4g,分3~4次服,萘普生每次250mg,每日2次。副作用有惡心、嘔吐、腹瀉、消化性潰瘍、胃腸道出血、頭痛及中樞神經系統紊亂如易激惹等。⑷滅酸類藥物:為鄰氨基苯酸衍生物,其作用與阿斯匹林相仿。抗類酸每次250mg,每日3~4次。氯滅酸每次200~400mg,每日3次。副作用有胃腸道反應,如惡心、嘔吐、腹瀉及食欲不振等。偶有皮疹,腎功能損害,頭痛等。2.金制劑目前公認對風濕性關節炎有肯定療效。常用硫代蘋果酸金鈉(gold,sodiumthiomalatemyochrysin)。用法第一周10mg肌注,第二周25mg。若無不良反應,以后每周50mg。總量達300~700mg時多數病人即開始見效,總量達600~1000mg時病情可獲穩定改善。維持量每月50mg。因停藥后有復發可能,國外有用維持量多年,直線終身者。金制劑用藥愈早,效果愈著。金制劑的作用慢,3~6個月始見效,不宜與免疫抑制劑或細胞毒藥物并用。若治療過程中總量已達1000mg,而病情無改善時,應停藥。口服金制劑效果與金注射劑相似。副作用有大便次數增多,皮疹,口腔炎,緊損害等,停藥后可恢復。口服金制劑金諾芬(Auranofin)是一種磷化氫金的羥基化合物。劑量為6mg每日一次,2~3月后開始見效。對早期病程短的患者療效較好。副作用比注射劑輕,常見為腹瀉,但為一過性,緩解顯效率62.8%。3.青霉胺是一種含巰基的氨基酸藥物,治療慢性風濕性關節炎有一定效果。它能選擇性抑制某些免疫細胞使IgG及IgM減少。副作用有血小板減少,白細胞減少,蛋白尿,過敏性皮疹,食欲不振,視神經炎,肌無力,轉氨酶增高等。用法第一個月每天口服250mg,第二個月每次250mg,每日2次。無明顯效果第三個月每次250mg,每日三次。每次總劑量達750mg為最大劑量。多數在3個月內臨床癥狀改善,癥狀改善后用小劑量維持,療程約一年。4.氯喹有一定抗風濕作用,但顯效甚慢,常6周至6個月才能達到最大療效。可作為水楊酸制劑或遞減皮質類固醇劑量時的輔助藥物。每次口服250~500mg,每日2次。療程中常有較多胃腸道反應如惡心、嘔吐和食欲減退等。長期應用須注意視網膜的退行性變和視神經萎縮等。
2015-12-18 22:23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許宗彥 主治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你好,風濕和類風濕中醫統稱為風濕病,風濕比較輕,類風濕比較重。類風濕累及肢端小關節,風濕累及大關節。一般類風濕有關節的變型,而風濕沒有。
2015-12-18 14:03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薛祖洋 醫師
冠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兒科
-
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急性或慢性結締組織炎癥。(一般我們會說自身免疫系統疾病)臨床以關節和肌肉游走性酸楚、疼痛為特征。屬變態反應性疾病。是風濕熱的主要表現之一,多以急性發熱及關節疼痛起病。發展到晚期會導致風濕性心臟病。風濕性關節炎會導致活動受限、關節變形殘疾甚至癱瘓、嚴重者導致風濕性心臟病等,需要去醫院就診。
2015-12-18 07:32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