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內壓增高并壓迫神經出現多種癥狀如何應對?
出現頭痛、嘔吐、視盤水腫等顱內壓增高的征象,可因頸神經根受壓出現后頸部疼痛及強迫頭位。向后生長壓迫小腦腳或其腹側時可出現眼震、步態不穩、共濟失調、肌張力降低等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王慶松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顱內壓增高并壓迫神經出現頭痛、嘔吐、視盤水腫、后頸部疼痛、強迫頭位、眼震、步態不穩、共濟失調、肌張力降低等癥狀,可能由多種原因引起,包括顱腦損傷、顱內腫瘤、腦血管疾病、顱內感染、腦積水等。 1.顱腦損傷:如腦挫裂傷、顱內血腫等,可導致顱內壓增高。治療常包括手術清除血腫、降低顱內壓等。 2.顱內腫瘤:良性或惡性腫瘤占位會引發相關癥狀。治療方式取決于腫瘤性質、位置和大小,可能包括手術切除、放療、化療等。 3.腦血管疾?。喝缒X出血、腦梗死等,影響顱內血液循環。治療重點在于改善腦循環、控制血壓等。 4.顱內感染:細菌、病毒或真菌等感染可致。需使用相應的抗感染藥物,如頭孢曲松、阿昔洛韋、氟康唑等。 5.腦積水:腦脊液循環障礙所致。治療方法有腦室分流術等。 出現上述癥狀應及時就醫,進行詳細檢查,如頭顱 CT、磁共振成像等,以明確病因,采取針對性治療。同時,患者應注意休息,避免劇烈運動和情緒激動。
2025-02-14 03:15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劉浩慶 醫師
肇慶市大旺開發區醫院
一級
全科
-
神經上皮組織腫瘤有兩類。一類由神經系統的間質細胞(即膠質細胞)形成稱為膠質瘤;另一類由神經系統的實質細胞(即神經元)形成,沒有概括名稱由于從病原學和形態學上現在還不能將這兩類腫瘤完全區別,而膠質瘤常見的多,所以將神經元腫瘤包括在膠質瘤中。神經上皮起源的腫瘤是最常見的顱內腫瘤,約占顱內腫瘤總數的44%。室管膜瘤發生于腦室的室管膜細胞。顱后窩室管膜瘤——圖2手術切除為首選治療手段。因腫瘤多與腦干和后組腦神經粘連,使手術全切除率降低,術中加強神經電生理監測將有利于更完全切除腫瘤,減少術后并發癥和死亡率。對于自四腦室底長出的腫瘤不必勉強全切,可殘留一薄層腫瘤組織在四室底,以免損傷面丘和腦干但手術務必使腦脊液梗阻恢復通暢。室管膜瘤對放療中度敏感應對殘余腫瘤和全腦、椎管實行放療。而且為了防止原發灶外的種植轉移的發生,對無轉移的間變型腫瘤也應行預防性全腦脊髓放射治療。室管膜瘤較髓母細胞瘤化療敏感性更差,大劑量化療也不能產生顯著療效。但也有學者認為化療能使殘余腫瘤增殖受到抑制,在二次手術時易從腦干和腦神經處進行剝離。
2015-12-19 07:27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增沛 主治醫師
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
三級甲等
五官科
-
室管膜瘤發生于腦室的室管膜細胞,占兒童中樞神經系統原發性腫瘤5%~10%。好發于后顱窩,約60%5歲以下兒童多見。瘤體多位于腦室內,少數在腦室旁組織內,呈緩慢、浸潤性生長。瘤細胞亦可脫落于蛛網膜下腔產生播散性種植。為了防止原發灶外的種植轉移的發生,對無轉移的間變型腫瘤也應行預防性全腦脊髓放射治療。室管膜瘤較髓母細胞瘤化療敏感性更差,大劑量化療也不能產生顯著療效。
2015-12-19 03:18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
什么是顱內壓增高? 顱內壓增高是因顱腔內容物(腦、腦脊液、腦血容量)的體積增加或顱內占位性病變等因素引起的以顱內壓力升高為特征的綜合征,在神經科及其他各科臨床上甚為多見,嚴重時可導致腦疝而危及生命。成人惡性顱內腫瘤約占全身惡性腫瘤的1.5%,兒童則占全身惡性腫瘤的7%。顱內轉移瘤的發病率為顱內腫瘤的6%~10%。 顱內壓是指顱腔內的壓力。正常人的顱內壓力是指水平側臥位時經腰椎穿剌測得的壓力。其正常值成人為0.78一1.76kPa(80一180mmH2O),兒童為0.49一O.98kPa(50-100mmH2O),如壓力超過1,96kPa(200mmH2O)時。即為顱內壓增高(intractanial hypertension)或稱顱壓增高綜合征。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