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原因能引起糖尿病
我最近有點的乏力的表現,還眼睛有點的看不太清楚,視力下降的有點的嚴重,去了醫院里跟醫生說了我的情況,醫生讓我做的一個胰島素功能試驗,說我現在是有糖尿病了。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玉勤 副主任醫師
安徽省胸科醫院
三級
急診科
-
常見的原因有生活壓力大,生活沒有規律,長期熬夜,進食較多的高熱量的食物,長期吸煙、飲酒,餐后不運動,肥胖,高血壓。有個別糖尿病是跟自身免疫性疾病相關。懷孕期間血糖升高,且生產出巨大胎兒的,生完孩子后,容易血糖升高。另外血糖升高與遺傳也有關系。
2018-08-08 22:11
-
-
回答6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許宗彥 主治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2型糖尿病病因:遺傳因素:這是2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和胰島功能受損的很重要原因.同卵雙胞胎糖尿病一致率高達57%,如果包括亞臨床胰島素分泌障礙,輕微高血糖,則幾乎達100%.異卵雙胞胎糖尿病一致率為17%.父母為2型糖尿病者,子女中50%有糖尿病,12%有糖耐量減低.因此,遺傳是2型糖尿病發病的重要因素.環境因素:肥胖,飲食不合理,體力活動減少中心肥胖既是導致胰島素抵抗的直接原因,也是胰島素抵抗的特征.糖尿病三宜三不宜三宜:1.五谷雜糧,茭麥面,燕麥面,玉米面,含維生素b,多種微量元素,可降低血糖,血脂2.豆類及豆制品,但患病時間超過三年者慎用及腎病患者慎用3.苦瓜,洋蔥,番茄,柚子,南瓜三不宜:1.各種糖類,蜜餞,水果罐頭,汽水,果汁果醬,冰激淋,甜餅干,甜面包及糖制高點,蜂蜜2.不宜吃含高膽固醇的食物及動物肝臟3.不宜飲酒特別是不宜空腹飲酒,否則會發生嚴重的低血糖
2015-12-21 11:48
-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劉保福 主治醫師
威縣常屯衛生院
一級甲等
婦產科
-
您好:糖尿病是由于遺傳和環境因素(長期精神刺激,長期暴飲暴食,長期的缺乏運動)相互作用,引起胰島素絕對或相對分泌不足以及靶組織細胞對胰島素敏感性降低,引起蛋白質,脂肪,水和電解質等一系列代謝紊亂綜合征,其中一高血糖為主要標志.臨床典型病例可出現多尿,多飲,多食,消瘦等表現,即“三多一少”癥狀.而有些患者沒有明顯的癥狀.
2015-12-21 11:07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申蘭闊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你好,原因比較多. 1,與1型糖尿病有關的因素有: 自身免疫系統缺陷:因為在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種自身免疫抗體,如谷氨酸脫羧酶抗體(GAD抗體),胰島細胞抗體(ICA抗體)等.這些異常的自身抗體可以損傷人體胰島分泌胰島素的B細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島素. 遺傳因素:目前研究提示遺傳缺陷是1型糖尿病的發病基礎,這種遺傳缺陷表現在人第六對染色體的HLA抗原異常上. 病毒感染可能是誘因,病毒,如那些引起流行性腮腺炎和風疹的病毒,以及能引起脊髓灰質炎的柯薩奇病毒家族,都可以在I型糖尿病中起2,與2型糖尿病有關的因素 遺傳因素:和1型糖尿病類似,2型糖尿病也有家族發病的特點. 肥胖:2型糖尿病的一個重要因素可能就是肥胖癥. 年齡:年齡也是2型糖尿病的發病因素.有一半的2型糖尿患者多在55歲以后發病.高齡患者容易出現糖尿病也與年紀大的人容易超重有關. 吃高熱量的食物和運動量的減少也能引起糖尿病,有人認為這也是由于肥胖而引起的.
2015-12-21 03:08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史東岳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您好,糖尿病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闡明,胰島素分泌相對或絕對不足是本病的基本發病機理至于胰島分泌不足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幾種可能性.1,遺傳因素:糖尿病有遺傳傾向已比較肯定.2,病毒感染:據許多實驗及臨床研究結果表明,病毒感染后β細胞破壞嚴重者可發生糖尿病.3,自身免疫:主要與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者發病有關.4,胰島素拮抗激素.5,胰島β細胞釋放胰島素異常:生物合成中胰島素基因突變而形成結構異常的胰島素導致糖尿病.6,胰島素受體異常,受體抗體和胰島素抵抗.
2015-12-20 20:45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孟慶福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多年來已發現與遺傳,多食,肥胖,感染,應激,妊娠,少活動等因素有關,但這又僅僅是一種誘發因素,確切的原因至今尚未研究清楚. 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多發病,在我國目前大約有2000-3000萬糖尿病患者.此病到目前為止是一種不能根治,但可以良好控制的疾病.如果在專科醫師的指導下,正確運用好現在的三類基本療法,包括飲食,運動,降糖藥物在內的綜合療法,而進行終生性治療,絕大多數患者可以如正常人一樣生活,工作,頤養天年.
2015-12-20 16:46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