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次胃鏡檢查結果變化,如何應對?
去年3月份做過胃鏡診斷:糜爛性食管炎淺表性胃炎內鏡所見:插鏡情況:順利送達部位:12指腸降部食管:距門齒約36CM食管四壁見條形糜爛灶,黏膜充血水腫,余食管黏膜未見異常,舒縮好賁門:開閉好,E-G線清楚胃底:黏膜湖稍濁,量少。黏膜未見異常胃體:黏膜光滑,無明顯充血水腫。胃角。弧形,黏膜光滑,無明顯充血水腫。=胃竇:黏膜輕度充血水腫,蠕動好幽門:圓形,開閉好,未見膽汁返流球部:球腔形態正常,黏膜未見異常降部:12指腸乳頭形態正常,未見異常分泌,黏膜未見異常今年4月25日的胃鏡診斷:返流性食道炎慢性淺表性胃炎內鏡所見:插鏡情況:順利送達部位:12指腸降部食管:距門齒36CM以下見點狀形糜爛灶,黏膜充血水腫賁門:開閉好,E-G線清楚胃底:黏膜湖稍濁,黏膜光滑,無靜脈曲張胃體:光滑,無明顯充血水腫,未見潰瘍腫物胃角。弧形,光滑胃竇:蠕動好,黏膜輕度花斑樣及片狀充血,未見糜爛、潰瘍及腫物幽門:圓,開閉好,球部:球腔形態正常降部:12指腸乳頭及黏膜未見異常今年1月份單位統一抽血做的檢查:幽門螺桿菌為感染有抗體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尹君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耳鼻喉科
-
患者去年 3 月和今年 4 月做了胃鏡檢查,結果顯示食管和胃部炎癥情況有所變化,且 1 月份查出幽門螺桿菌感染有抗體。下面將從疾病介紹、病因、癥狀、檢查、治療等方面進行闡述。 1. 疾病介紹:糜爛性食管炎和淺表性胃炎是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會影響食管和胃黏膜的正常功能。 2. 病因:幽門螺桿菌感染、不良飲食習慣、精神壓力、胃酸反流、藥物刺激等都可能導致。 3. 癥狀:可能有燒心、反酸、胃痛、胃脹、惡心、嘔吐等。 4. 檢查:除胃鏡外,還可能進行幽門螺桿菌檢測、胃酸測定等。 5. 治療:首先要調整飲食,避免辛辣、油膩、刺激性食物。藥物治療可使用奧美拉唑抑制胃酸分泌,硫糖鋁保護胃黏膜,莫沙必利促進胃腸蠕動。如有幽門螺桿菌感染,需進行根除治療,常用四聯療法,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奧美拉唑、枸櫞酸鉍鉀。 患者應重視病情,遵醫囑治療,定期復查胃鏡,保持良好的生活和飲食習慣,促進疾病康復。
2025-02-14 03:32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趙蕾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胃食管反流是指胃、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至食管內而引起的食管粘膜發生的消化性炎癥應用膽堿能激動劑(如烏拉膽堿25mg,每日3次;胃復安10mg,餐前30分鐘和臨睡前口服;西沙比利10mg,每日4次,注意:西沙比利與其他藥物嚴重的相互作用的危險)以增加括約肌壓力.祝你健康
2015-12-22 05:43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任立存 主治醫師
淮北口腔醫院
其他
內科
-
反流性食管炎是由胃、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食管炎癥性病變,內鏡下表現為食管粘膜的破損,即食管糜爛和/或食管潰瘍。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約有40%表現為反流性食管炎。推薦“鏡C聯合下中醫”療法
2015-12-22 03:58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增沛 主治醫師
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
三級甲等
五官科
-
治療胃炎,飲食健康是治療胃病的首要措施。1、首先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一日三餐要定時定量,不要暴飲暴食或睡前進食。2、多食富含蛋白質的食品,少吃刺激性食物,避免煙酒、生冷等對胃的損害。3、調節工作節奏,保證充足睡眠,以緩解工作壓力。放松保持平和心態。
2015-12-21 20:47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