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外科學最新研究進展!!![轉自醫藥論壇論壇]
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北京協和醫院外科趙玉沛--------------------------------------------------------------------------------趙玉沛1982年畢業于白求恩醫科大學醫療系。1987年畢業于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研究生院。1988年起在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醫學院UCLA進修兩年。1993年晉升為副教授,1995年破格晉升為教授。現任北京協和醫院業務副院長,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他兼任中華醫學會外科學會常委兼秘書、中華醫學會胰腺外科學組組長、北京醫學會普外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外科雜志常務副總編以及中華普通外科雜志等十余種雜志的副總編。還擔任中華醫學雜志等二十余種雜志的編委和中國醫學論壇報副主任編委。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國家教委博士點基金等多項課題的研究工作。發表學術論文110余篇。在過去的一年中,普外科在許多領域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和發展,有很多寶貴的經驗值得總結,下面就普外科在2004年國內外的進展情況作一簡要回顧與展望: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趙蕾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微創技術現已在基本外科的各個專業廣泛開展,如膽囊切除、胃切除、胰腺切除、闌尾切除、疝修補、甲狀腺切除、結腸切除、結腸腫瘤根治性切除、左右半肝切除、肥胖癥治療、大隱靜脈交通支結扎以及急腹癥診斷等。腹腔鏡消化道腫瘤根治是目前該領域中的熱點問題。迄今,腹腔鏡腫瘤手術經歷了十余年的發展歷程,諸多學者圍繞腫瘤根治與長期生存開展了一系列的臨床與基礎研究,現簡述如下:(1)腹腔鏡結直腸癌手術目前在全世界范圍內獲得了較廣泛開展,是腹腔鏡消化系腫瘤外科中最成熟的手術方式。大量短期前瞻性或回顧性研究結果報道不一,最近一項包括35個研究中心(3935例)的薈萃分析結果顯示,腹腔鏡結直腸癌手術清掃淋巴結數目比開腹多0.3~2.14枚,平均遠切緣距離為4.6cm,符合腫瘤根治原則。提示腹腔鏡結直腸癌手術不管是在術中操作還是在患者長期生存方面都與開腹手術相似,嚴格遵循了腫瘤根治原則。(2)腹腔鏡胃癌根治術操作復雜,無論是游離胃體、切除標本或消化道重建,還是清掃各組淋巴結,操作步驟及操作平面都較多,且整個手術操作沒有單一的間隙,需要多層面跳躍進行,使手術難度增加。最近美國Weber等對12例Ⅰ~Ⅳ期胃癌患者施行腹腔鏡全胃切除,發現腹腔鏡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開腹手術組,術中出血少,且在清掃淋巴結數目、生存率等方面無顯著差別。然而,目前有關腹腔鏡胃癌根治術的研究多屬小樣本、非隨機的短期試驗,有待開展大宗病例的隨機臨床試驗。(3)腹腔鏡肝臟腫瘤手術由于肝臟本身解剖及生理等的特殊性發展較遲緩。近來隨著超聲刀、內鏡式胃腸離斷釘合器(Endo-GIA)等器械的應用以及國內蔡秀軍等采用多功能手術解剖器(PMOD)的刮吸法斷肝技術,基本解決了腹腔鏡肝臟手術出血問題。而腹腔鏡下超聲顯像技術的應用,不僅能準確判斷腫瘤位置、足夠(>1cm)的游離切緣,而且還能識別CO2氣栓等嚴重并發癥的發生,大大增加了手術安全性。目前,腹腔鏡肝臟腫瘤手術主要局限于左肝的Ⅱ、Ⅲ段與右肝前部的Ⅳ、Ⅴ、Ⅵ段,對于右肝后部腫瘤不主張腹腔鏡手術。而臺灣Huang等通過手助方式結合腹腔鏡下超聲顯像技術對7例右肝后部原發或繼發腫瘤施行腹腔鏡下切除,無術中、術后嚴重并發癥的發生,近期療效較好。迄今,尚無前瞻性隨機對照臨床試驗來論證腹腔鏡下肝臟腫瘤手術后的長期生存率。
2015-12-22 07:12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強 醫師
濰坊市人民醫院
三級甲等
普內科
-
近期大量的臨床實踐證明,肝門阻斷時間在15~20min之間是安全的,多次的20min阻斷,間隔5~10min,亦證明是有效的,但在每次恢復血流時仍不免增加失血量。究竟人體肝臟能耐受多長的持續缺血時間呢?是分次阻斷還是一次阻斷的效果好?這個問題當前尚在謀求答案。Heaney首先提出全肝血管隔離下施行肝切除術的概念。Huguet曾使用此方法,但手術病死率達28%(發生在肝硬化患者)。Bismuth將此方法用于51例患者,總手術病死率下降至2%,平均肝血流阻斷時間不超過50min(46.5min),并認為不需要阻斷腹主動脈,但不要用于肝硬化的患者,肝臟的低溫灌注也是不需要的。Huguet總結了53例肝切除術的經驗,其中持續阻斷時間超過1h者15例,未見長時間阻斷對手術后病死率和并發癥發生率、肝功能改變有何明顯影響。Hannoun對34例廣泛肝切除術患者手術中一次持續阻斷肝血流60min以上,阻斷時間最長的一例達127min,全組無一例手術后30天內死亡。因而Hannoun得出的結論是在無肝硬化的患者,一次持續阻斷時間可以到90min。國內亦有相同的經驗。近期,Yamamoto通過分離左、右肝交界的前徑路法切除尾狀葉肝腫瘤。國內彭淑牖用前徑路切除6例尾狀葉腫瘤。Colona用左側途徑切除2例肝轉移瘤和一例結節樣增生。黃志強采用左-右-左聯合徑路切除3例原發尾狀葉腫瘤。Bartlett等報道4例單獨尾狀葉切除是通過前徑路和兩側徑路實施。事實已經證明單獨的尾狀葉切除已不再是肝臟外科的“禁區”。
2015-12-22 01:21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張建國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中醫科
-
新的生物學觀點認為,乳腺癌從發病開始就是一種全身性疾病,乳腺癌治療策略是圍繞手術治療的綜合治療,強調術后化療和內分泌治療與手術治療同樣重要,是改善乳腺癌預后的重要方面。隨著循證醫學理論為指導的幾項有重大影響的大規模前瞻性臨床隨機對照研究的長期隨訪結果的公布,使人們對乳腺癌的治療理念再次發生根本性變化。首先,在手術治療策略上有兩個重大進展,一是保留乳房手術觀念的提出。近期,《新英格蘭醫學雜志》同時發表兩篇隨訪時間長達20年的大規模隨機對照研究結果,證實在嚴格掌握手術指征和術后規范治療情況下,對早期乳腺癌和臨床Ⅰ、Ⅱ期乳腺癌保留乳房的手術可取得與根治性手術相同的長期預后,而保留乳房手術后患者的形體美觀和上肢功能明顯改善,且手術并發癥減少,生存質量顯著提高。二是對前哨淋巴結在乳腺癌腋窩淋巴結轉移中的意義的認識。對乳腺癌腋窩淋巴結轉移規律的研究證實,前哨淋巴結是乳腺癌向腋窩轉移的第一個淋巴結,當前哨淋巴結陰性時腋窩淋巴結也無轉移,術前或術后檢測前哨淋巴結可作為是否行淋巴結清掃的指征。從而改變了乳腺癌外科手術必須切除乳房和必須清掃腋窩淋巴結的傳統觀念。強調在保證局部切除徹底性的同時,注意保持形體美觀和功能,在改善預后的同時注重生存質量,是現代乳腺癌外科治療策略的重大變化。其次,在全身治療上的重大進展是提出新輔助化療概念。術前化療已經成為乳腺癌臨床治療策略的重大進展之一。另外,對HER-2基因過度表達的乳腺癌患者Herceptin的臨床應用及其獨特效果已成為一種全新的治療方法。同時循證醫學結果使輔助放射治療、化療和內分泌治療等更加合理,形成了更加科學的整體綜合治療理念。最近有人提出,對少數早期乳腺癌可以行內鏡手術切除,經遠離乳房的腋窩或臍部微小切口通過內鏡進行腋窩淋巴結活檢。隨著內鏡操作技術的發展,這方面的臨床研究將進一步開展。
2015-12-22 01:06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劉浩慶 醫師
肇慶市大旺開發區醫院
一級
全科
-
中華醫學會外科分會胰腺外科學組在2004年9月召開的第十屆全國胰腺外科學術會上提出了胰腺癌診治規范和重癥急性胰腺炎診治指南(征求意見稿),會上就胰腺癌高危人群、診斷方法的選擇、分期、可切除性術前評估、根治性手術合理的切除范圍、綜合治療手段、重癥急性胰腺炎分期、膽源性胰腺炎治療原則、暴發性急性胰腺炎治療原則等問題進行了深入而且激烈的討論,初步達成共識。目前大家公認的胰腺癌高危人群如下:(1)年齡大于40歲,有上腹部非特異性不適;(2)有胰腺癌家族史者;(3)突發糖尿病者,特別是不典型糖尿病,年齡在60歲以上,缺乏家族史,無肥胖,很快形成胰島素抵抗者。(4)慢性胰腺炎在小部分病人中是一個重要的癌前病變,特別是慢性家族性胰腺炎和慢性鈣化性胰腺炎;(5)導管內乳頭狀黏液瘤亦屬癌前病變;(6)患有家族性腺瘤息肉病者;(7)良性病變行遠端胃大部切除者,特別是術后20年以上的人群;(8)吸煙、大量飲酒,以及長期接觸有害化學物質等。對臨床上懷疑胰腺癌的病人和胰腺癌的高危人群,應首選無創性檢查手段進行篩查,如B超、CT、MRI、MRCP和血清學腫瘤標志物等。腫瘤標志物的聯合檢測與影像學檢查結果相結合,可提高陽性率,有助于胰腺癌早期診斷。利用ERCP檢查收集純胰液,刷取脫落細胞行細胞學檢查、癌基因突變和腫瘤標記物檢測,是近年來胰腺癌早期診斷的一項重要進展,能顯著提高早期胰腺癌的檢出率。另外,許多新的影像學檢查手段已逐漸開始應用于胰腺癌早期診斷,如胰管鏡、胰管內超聲、動態螺旋CT加三維重建、PET等,可使越來越多的小胰癌得以發現。在胰腺癌診斷生物標記的研究中,近期國外主要通過收集血清和胰液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研究:(1)DNA方面,檢測腫瘤特異的DNA改變,如基因組DNA的突變,CpG島的甲基化和線粒體DNA突變。(2)RNA方面,鑒定通過表達基因的mRNA水平,如CA系列蛋白的mRNA、端粒酶反轉錄酶亞單位等。(3)蛋白質方面,鑒定出腫瘤基因表達的真正稱為腫瘤標志物的蛋白質。急性壞死性胰腺炎的患者中,細菌感染的發生率隨壞死增大和病程延長而增加,5%~10%的急性胰腺炎患者發生感染,但在胰腺壞死面積>50%時,感染率上升至25%~50%。實驗室研究證明實驗性急性胰腺炎時,早期便有腸內的內毒素和細菌向外移位。因而曾經試用選擇性除污染(selectivedecontamination)的方法,經過臨床試用,認為此措施對預防繼發感染有一定作用,但在降低死亡率方面尚未見顯著效果。除了減少腸內細菌外,近年來亦注意減少急性胰腺炎時腸壁的通透性和保持腸黏膜防衛機能的研究。谷氨酰胺是腸黏膜代謝的必需氨基酸,重癥胰腺炎常用長時間的TPN支持治療,也是促使腸內細菌移位的原因,所以近來主張在可能條件下早些恢復經腸道營養。急性胰腺炎抗生素使用上需考慮兩個特點:一是胰液內抗生素的濃度,當抗生素注射后需要穿過血-胰屏障才能從胰液排出,在急性胰腺炎時胰腺的充血水腫是否會改變血-胰屏障從而影響抗生素的穿透?其次是抗生素要能有滲入至壞死組織中的能力,才能起到預防和治療感染的作用,何況急性胰腺炎的壞死組織常是胰周腹膜后的纖維脂肪組織。當前對急性胰腺炎抗生素使用問題研究得尚不充分。Buchler在81例胰腺外科患者中測定10種抗生素在血清和胰腺組織中的濃度,根據抗生素穿透胰腺組織的特點以甲硝唑和亞胺培南/西司他丁聯合應用可能較好。
2015-12-21 16:13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孔書雪 醫師
河北省邢臺市威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內科
-
近年來,隨著手術技術的提高,不少外科醫師積極開展了膽囊癌的外科治療,取得令人振奮的效果。膽囊癌積極的外科治療主要包括以下幾點:(1)積極進行肝十二指腸韌帶淋巴結的骨骼化清掃。(2)受累膽管的切除具有延長生存期、改善生活質量的效果。(3)積極開展肝部分及胰頭十二指腸切除(HPD)術:膽囊癌不僅容易直接浸潤肝臟,而且常有胃十二指腸侵犯及胰頭后淋巴結轉移。為對這些局部進展期者行治愈性切除,需要做HPD。Nakamura等報道,7例NevinⅤ期者行HPD后,1、2年生存率分別為57%和28.6%,中位生存期12個月;而對照組1、2年生存率不到6%,中位生存期僅2個月。另外,隨著影像診斷技術的進步,當前對肝內膽管結石病人已能做出準確的術前診斷和結石在肝臟中的定位,對肝臟的伴發改變也能達到清楚的認識。我國肝內膽管結石病模式的趨向是癥狀趨于輕型化,范圍趨于局限化,病程趨于早期化。因此在肝內膽管結石外科治療上,亦從以往的對癥治療到當前和今后的徹底性治療,治愈肝內膽管結石和預防結石再發已成為治療的重點。早期的肝內膽管結石多是局限于肝內某一亞段或肝段的局限性病變,感染較輕,在病灶以外的肝內膽管系統和肝實質多較正常,亦較少合并肝外膽管結石。所以說早期的肝內膽管結石只是局部的肝內膽管病變,因而外科治療應是徹底治療病灶,以求達到治愈的目的,并恢復膽道系統的生理功能。最近研究發現,肝內膽管解剖和走行并不一定與肝內血管相符,在肝內膽管病變定位時,目前普遍認為采用Healey-Schroy分類和命名方法較Couinaud分類更確切。
2015-12-21 15:32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