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便肛門疼痛有血一起排出是怎么回事
前一段時間,有嚴重的便秘,一直都很少拉大便,甚至一個星期只有一兩次,最近來了例假之后可以一天一次排便。例假完了之后也是一兩天一次,但是有時候上廁所,肛門會難受,然后又有出血的現象,不知道是不是生病了。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賀濤 主治醫師
河北省邢臺市威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內科
-
你好這是痔瘡的癥狀內痔根據內痔發生的部位,分原發性內痔(母痔)及繼發性內痔(子痔)。這與血管分支有關,直腸上動脈主要終末分支布在右前、右后及左側正中的直腸內。該3處并行的直腸上靜脈比較屈曲,稱內痔靜脈叢,如右前、右后及左正中3處內痔靜脈叢擴張、迂曲和充血,即成為原發性內痔。繼發性內痔可有1~4個,常與右后及左正中母痔相連(因該處靜脈又再分支)。而右前母痔處靜脈多不再分支,故常為單個發生,無限痔并發(圖1)。但母痔及子痔的益也有變異,有的孤立,有的數個連在一起,若母痔及子痔都脫出肛門外,呈梅花狀者,稱環狀痔。若內痔脫垂水腫不能回納,稱嵌頓性內痔,若有血循環障礙,稱絞窄性內痔。一、分期 內痔分4期。第1期:無明顯自覺癥狀,僅于排糞時出現帶血、滴血或噴血現象,出血較多。痔塊不脫出肛門外。肛門鏡檢查,在齒線上見直遙柱擴大,呈結節狀突起。第2期:排糞時間歇性帶血、滴知或噴血,出血量中等。排糞時痔塊脫出肛門外,排糞后自行還納。第3期:排糞時內痔脫出,或在勞累后、步行過久、咳嗽時亦脫出。內痔脫出后不能自行還納,必需用手托入,或臥床休息后方可還納。出血量較少。第4期:痔塊長期在肛門外,不能還納或還納后又立即脫出。由于肛墊多纖維化,不大出血,痔發展到后三期多成混合痔,因脫出痔塊較大,已涉及痔內、外靜脈叢其表面為直腸粘膜和肛管皮膚所覆蓋,因此,混合痔是痔不斷加重的后果。二、臨床表現㈠便血 無痛性、間歇性、便后有鮮紅色血是其特點,也是內痔或混合痔早期常見的癥狀。便血多因糞便擦破粘膜或排糞用力猛,引起擴張血管破裂出血。輕者多為大例或便紙上帶血,繼而滴血,重者為噴射狀出血,便血數日后常可自行停止。這對診斷有重要意義。便秘、糞便干硬、飲酒及食刺激性食物等都是出血的誘因。若長期反復出血,可出現貧血,臨床并不少見,應與出血性疾病相鑒別。㈡痔塊脫垂 常是晚期癥狀,多先有便血后有脫垂,因晚期痔體增大,逐漸與肌層分離,排糞時被推出肛門外。輕者只在大便時脫垂,便后可自行回復,重者需用手推回,更嚴重者是稍加腹壓即脫出肛外,如咳嗽,行走等腹壓稍增時,痔塊就能脫出,回復困難,無法參加勞動。有少數病人訴述脫垂是首發癥狀。㈢疼痛 單純性內痔無疼痛,少數有墜脹感,當內痔或混合痔脫出嵌頓,出現水腫、感染、壞死時,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㈣瘙癢 晚期內痔、痔塊脫垂及肛管括約肌松弛,常有分泌物流出,由于分泌物刺激,肛門周圍往往有瘙癢不適,甚至出現皮膚濕疹,病人極為難受。三、診斷與鑒別診斷 內痔的診斷,主要靠肛管直腸檢查。首先做肛門視診,用雙手將肛門向兩側牽開,除一期內痔外,其他3期內痔多可肛門視診下見到。對有脫垂者,最好在蹲位排便后立即觀察,這可清楚地看到痔塊大小,數目及部位的真實情況,特別是診斷環狀痔,更有意義。其次做直腸指診:內痔無血栓形成或纖維化時,不易捫出,但指診的主要目的是了解直腸內有無其他病變,特別是除外直腸癌及息肉。最后做肛門鏡檢查:先觀察直腸粘膜有無充血、水腫、潰瘍、腫塊等,排除其他直腸疾患后,再觀察齒線上部有無痔,若有,則可見內痔向肛門鏡內突出,呈暗紅色結節,此時應注意其數目、大小和部位。根據內痔的典型癥狀和檢查,診斷一般無困難,但需與下列疾病鑒別。1.直腸癌臨床上常將下端直腸癌誤診為痔,延誤治療。誤診的主要原因是僅憑癥狀診斷,未進行直腸指診及肛門鏡檢查,因此在痔診斷中一定要做以上兩種檢查。直腸癌在直腸指診下可捫到高低不平硬塊,表面有潰瘍,腸腔常狹窄,指套上常染有血跡。特別要注意的是內痔內環狀痔可與直腸癌同時并存,絕不能看到有內痔或環狀痔,就滿足于痔的診斷而進行痔的治療,直到病人癥狀加重才進行直腸指診或其他檢查而明確診斷,這種誤診、誤治的慘痛經驗教訓,在臨床上并非少見,值得重視。2.直腸息肉低位帶蒂的直腸息肉,若脫出肛門外有時誤診為痔脫垂,但息內多見于兒童,為圓形、實質性、有蒂、可活動。3.肛管直腸脫垂有時誤診為不狀痔,但直腸脫垂粘膜環形,表面平滑,直腸指診時括約肌松弛;環狀痔的粘膜呈梅花瓣狀,括約肌不松弛。四、治療目前對痔的治療有下列看法。1.痔無癥狀不需治療,只需注意飲食,保持大便通暢,保持會陰部清潔,預防剏癥的發生。只有并出血、脫垂、血栓形成及嵌頓等才需要治療,痔很少直接致死亡,但若治療不當,產生嚴重的并發癥,亦可致命。因此,對痔的治療要慎重,不能掉以輕心。2.內痔的各種非手術療法的目的都旨在促進痔周圍組織纖維化,將脫生的肛管直腸粘膜固定在直腸壁的肌層,以固定松弛的肛墊,從而達到止血及防止脫垂的目的。3.當保守療法失敗或三、四期內痔周圍支持的結締組織被廣泛破壞時才考慮手術。根據以上觀點,內痔的治療宜重在減輕或消除其主要癥狀,而非很治術。因此,解除痔的癥狀較痔的大小變化更有意義,并被視作治療效果的標準。內痔的治療方法很多,可以根據病情來選擇。㈠注射療法 用作注射療法的藥物很多,但基本上是硬化劑及壞死劑兩大類,由于壞死劑所致并發癥較多,目前多主張用硬化劑,但硬化劑若注入量過多,也可發生壞死。注射療法的目的是將硬化劑注入痔塊周圍,產生無菌炎性反應,達到小血管閉塞和痔塊內纖維增生、硬化萎縮的目的。常用的硬化劑有5%石炭酸植物油、5%魚肝油酸鈉、5%鹽酸奎寧尿素水溶液及4%明鞏水溶液等。用5%石炭酸植物油做大劑量注射,有以下優點:①用5%濃度,總劑量可注射10~15ml,一般無不良反應。而用其他硬化劑,小劑量療效不佳,在劑量可引起粘膜壞死或潰瘍。②植物油配制溶液易吸收,且反應小,而用其他礦物油配制藥物不易吸收,并可致不良后果。③石炭酸本身有殺菌作用,有益于肛門易被污染部位。④注射后局部產生瘢痕較少。注射療法通過100多年的臨床實踐證明,對人體無隱蔽性損害,已成世界公認的療法。1.適應證無并發癥的內痔,都可用注射療法。一期內痔,主訴便血無脫垂者,最適宜于注射療法,對控制出血,可達到一針止血,效果明顯,有很高的兩年治愈率。二、三期內痔注射后可防止或減輕脫垂,痔術后再度出血或脫垂仍可注射。對年老體弱、嚴重高血壓、有心、肝、腎等疾患者,都可用注射治療。2.禁忌證 任何外痔及有并發癥的內痔(如栓塞、感染或潰瘍等)均不宜行注射療法。3.方法 病人在注射前排空大便,取側臥位或膝胸位,經斜頭或圓頭肛門鏡,在注射處消毒后將針尖剌入齒線上痔塊根部上方粘膜下層約0.5cm,刺入后針頭能向左右移動即證明在粘膜下層,如刺入太深,進入粘膜肌層或括約肌,針尖部不易左右移動,應將針頭拔出少許,經抽吸無回血,即可注射。針頭不應刺入痔塊中心靜脈叢內,以防硬化劑進入血循環,引起急性痔靜脈栓塞。注入5%石炭酸植物油,依粘膜松弛程度和痔塊大小而定。一般每一個痔注入2~4ml,如粘膜很松弛可注入6ml。注射3個母痔,總量為10~15ml。將藥液注入粘膜下層內,使注射部成為淡紅微帶白色的隆起,在隆起表面有時可見微血管,這種現象稱為“條紋征”。若注射太線,可立刻見到注射處粘膜變成白色隆起,以后壞死脫落將遺留一淺表潰瘍;若注射太深,刺入腸壁肌層,可立刻引起疼痛;若注射在齒線以下,也可立刻引起劇痛。因此注射的深淺度,關系到本療法成敗。前正中處不宜穿刺注射,因易損傷前列腺、尿道或陰道。注射完畢,拔針后應觀察穿刺點有無出血,若有出血,可用無菌棉球壓迫片刻即能止血。通常當肛門鏡取出后,括約肌收縮,即可防止針孔流血或硬化劑由針孔流出。每隔5~7d注射1次,每次注射內痔不超過3個,1~3次為一療程。第2次注射的部位應較第1次低些。若采用10%石炭酸植物油或5%魚肝油酸鈉,每次注射不得超過1ml,最好用結核菌素注射器注射。4.注射療法的注意點 ①首次注射最重要,如注射足量則療效良好,以較少量多次注射為佳。注射針宜用9號長的穿刺針,因太細藥液不易推入,太粗易致出血。②注射中和注射后,都不應有疼痛,如覺疼痛,往往為注射太近齒線所致。因此,針尖刺入處,絕不能在齒線以下。③注射后24h內不應大便,以防痔塊脫垂。如有脫垂,應告訴病人立即回納,以免發生痔靜脈栓塞。④第2次注射前,先做直腸指診,如痔塊已硬化,表明粘膜已固定,則不應再注射,或經肛門鏡先以鈍針頭試探,如痔核表面粘膜松馳,則再進行注射。⑤若注射部位過深,均可導致局部壞死,疼痛或膿腫形成。⑥注射后應臥床休息片刻,防止虛脫等反應。5.并發癥 用5%石炭酸植物油注射治療內痔很安全,很少發生并發癥,如發生多是注射深度不正確所致。如注射太淺,可致局部壞死及潰瘍;注射太深,可致損傷,如為男性注射右前內痔,若注射太靠近前正中處,可損傷前列腺及尿道而致血尿;注射到直腸外,可傷前列腺及尿道而致血尿;注射到直腸外,可致狹窄、膿腫及肛瘺。因此,要重視注射技術。(二)枯痔釘療法 其原理是將枯痔釘插入痔塊中心引起“異物刺激炎癥反應”,使痔組織液化、壞死,逐漸愈合而纖維化。適用于二、三期內痔或混合痔內痔部分。但在肛管直腸在急性炎癥時,不宜用此療法。枯痔釘分有砒和無砒兩種,目前多采用黃柏、大黃制成的“二黃枯痔釘”,既有枯痔釘療效,但無砒中毒之弊。 方法:取側臥位,按常規消毒、鋪巾,用吸肛器將內痔緩慢吸出。術者用左手食、中二指固定痔塊,再消毒內痔表面粘膜。右手拇、食二指捏住枯痔釘后段,與肛管平行或不超過15°,稍用力將枯痔釘刺入內痔粘膜后,輕輕旋轉插入,一般深約1cm,以不超過痔塊的直徑為宜。將剩余在內痔粘膜外的枯痔釘剪去,使剩余的釘高出粘膜0.1cm。釘與釘的間隔約0.2~0.4cm,釘與齒線的距離約0.2cm。插釘多少按痔塊大小而定,一般每個痔一次插4~6根,先插小的內痔,后插大的內痔。插畢將內痔送回肛內。術后24h內禁止大便,以防藥釘脫落出血和內痔脫出,引起水腫、嵌頓及疼痛。每次大便后需行熱高猛酸鉀溶液坐浴。在治療過程中,根據病情給予止血、消炎、通便的中西藥。(三)膠圈套扎療法 其原理是通過器械將小型膠圈套入內痔的根部,利用膠圈較強的彈性阻斷內痔的血運,使痔缺血、壞死、脫落而治愈。適用于各期內痔及混合痔的內痔部分,但以二期及三期的內痔最適宜。不宜用于有并發癥的內痔。 內痔套扎器械有拉入套扎器(圖3)及吸入套扎器(圖4)兩種。以拉入套扎器為例說明。套扎器用不銹鋼制成,分3部分:①套圈前端為套扎圈環,直徑1cm,有內、外兩圈,內圈套入小膠圈(特制或用自行車氣門芯膠管代用)后,以圈套痔塊,外圈能前后移動。②桿部:為一長20cm帶柄的金屬桿,分上、下兩桿。上桿與外圈相連,按壓柄部時,可使外套圈向前移,將內圈上的小膠圈推出,套住痔塊根部。下桿連于內圈,不活動。③擴膠圈圓錐體,為將小膠圈裝入內套圈之用。1.內痔拉入到套扎圈內;2.小膠圈已套在內痔上;3.內痔套扎完成;4.痔壞死脫落1.方法 患者取膝胸位或側臥位,插入肛門鏡,顯露需套扎的內痔,局部消毒后,助手固定肛門鏡,術者左手持套扎器,右手持痔鉗(或彎麥粒鉗),從套圈內伸入肛門,鉗夾痔塊,將其拉入套扎器圈內,再將膠圈推出。套扎于痔塊根部,然后松開痔鉗,并與套扎器一并取出,最后取出肛門鏡。一般一次可套扎1~3個痔塊。如無套扎器也可用兩把血管鉗替代2.注意點 ①當鉗夾痔塊病人訴痛時,說明鉗夾處靠近肛管皮膚,此時要重新向上鉗夾。Keighley(1993)建議在齒線上1.5~2fcm處套扎,可減輕疼痛,甚至不痛。②每個痔塊同時套2個膠圈,以防膠圈斷裂。膠圈不宜高壓消毒,以免增加脆性,喪失彈力。③一次套扎以不超過3個痔為宜,這可減輕肛門部不適感。環狀痔可以分期套扎。④套扎后24h內不宜大便,以防痔脫垂,造成痔水腫、嵌頓或出血。⑤若套扎處靠近齒線,或套扎混合痔,可先在局麻下行“V”形剪開處痔兩側皮膚,向上剝離外痔組織,然后將剝離的外痔與內痔一起套扎,這可減輕術后疼痛及水腫。⑥術后行熱高猛酸鉀溶液坐浴。3.并發癥 ①出血:一般在內痔脫落時有少量便血,但個別病例在套扎后7~16d內發生繼發性大出血。若在套扎后痔塊內注入少量4%明礬液,可防止術后出血,還能防止膠圈滑脫。也有人在痔塊內注入少量麻醉劑,可減輕疼痛。②肛周皮膚水腫:多發生于混合痔及環狀痔。預防方法是行高位套扎,遠離齒線,可減輕疼痛及肛周皮膚水腫。套扎混合痔時,宜先將外痔行“V”形切開。 本法優點是操作簡單、迅速、術前不需特殊準備,如病例選擇恰當,套扎方法正確,可以達到無痛,很少感染及出血。缺點是偶有疼痛、水腫及出血,復發率較手術切除為高。(四)冷凍療法 應用液態氮(-196℃)通過特殊探頭與痔塊接觸,達到痔組織凍結、壞死、脫落,以后創面逐漸愈合。適用于一期及二期內痔。本法如能正確掌握冷凍深度及范圍,療效良好。缺點是術后較長時間內,肛門持續有粘液流出,疼痛時間較長,傷口愈合緩慢,復發率高。若先行膠圈套扎,然后冰凍已套扎的痔塊,則可減少組織損傷、壞死和分泌物。Keighley(1979)曾比較冷凍療法,膠圈套扎療法及高纖維飲食療法,三者有效率各為38.9%,65.7%及24.3%。認為冷凍療法并不比高纖維飲食療法為優,而膠圈套扎療法對控制癥狀明顯有效。因而不推薦冷凍療法。(五)紅外線照射療法 通過紅外線照射,產生粘膜下纖維化,固定肛墊,減輕脫垂,達到治愈痔的目的。適用于一、二期內痔。 方法:側臥位,肛門鏡顯露痔塊,用紅外線器照射3個母痔的基部,視痔的大小,每個痔照射4點,每點照射1~1.5s,每次脈沖可產生直徑3mm、深3mm的壞死區。本法優點是方法簡便,療效快,無疼痛,可以多次治療。Ambrose(1985)曾比較紅外線光凝療法與膠圈套扎療法,認為二者療效相似,但是前者副作用較少。Ambrose還同時比較了紅外線療法與注射療法,認為注射療法的再需治療者少。Keighley認為紅外線療法只對一、二度痔有益,對三度痔不能治愈。(六)肛管擴張療法 痔的存在于直腸下端及肛管出口處狹窄有關。正常大便時,肛管括約肌能自動松弛,在不太增加直腸內壓的條件下,糞塊易排出。若括約肌處有粘連不能完全松馳而致肛管狹窄,糞塊只能在壓力下擠出,壓力過高可致痔靜脈叢充血,從而產生痔。痔塊又進一步阻塞肛管,形成“充血——梗阻——充血”的惡性循環。若用肛管擴張法將狹窄處擴開,或做內括約肌切斷術,可打斷惡性循環,從而治愈痔。此療法適用于肛管高壓,靜息壓>9.8kPa(100cmH2O)或疼痛劇烈者如絞窄性內痔。不宜用于老年人、腸炎和腹瀉者。方法:見第三節肛裂。局麻擴肛后,需定期用擴肛器擴肛,連續數月。并發癥有肛管皮膚撕裂、粘膜下血腫及暫時性肛門失禁。長期隨訪、復發率高。Keighley(1979)曾用肛管擴張治療年輕男性(<45歲)痔有疼痛及出血的肛管高壓患者37例,經1年隨訪,無癥狀11例,有改進14例,有效率為76%(25/37)。無效5例,改用其他治療4例,失訪3例。并發癥:出血4例,脫垂2例,失禁1例。Keighley等還比較了肛管高壓患者行肛管擴張、內括約肌切斷術及高纖維飲食3種療法的結果,認為肛管擴張術遠優于內括約肌切斷術,以后Keighley就再不用內括約肌切斷術治療內痔。(七)手術療法 適用于二、三、四期內痔,特別是以外痔為主的混合痔。1.外剝內扎法 即外痔剝離和內痔結扎。步驟(圖7):①側臥位,局麻后用組織鉗夾住痔塊部位皮膚,向外牽拉,暴露內癢。在痔塊基底部兩側皮膚用小剪刀作“V”形切口,注射只剪開皮膚,不要剪破痔靜脈叢。②夾取皮膚,用包有紗布的手指鈍性分離外痔靜脈叢。沿外痔靜脈叢和內括約肌之間向上分離,并將痔塊兩側粘膜切開少許,充分顯露痔塊蒂部和內括約肌下緣。③用彎曲管鉗夾住痔塊蒂部,在蒂上用7號粗絲線結扎一道,再貫穿縫合一道,防止結扎不牢出血,最后剪除痔塊。若痔塊較大,也可用2-0絡制腸線連續縫合痔塊蒂部。皮膚切口不必縫合,以利引流。④用同法切除其他兩個母痔。一般在切除的兩個痔塊之間,必須保留一條寬約1cm的正常粘膜和皮膚,以免發生肛門狹窄。創面敷以凡士林紗布。2.痔環形切除術 適用于嚴格環形痔或內痔伴有直腸粘膜脫垂者。優點是一期將環形痔全部切除。缺點是手術創面較大,若術后感染將形成肛門狹窄,并發癥較多,因此目前不常采用。 方法(圖8):腰麻或骶管麻醉后,截石位,擴張肛管,選一口徑與擴張后肛管相適應的特制軟木置入肛管內,用大頭釘將痔塊固定其上,在齒線附近做環形切口,盡量多留肛管皮膚以防將來粘膜脫出,細致分離所有曲張靜脈團,并予以切除,邊切邊縫。注意切斷直腸下端粘膜時,前、后側的粘膜長度要一致,以防術后粘膜外翻。粘膜與皮膚用3-0鉻制腸線間斷縫合。如有出血,可在粘膜切緣處加縫數針。切口愈合后,應做直腸指診,如有狹窄傾向,需定期擴肛,以防術后肛管狹窄。⑴插入軟木塞,拉出環痔并用大頭針固定于軟木塞上;⑵在齒線上環形切開粘膜;⑶銳性分離痔核;⑷在痔上1cm處再用大頭針將粘膜固定于軟大塞上;⑸在上排大頭針的下方0.5cm處邊切邊縫;⑹痔核切除后外觀。3.急性嵌頓性內痔的手術治療 內痔脫出嵌頓,特別是環狀痔急性脫垂嵌頓(又稱急性痔病),有廣泛血栓形成及水腫,過去不敢用手術治療,因擔心感染擴散而產生門靜脈炎等并發癥,常用保守療法。缺點是治療時間長,病人痛苦大,有時還可發生壞死,感染等后患。近年來認為痔急性水腫,是由于靜脈及淋巴回流受阻,并非炎癥所致,即使痔有潰瘍形成,但炎癥多在痔表層,不在深層組織并不影響手術。同時肛周組織對細菌感染有較強的抵抗力,因此,應行急癥痔切除,并發癥并不比擇期手術高,術后疼痛及水腫大為減輕或消失。若病人不宜行痔切除或痔套扎,可行側位內括約肌切斷術,以解除疼痛。內痔的治療方法很多,由于非手術療法對大部分內痔有較好的效果,因此,近年來國內外已較少采用手術療法。注射療法對大部分內痔有良好效果,特別是出血痔,應作首選。脫垂性內痔可用膠圈套扎治療。由于手術療法有一定的并發癥,適應證要嚴格掌握,手術應只限于保守療法失敗或不適宜保守療法者。五、并發癥不能錯誤地認為痔切除是一種小手術,若掉以輕心,稍一不慎,可發生嚴重的并發癥,甚至造成大的悲劇。Buls(1978)曾分析連續500例的痔切除,其并發癥如下:肛瘺0.4%,肛裂0.2%,肛管狹窄1.0%,肛門失禁0.4%,皮垂6.0%,糞塊嵌塞0.4%,血栓性外痔0.2%及尿潴留10%。1.出血 內痔術后出血的原因有早期及晚期兩種。前者由于線結不緊,滑脫所致;后者發生在術后7~10d左右,由于結扎處感染所致。由于肛管括約肌的作用,血液多向上反流入腸腔,而不流向肛門外,故臨床上不能發現“染紅敷料”的現象。因此這種“急性出血”常不易早期發現。凡有下列現象應考慮是“隱性出血”的早期征象:①有陣發性腸鳴、腸痛及急迫便意感;②病人伴有頭昏、惡心、出冷汗及脈快等虛脫癥狀。凡出現上列情況,應立即在止痛情況下進行直腸指診或鏡檢,以便及時診斷和處理。確診有出血應及時止血。若肛管直腸內積血較多,看不清出血點,可先用氣囊壓迫止血(圖9)。如無氣囊,可用30號肛管,外裹凡士林紗布,兩端用絲線扎緊,外面再涂麻醉軟膏,塞入肛門內作壓迫止血(圖10)。一般應用此法都可止血。若找到出血點,可用縫扎止血,并全身應用止血藥及抗生素。2.狹窄 細致的手術操作及早期肛管擴張,可以預防肛管狹窄。狹窄可在肛緣、齒線處或齒線。肛緣處狹窄主要由于肛緣的皮膚及粘膜切除過多,致傷口收縮造成肛緣狹窄。瘢痕處常伴有肛裂,由于排糞時造成撕裂所致。用手法及器械擴肛多無效,常需多次手術治療。齒線處狹窄可發生于閉式痔切除術后,齒線上狹窄由于痔基底部結扎過寬,后者可用多個小的結扎來代替大塊結扎。肛管擴張常有效,不行則需手術矯正。3.尿潴留 尿潴留是痔或其他肛管手術后最常見的并發癥,約有6%需行導尿術(Crytal1974)。預防尿潴留,可用下列措施:①指導病人在術前及術后當天12h內限制飲水,以造成輕度失水狀態。有人認為這是一重要措施,因在麻醉未消失前,膀胱過早膨脹,常致尿潴留。②術后鎮靜劑盡量少用。③早期起床活動。④首次排尿應急起去廁所小便,引起條件反射。⑤最好采用局部麻醉。⑥肛緣皮膚傷口盡量不縫合,術后直腸內盡可能不置肛管或大塊紗布作壓迫止血用,可減少術后疼痛及原發性尿潴留。以上近作參考
2015-12-22 13:03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任立存 主治醫師
淮北口腔醫院
其他
內科
-
你好,根據你的描述,可能是長了痔瘡,建議去醫院做個檢查,確定排便出血的病因,盡早治療。另外,排便的時候,肛門疼痛可能是大便干燥,肛門撕裂導致出血,可以去藥店買藥物幫助排便,建議你多吃粗纖維食物,多喝水,多吃菌類,平時的飲食注意選擇偏涼性的食物。
2015-12-22 10:08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孟慶福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你這可能是痔瘡的原因,最好不要吃刺激性的東西,你可以用榮昌肛太貼肚臍就會好的.
2015-12-22 03:32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