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歲孩子陣發性嗜睡原因不明怎么辦
患者年齡:九周歲自去年三月份開始一直到現在上來一陣說睡就睡怎么逗都不行,其他各方面都正常,該吃就吃該喝就喝,看了很多家醫院,做了許多檢查都說沒有毛病,可這種癥狀到現在也沒好,在延邊醫院看過,兒童醫院都看過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郭立軍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九歲孩子陣發性嗜睡但各項檢查正常,可能與睡眠習慣不良、心理因素、營養缺乏、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善、某些隱匿性疾病有關。 1. 睡眠習慣不良:孩子作息不規律,夜間睡眠不足或質量差,會導致白天陣發性嗜睡。應培養良好的睡眠習慣,保證充足且規律的睡眠時間,創造安靜舒適的睡眠環境。 2. 心理因素:學習壓力大、情緒緊張焦慮等心理問題可能影響睡眠。家長和老師要關注孩子的心理狀態,及時進行疏導,必要時尋求心理醫生幫助。 3. 營養缺乏:缺乏某些維生素(如維生素 B12)、礦物質(如鐵、鋅)等可能導致嗜睡。需均衡飲食,多攝入富含這些營養素的食物,必要時補充營養劑。 4. 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善:孩子神經系統尚在發育中,可能出現功能不穩定。隨著年齡增長,這種情況可能會逐漸改善。 5. 某些隱匿性疾病:雖然之前檢查未發現問題,但不排除存在一些罕見的隱匿性疾病,如發作性睡病、周期性嗜睡癥等。需要進一步觀察癥狀,必要時進行更深入的檢查,如多導睡眠監測等。 孩子陣發性嗜睡原因復雜,家長需耐心觀察,注意孩子的生活習慣和心理狀態。若癥狀持續不緩解或加重,應及時到正規醫院就診,查明原因。
2025-02-17 20:16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黃飛龍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婦產科
-
你兒子九歲了自去年三月份開始嗜睡,各方面均正常,身體素質不好,氣虛血虧引發的精力不濟,乏力嗜睡等不適癥狀;建議口服黃芪精口服液可以補血養氣,固本止汗。用于治療氣虛血虧,表虛自汗,四肢乏力,精神不足或久病衰弱,脾胃不壯。注意休息,多喝水,清淡飲食,適當增加飲食營養,注意營養均衡,不吃辛辣油膩刺激性食物,多吃水果蔬菜,防寒保暖,避免受涼就行了!祝寶寶健康!
2015-12-22 21:32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孔書雪 醫師
河北省邢臺市威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內科
-
中醫認為嗜睡癥病機大多是由中氣不運所引起的,中氣即是脾胃之氣,祖國醫學有脾困人則困之說。根據中醫理論中的“陽”主動,“陰”主靜。所以陽氣不足、陰氣有余時也會出現嗜睡癥。《靈樞.寒熱病》篇說:“陽氣盛則,嗔目,陰氣盛則瞑目”說明了嗜睡癥的病理主要在于陰盛陽衰。《脾胃論,肺之脾胃虛論》“脾胃之虛怠惰嗜臥”《丹溪心法、中濕》:“脾胃受濕,沉困無力,怠惰嗜臥”。亦有病后或高齡陽氣虛弱,營血不足困倦無力而多寐者。根據嗜睡癥的病因病機將其分為五型:一、痰濕困脾:多見于形體肥胖之人,胸悶,納呆,大便不爽,痰多返惡,身重,嗜睡,舌苔白膩,脈孺緩。二、脾氣不足:多見于病后或高齡人,神疲食少,食后困倦嗜睡,懶言,易汗,舌淡苔薄白,脈虛弱。三、肝郁脾虛:長期憂愁思慮,精神萎靡不振,頭昏欲睡,多夢時有兩脅不適,納呆食少,大便不利,舌苔薄白或稍膩,脈玄細或澀。四、血虛:面色萎黃無華,納呆食少,精神萎靡,心悸氣短,懶言,頭暈目眩,舌淡苔薄白,脈沉細無力。五、濕濁蒙蔽:頭重如裹,口干粘不思飲水,胸悶不饑,二便不利,舌苔厚膩。精神高度緊張或疲勞過度加之雨淋后而產生的嗜睡。內經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頭為諸陽之會,若被濕濁蒙蔽清陽不升,濁陰不降,則困倦嗜睡。對于治療建議采用“醒脾開竅湯”,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加減用藥針對性強,對癥治療無毒副作用,治療效果是甚佳。
2015-12-22 18:12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強 醫師
濰坊市人民醫院
三級甲等
普內科
-
描述仔細盡早去醫院治療
2015-12-22 16:53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崔立靜 醫師
中原油田醫療衛生服務中心光明醫院
一級
內科
-
你好,你孩子打了甲流疫苗了沒有呢?如果是打了的話,這個就好解釋了,這個是因為疫苗引起的嗜睡癥,這個情況是無法避免的。
2015-12-22 16:51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
什么是嗜睡癥? 嗜睡癥為白晝睡眠過度(并非由于睡眠量的不適)或醒來時達到完全覺醒狀態的過渡時間延長的一種狀況。病人表現有不可控制的發作性睡眠,每次睡眠持續數小時至數天。過多的睡眠引起顯著痛苦或職業、社交等社會功能和生活質量的下降。也會有認知功能方面的改變,表現為近事記憶減退,思維能力下降,學習新事物能力下降。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