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任立存 主治醫師
淮北口腔醫院
其他
內科
-
晚上七八點出現害怕胸悶但檢查正常,可能是心理因素、環境影響、飲食不當、缺乏運動、睡眠問題等所致。 1.心理因素:如焦慮、緊張等不良情緒,可能導致植物神經紊亂,引起胸悶害怕。長期的心理壓力會影響身體的正常機能。 2.環境影響:所處環境空氣不流通、溫度過高或過低、噪音較大等,都可能讓人產生不適。 3.飲食不當:晚餐過飽、食用刺激性食物或易產氣食物,可能導致胃腸不適,進而引發胸悶害怕。 4.缺乏運動:身體長期缺乏鍛煉,心肺功能較弱,在特定時間段容易出現胸悶等癥狀。 5.睡眠問題:睡眠質量差、睡眠時間不足,可能影響身體的恢復和調節,導致晚上出現不適。 總之,多種因素都可能導致這種情況。如果癥狀持續或加重,建議及時就醫,進行更全面的檢查和評估,以確定具體原因并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
2025-02-17 17:34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薛祖洋 醫師
冠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兒科
-
焦慮癥又稱焦慮性神經癥,是以廣泛性焦慮癥(慢性焦慮癥)和發作性驚恐狀態(急性焦慮癥)為主要臨床表現,常伴有頭暈,胸悶,心悸,呼吸困難,口干,尿頻,尿急,出汗,震顫和運動性不安等癥,其焦慮并非由實際威脅所引起,或其緊張驚恐程度與現實情況很不相稱.焦慮癥在人群中患病率高,主要表現為睡眠障礙,焦慮和植物神經系統功能紊亂癥狀. 治療焦慮癥最常用的藥物為苯二氮卓類,其中以安定最為常用.安定具有起效快,利于睡眠,安全等優點,常規量為每日5—30mg.但它也有如困乏,嗜睡,震顫,視物模糊和反常的易激惹等副作用,而且對改善植物神經功能效果不顯著. 谷維素和維生素B1均屬神經營養藥.前者具有調整間腦機能,激活與植物神經系統有關的視丘下部和邊緣系統,改善植物神經失調及內發泌平衡障礙的確功效;后者參與機體糖代謝過程,維持神經,心臟及消化系統正常機能.兩者常規量均為日30—60mg,分為三次口服. 研究表明,安定,谷維素和維生素B1三藥聯合應用治療焦慮癥,即可改善失眠,焦慮,又可改善植物神經功能,效果更為顯著.而且能使安定在小劑量(每日7.5mg)的情況下獲得滿意療效,這樣,安定的副作用會明顯減少.(1)應充分認識到焦慮癥不是器質性疾病,對人的生命沒有直接威脅,因此病人不應有任何精神壓力和心理負擔. (2)要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患者應堅信自己所擔心的事情是根本不存在的,經過適當的治療,此病是完全可以治愈的. (3)在醫生的指導下學會調節情緒和自我控制,如心理松弛,轉移注意力,排除雜念,以達到順其自然,泰然處之的境界. (4)學會正確處理各種應急事件的方法,增強心理防御能力.培養廣泛的興趣和愛好,使心情豁達開朗. (5)在可能的情況下爭取家屬,同事,組織上的關照,支持,解決好可引起焦慮的具體問題. (6)適應用抗焦慮藥,如安定10mg,每晚口服1次;多慮平25mg,每日2次口服;或氯丙咪嗪25mg,每日2次口服. (7)生物反饋治療,也有較好的效果.
2015-12-23 02:32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谷魁廣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焦慮癥又稱焦慮性神經癥,是以廣泛性焦慮癥(慢性焦慮癥)和發作性驚恐狀態(急性焦慮癥)為主要臨床表現,常伴有頭暈,胸悶,心悸,呼吸困難,口干,尿頻,尿急,出汗,震顫和運動性不安等癥,其焦慮并非由實際威脅所引起,或其緊張驚恐程度與現實情況很不相稱.對焦慮癥患者的治療,首先是心理治療.以同情的心情去關心體貼患者,協助其消除病因,對病因有正確的認識,解決具體困難,并對疾病的性質加以科學的解釋,并配合給以適量的抗焦慮藥物.如利眠寧10~20mg或安定2.5~7.5mg每日3次口服.有人報道心得安10~30mg,每日3次口服有一定療效.胰島素低血糖療法有鎮靜作用,當焦慮癥狀與憂郁癥狀同時存在時,三環類抗憂郁藥可與利眠寧類藥合并應用.治療效果,要看病情嚴重程度,才能判斷是否會危害生命.
2015-12-22 23:38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孔書雪 醫師
河北省邢臺市威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內科
-
"您好,可以跟我說詳情情況比較嚴重你去最好本地的醫院找個專家治療,也可以來上海。焦慮病因:你好,焦慮癥主要是心理因素導致的心理疾病,治療環境主要是避免導致焦慮不良事件、應激因素,心理上多開導鼓勵。焦慮治療:在平時聽音也也是一種有效排除焦慮的方法,焦慮癥患者可選擇一些充滿活力的音樂,用輕松的旋律舒緩焦慮緊張等負面情緒,如果您對自己的健康不放心,還可以到院來進行專業的指導調理。建議:其次是要保持心理穩定,不可大喜大悲,要心寬,凡事想得開,要使自己的主觀思想不斷適應客觀發展的現實。"
2015-12-22 19:45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