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強 醫師
濰坊市人民醫院
三級甲等
普內科
-
濕熱引起的大便異常,可能與飲食不當、脾胃虛弱、腸道感染、環境因素、情緒影響等有關。 1.飲食不當:過多食用辛辣油膩、生冷食物,會加重脾胃負擔,導致濕熱內生。應調整飲食,多吃清淡易消化食物,如蔬菜、水果。 2.脾胃虛弱:脾胃功能不佳,無法正常運化水濕,易形成濕熱。可通過健脾益胃來改善,如服用參苓白術散。 3.腸道感染:細菌、病毒等感染腸道,引發炎癥,出現濕熱癥狀。需根據感染類型使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藥物,如諾氟沙星、利巴韋林等。 4.環境因素:長期處于潮濕悶熱環境,影響體內代謝,產生濕熱。注意改善居住環境,保持通風干燥。 5.情緒影響:焦慮、緊張等不良情緒,可能導致肝氣郁結,影響脾胃功能,形成濕熱。要保持心情舒暢,適當運動緩解壓力。 總之,濕熱導致的大便異常需要綜合調理。若癥狀持續不緩解或加重,應及時到正規醫院就診,查明原因,對癥治療。
2025-02-19 15:44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王海龍 醫師
邢臺市威縣第二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內科
-
你好,考慮和消化不良性腹瀉或者腸炎有關系。需要進一步化驗大便常規確診,需要看看是不是有白細胞,如果腸炎可以服用頭孢克污混懸劑或者黃連素片治療,大便常規正常的情況下建議服用媽咪愛和思密達治療。
2015-12-24 04:56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軒存旺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從你的描述來看,這個情況是孩子的腸胃功能不好造成的。大便4.5次是正常如果不是量特別多質很稀一般沒有很大影響這個情況可以娃娃寧,麗珠腸樂,來進行調理,避免辛辣生冷油膩食物,這樣就可以起到好效果的。
2015-12-24 01:37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華卿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中醫科
-
怎樣判斷寶寶患了腹瀉? 判斷1根據排便次數 正常寶寶的大便一般每天1—2次,呈黃色條狀物。腹瀉時即會比正常情況下排便增多,輕者4-6次,重者可達10次以上,甚至數十次。 判斷2根據大便性狀 為稀水便、蛋花湯樣便,有時是黏液便或膿血便。寶寶同時伴有吐奶、腹脹、發熱、煩躁不安,精神不佳等表現。小兒腹瀉的治療 1、飲食療法:輕癥減少奶量,代以米湯、糖鹽水等;重癥應禁食8~24小時,并靜脈補液。 2、液體療法: (1)口服法:適用于輕度脫水或嘔吐不重者。補液量按每公斤體重100毫升/日計算,分數次服用。 (2)靜脈補液法:用于中度、重度脫水。 3、控制感染:針對病因,選用抗菌藥物。 4、對癥治療:腹瀉可口服1次碳酸鉍或輕酸蛋白0.3克,一日3次;助消化可口服胃蛋白酶合劑每歲l毫升欣,一日3次,或多酶片一次l片,一日3次。依病情對癥處理。 寶寶總是腹瀉不愈怎么辦? 有的寶寶患了腹瀉[2]后,總是不見轉歸,病情持續2周以上甚至幾個月。同時胃口不佳,體重增長慢。媽咪心里焦急萬分,但又不知是何原因所致。通常,可能由這樣幾種原因導致: 原因1急性腹瀉沒有徹底治愈,多見于沒有母乳而改用牛乳喂養的寶寶。 這樣的寶寶胃酸及消化酶分泌量少,消化能力弱,因而使腸道下部的正常菌跑到腸道上部,把吃進去的食物分解、發酵,形成腐敗的物質不斷刺激腸道,造成腹瀉經久不愈。對此,可在醫生的指導下,采用食品療法進行治療,如稀釋牛奶、焦米湯、酸牛奶、魚蛋白粉、胡蘿卜湯及蘋果泥。 原因2長期使用抗菌素,殺死了正常菌群,使大量致病菌得以繁殖。應該馬上停用抗菌素,在醫生的指導下服藥一些扶植正常菌生長的藥物,讓腸道盡早恢復正常狀態。 原因3對牛奶中的蛋白質過敏。要馬上停喝,盡量母乳喂養,或喂豆奶粉、米糊,及時添加離乳食品,嚴重者需去醫院靜脈輸入營養。 常用藥 小兒腹瀉發病年齡以2歲以下為主,其中1歲以下者約占50%。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但夏秋季發病率最高。那么小兒腹瀉吃什么藥好呢? 小兒腹瀉用藥一:丁桂兒臍貼,功能主治:健脾溫中,散寒止瀉。適用于小兒泄瀉,腹痛的輔助治療。用法用量:外用。貼于臍部,一次1貼,24小時換藥一次。 小兒腹瀉用藥二:合生元兒童益生菌沖劑,功能主治:疾病、抗生素引起菌群失調,導致的兒童及嬰幼兒抵抗力下降;腸道菌群紊亂引起的營養消化吸收差;腹瀉、腹痛、腹脹、便秘;飲食不當;水土不適。用法用量:每日一至二次,每次一包;取合生元兒童益生菌沖劑加入到適量溫水或牛奶(37℃以下)中沖服。 小兒腹瀉用藥三:小兒功勞止瀉顆粒,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利濕止瀉。用法用量:開水沖服,五周歲以下一次2.5克,五周以上一次5克,一日3次。 小兒腹瀉用藥四:健兒止瀉顆粒,功能主治:固脾止瀉。用法用量:開水沖服,周歲以內一次6克,一至五歲一次6-12克,五歲以上一次12-18克,一日3次。 以上藥物主要是對小兒腸粘膜要加以保護,腹瀉極其嚴重時,可以服用一些止瀉的藥物,如黃連素、慶大霉素糖漿。 (1)去積消食法:按“傷食宜消”法則,臨床上對傷食瀉多采用去積消食法。常用消食藥品如山楂、雞內金、神曲、麥芽、谷芽等。若乳積或魚肉積滯者,應重用山楂、雞內金;由谷類致積者,重用麥芽、谷芽;若積滯原因不明,而伴腹脹,應選用神曲、厚樸。 (2)導滯攻下法:按“實則瀉之”法則,臨床上對實積可用導滯攻下法。常用導瀉藥品如大黃、枳實等。 (3)清熱利濕法:由于外感暑邪、內蘊濕熱引起腹瀉,按“熱則清之”法則,可采用清熱利濕法。常用清熱藥物如葛根、黃芩、黃連、銀花、連翹、白頭翁、馬齒莧、魚腥草、鐵莧菜等。因這類藥物具有消炎、利尿、抗感染的作用,故臨床上多用于感染性腹瀉。 (4)溫中祛寒法:因寒冷引起腹瀉,按“寒者溫之”的法則,應采用溫中祛寒法。常用藥物如干姜、附子、吳茱萸、肉豆蔻等。 (5)健脾益氣法:久瀉必虛,按“虛者補之”的法則,常用健脾益氣法。常用藥物如炒白術、懷山藥、茯苓、炒扁豆、芡實、蓮肉、黨參、黃芪、炙草等。 (6)利水滲濕法:“濕勝則濡瀉”,中醫治療腹瀉重視調中分利,常采用利水滲濕法。常用利水滲濕藥物如茯苓、豬苓、澤瀉、車前子等。 (7)澀腸止瀉法:久瀉腸滑不止,按“滑需固澀”法則,可采用澀腸止瀉法。常用固澀藥物如訶子、赤石脂、石榴皮、烏梅、罌粟殼等。 (8)行氣消脹法:腹瀉出現腸胃氣滯,腹脘脹滿時,應采用行氣消脹法,常用理氣藥物如陳皮、木香、厚樸、砂仁、枳殼等。 (9)養陰清熱法:泄瀉日久,津液虧損,出現傷陰證候時,宜采用養陰清熱法。常用養陰清熱藥物如西洋參、沙參、元參、石斛、烏梅、杭芍等。 (10)扶陽固攝法:泄瀉日久,陽氣衰微,出現傷陽證候時,宜扶陽固攝。常用扶陽藥物如附子、干姜、肉桂、補骨脂、益智仁等。 以上所舉治瀉十法,皆為常用之法。其中溫、清、消、補法是主要的,特別是分利法在治療腹瀉時應用更廣,如“清熱化濕”、“祛寒燥濕”、“溫中健脾利濕”等,因“瀉皆兼濕”、“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從臨床實踐來看,泄瀉病機雖然變化多端,總不離乎脾傷積濕,治法初宜調中分利,繼用芳香燥濕,虛者補之,寒者溫之,有食積則消導,有濕熱則清利,久必升提,滑須固澀。掌握辨證施治法則,則不至顧此失彼。但臨床上寒、熱、虛、實證候往往不是單純存在著,如虛與寒、實和熱多并存,故治法也不能截然分開,臨床上須隨證應變。此外,還應注意下列之點: ①清熱苦寒湯藥,不可長期飲服,因過服苦寒,則損傷脾胃; ②淡滲利濕之劑,不可用之過多,因淡滲分利太過,則招致津枯陽陷; ③補虛藥品,不可純用甘溫,因太甘則生濕; ④固澀之劑,不可過早使用,因固澀過早,則積滯未消,余邪殘留; ⑤攻下之劑,不可多用,因攻伐過甚,則損傷元氣,對體弱病兒更應慎用。 醫生詢問:寶寶大便是什么樣的?蛋花樣?米糊樣?水樣?寶寶發熱不?會不會咳嗽?有沒有什么原因引起腹瀉?
2015-12-23 23:26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肖起濤 主治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一般,這也是一種便秘的現象。很多人認為,好象一天大便幾次才算是便秘,其實并不是這樣。醫學上所指的便秘是很廣泛的。可能是消化系統出現了問題。根據你的描述,建議你去醫院檢查對癥治療。祝你健康
2015-12-23 19:20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